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勘查——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
發表時間 :2017-06-06 來源:有色報
隨著國家和社會對環保的日益重視,綠色礦山建設成為新形勢下礦產資源管理與礦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和工作抓手。而勘查位於礦業的最前端,是礦業發展不可缺失的起點,“如何開展綠色勘查,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成為2017中國礦業循環經濟暨綠色礦山論壇上熱議的話題。
綠色礦山建設 從綠色勘查開始
國土資源部礦產勘查技術指導中心副研究員馬騁在論壇上指出,綠色勘查是綠色和勘查的綜合體,是與環保有關的經濟活動,目標是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綠色是對勘查活動的外在限定,勘查活動不能付出過大的環境代價,如果勘查做不到綠色,甚至可以放棄勘查。通過對環境的戰略管理取得的競爭優勢,從而獲取經濟效益。通過前期的環境管理,從而讓地勘項目能夠進場,最後達到雙贏。
“綠色勘查開發,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減輕礦產勘查開發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實現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對生態環境擾動的可控製、可恢複、可接受。”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高級工程師劉慶雲指出,綠色勘查是工作區生態保護的需要,是礦區和諧穩定的需要,是國家礦產資源戰略性儲備的需要,是地勘隊伍生存發展的需要。
多措並舉 綠色勘查成果初現
自開展綠色礦山建設以來,地勘單位在探索中不斷創新技術手段,樹立了成功的典範。
青海有色地勘局——在多彩整裝勘查區,針對礦區地處青藏高原的現實,青海有色局探索出多種降低勘查活動對環境擾動的辦法。采樣時“以鏟代鎬”,使擾動麵積由大坑變為小洞,既能保證覆蓋層厚地區采樣質量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又能滿足生態脆弱區環境保護的需求;在地質勘查預、普查階段,采用便攜式輕便鑽機“以淺鑽代替槽探”的新技術,使擾動麵積由過去的一條大溝變成了一個鑽孔,不僅能達到覆蓋較厚地段預期找礦效果,而且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擾動;勘查裝備采用模塊化、可拆卸、易搬遷鑽機,大大減少了礦區臨時道路的修建裏程;使用移動式泥漿循環係統,避免了泥漿池的開挖;采用全液壓履帶式鑽機及一基多孔新工藝、新方法,改變了過去“一個鑽孔一條道路一個基台”的局麵,大大減少了臨時道路、鑽機基台占地麵積。自2015年在多彩整裝勘查區開展恢複治理工作以來,共恢複以往槽探近8萬立方米,恢複道路5公裏,完成複綠約230畝,牧草成活率達90%,地質勘查工作區環境恢複治理取了明顯成效。
貴州西南能礦集團——近年來,西南能礦集團已經將綠色勘查作為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發展戰略,全麵覆蓋所有勘查項目,在招標、設計、實施、驗收全過程中,體現綠色理念,並編製了《固體礦產綠色勘查技術標準》等綠色勘查係列文件。該標準全麵體現西南能礦集團提出的綠色勘查“環保、和諧、高效、法製”四大理念。標準中指出,在地質勘查設計階段必須堅持綜合勘查、綜合評價原則,充分考慮項目各勘查階段工作,普、詳結合,詳、勘結合,多礦種綜合勘查評價等要求,統籌規劃及設計優化,防止重複勘查造成生態環境的二次破壞,減輕勘查活動對環境的負麵影響。在勘查工程布置上,應避讓自然保護區、生態脆弱區、重要水源地、重要旅遊區、重要建構築物、基本農田、保護性動植物等影響範圍,以及勘查活動可能遭受或誘發地質災害的區域。在勘查結束以後,要及時進行環境恢複治理,堅持“因地製宜、科學合理、切合實際、注重實效”的原則,結合當地需求和居民意願,按原地形、地類及時開展環境恢複治理工作。目前,西南能礦集團所有勘查項目全部嚴格按照綠色勘查標準和製度實施。
放眼未來 綠色勘查發展需多方努力
馬騁建議,要進一步倡導綠色勘查理念,研發推廣綠色勘查的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和新工藝,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的影響或擾動。政府要發布不同生態環境區域內礦產勘查工作潛在的環境風險,並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服務礦業權人;積極推廣編製綠色勘查實施方案,在項目設計時,對生態環境進行綜合評估,選擇適當的勘查手段;財政設立綠色開采示範項目,示範引領商業性勘查,提高行業聲譽,並積極探索礦產勘查地利益共享機製。
在完善勘查製度方麵,劉慶雲認為,一方麵要建立“五同時”製度,將生態環境保護與地勘工作質量、安全生產放在同一高度,進行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檢查、同時驗收、同時考核。另一方麵,要建立目標責任考核體係,科學製定考核辦法,加大生態保護在目標考核分值中的比重。同時,要明確生態保護責任,堅持“誰勘查誰負責,誰破壞誰恢複,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將環境保護的各項措施切實納入地勘項目全過程。
發展綠色礦山建設任重道遠,當前,我們處於綠色勘查的初級階段,還需要各級政府、領導及政策的大力支持,亟待出台統一性、高層麵的綠色勘查標準,加強製度建設和可操作性,使綠色勘查工作有據可依。綠色勘查的實施勢必增加勘查的成本和企業的投入,但目前沒有相應的取費標準,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增加綠色勘查相關投入的預算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