中國因素將決定動力煤市場反彈力度
發表時間 :2014-09-10 來源:
鑒於近期動力煤(主要指電煤)市場的疲弱表現,越來越多的市場分析師和交易員開始懷疑,動力煤價格是否即將觸底。
動力煤市場的變化長期以來與中國的工業活動息息相關。2011年,動力煤價格曾突破每噸130美元,至今該價格已下跌近50%,處於與2009年相當的水平。而2009年是標識性的一年,此前,中國一直是動力煤淨出口國;此後,為了滿足國內不斷飆升的發電需求,中國開始大量進口動力煤。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分析師保羅·蓋特表示:“如果說有某種大宗商品的價格目前處於周期的底部,那就是煤炭。對那些尋找機遇的礦業投資人來說,當前還有什麽比煤炭更好的大宗商品麽?”
然而,絕大多數的市場參與者都認為,動力煤價格很難出現“V型”複蘇。近日,澳大利亞和南非的動力煤價格甚至跌破了每噸70美元。動力煤市場正麵臨著供應過剩的挑戰、脫碳帶來的需求結構性下降,以及環保型能源的競爭。
在嘉能可、力拓等跨國礦業集團的生產業務中,煤炭占了很大一部分。這些公司都盼望著動力煤價格可以回升,從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來自歐洲、南非和澳大利亞的三大國際基準價格,今年以來的跌幅都在12%—21%之間。雖然煤炭市場的狀況要好於今年已下跌近30%的鐵礦石,但在過去的3年中動力煤價格一直保持大幅下跌的態勢。
谘詢公司伍德麥肯茲的動力煤研究部首席分析師安迪·羅伯茨表示:“市場本來就嚴重供應過剩,生產商還在增加產能,這是導致動力煤價格持續走低的部分原因。”
為了應對煤價下跌,俄羅斯相關部門通過降低鐵路運費,為虧損的煤炭生產商提供了一條救生索。而印尼和澳大利亞等主要出口國的礦業公司則通過增產並削減成本,以竭力挽救現金流來維持運營。
但由於“照付不議”(takeorpay)合同的存在,削減成本的趨勢在澳大利亞尤為突出。按照合同規定,無論是否運送產品,礦業公司都必須支付每噸25美元,作為使用鐵路和港口基礎設施項目的費用。
力拓公司過去2年半時間裏在能源業務領域削減了近8億美元的成本,其中大部分來自煤炭業務。
羅伯茨指出,生產商總是不願退出市場,而通常抱著樂觀態度,因此其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減成本。但結果是更高效地生產出更多的煤炭。
數據顯示,2012年,動力煤供應量年增加8000萬噸;2013年,年供應量僅增加4600萬餘噸,看起來供應增長正在放緩。然而,據投行麥格理集團估計,今年海運動力煤仍將為市場增加3000萬噸供應,2015年也將增加同等規模的供應。直至2016年這部分供應才會降至2000萬噸。
受2009年價格高漲的推動,海運動力煤領域目前也出現了供應過量,如今全球都感受到了這股壓力。以中國為例,2014年以來,中國國內基準動力煤價格下跌了25%以上,最近更是跌至每噸480元人民幣,達到7年來的最低點。中國最大的煤炭生產商神華集團率先降價,其他大型生產商也緊跟其後,以努力消除過多的庫存。
麥格理集團分析師斯特凡·柳比薩維列維奇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以外地區的動力煤需求確實疲弱,因此大量海運動力煤被賣往中國。中國生產商做出了回應,這很快變成了一場逐底競爭(racetothebottom)”。
柳比薩維列維奇預計,隨著庫存售罄、工業活動增加和水力發電日益減少,中國國內動力煤價格將在今後數月上漲。再加上印度補充庫存,這應該有助於推動海運動力煤價格在第4季度開始反彈。
部分分析師預計,隨著供應增長開始放緩,而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需求上升,在中期內動力煤價格將會回升。
一位資深交易公司的高管認為,市場需求還是很大的,每年都要增長8%左右,但問題是供大於求。誰在過度供應呢?毫無疑問是印尼。一旦該國不再繼續向市場增運3000萬噸,動力煤將就會很景氣。
雖然支出減少、印尼放緩生產,以及缺少新項目等因素會推動市場最終恢複平衡,但很少有人認為動力煤價格將回到2011年的水平。
花旗集團分析師伊萬·什帕科夫斯基表示:“問題在於需求存在結構性壓力,這也是為什麽動力煤價格不會上演V型複蘇的原因所在。我們認為這種事不是你等上2年、5年或10年就能改變的。”
什帕科夫斯基表示,不僅歐洲和北美的煤炭消費環境壓力上升,亞洲也不例外。最顯著的變化出現在中國,中國政府正積極貫徹“去煤炭化”的能源發展計劃。
在中國的抗汙染行動中,燃煤發電在新增發電中所占的比重,相比2010年—2012年的75%,2013年已下跌到40%。同時,太陽能和風能的技術成本不斷下降,也在擠壓煤炭的成本競爭力。
分析師和交易商表示,這些趨勢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走向,將決定動力煤價格從目前低迷水平的反彈力度。
伍德麥肯茲公司認為,所有這些長期趨勢中共同存在的一個未知因素是,中國在環境方麵到底將發生怎樣的變化?中國向其他燃料的轉變能取得多大的成功?20年內中國仍將是一個以煤炭為主的經濟體,但燃煤所占發電比重可能會顯著下降。”
下一篇:焦煤焦炭價格仍處於偏弱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