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礦山怎麽建?專家這樣說——郝美英解讀綠色礦山建設要求
發表時間 :2017-06-08 來源:冶金報
今年5月初,國土資源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著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在國土資源部規劃司的指導下,中國地質科學院開展了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的研究,形成了《各行業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征求意見稿)》。5月26日,在2017中國礦業循環經濟暨綠色礦山論壇上,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調查處處長郝美英對這一綠色礦山的建設要求進行了解讀。
采用環境友好型開發利用方式
郝美英指出,建設綠色礦山,首先要在開發過程中,采用環境友好型的開發利用方式,這是基本原則。她從幾個方麵具體介紹了這種開發方式的要求:
在開采方式方麵,礦山企業要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擾動和破壞,結合礦山實際情況和我國目前開發水平來確定最優和最適合的開采方式。
在開采方法方麵,要針對不同的礦體賦存條件,采用合理先進的的采礦方法,優化采場結構、鑿岩、爆破等參數,使礦石損失率和貧化率降低,提高開采回采率(露天開采,礦石貧化率不超過10%的前提下,開采回采率要達到90%及以上;地下開采,在設計礦石貧化率範圍內,圍岩穩固時,開采回采率不低於85%,圍岩不穩固時不低於80%,圍岩極不穩固時不低於75%),減少地麵塌陷,減少土地占用,降低環境汙染,且不得采用限製和淘汰技術。
在選冶方法方麵,要因礦製宜,采用高效的選冶方法,優化選礦工藝,改善碎磨流程,合理使用浮選藥劑,提高選礦回收率(易處理礦石選礦回收率不低於80%,難處理礦石不低於70%,低品位礦石不低於50%)。針對複雜共伴生金精礦的性能和特點,要采用聯合選礦工藝對金精礦進行預處理和後處理,在最大限度提高金銀回收率的同時,提高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黃金與其他礦物共生,綜合利用率不低於60%;黃金與其他礦物伴生,綜合利用率不低於40%)。
在節能降耗方麵,要建立生產全過程能耗核算體係,控製並減少單位產品能耗、物耗、水耗。開采單位產品能耗露天不高於1.1千克標準煤/噸,地下開采要低於國家標準限定值,新建礦山要低於國家標準準入值。
在選冶單位產品能耗方麵,要鼓勵礦山企業通過節能技術改造和加強節能監管,達到國家標準規定的先進值。
在廢棄物排放與處理方麵,要選擇合理采選工藝,降低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妥善處置礦山固體廢棄物,應有專用堆積場所,且符合安全、環保、監測等規定,采取防揚散、防滲漏或其他防止二次汙染環境的措施,不得流瀉到礦區範圍外或造成汙染。氰化尾渣等固體廢物妥善處置率應達到100%。
在粉塵處理方麵,粉塵濃度不得高於2克/立方米,粉塵合格率要達到95%以上。要采取噴霧、灑水、濕式鑿岩、加設除塵器等措施處置采選過程中產生的粉塵,礦區大氣環境質量要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類區標準。
在噪音處理方麵,要采用低噪聲工藝設備,從聲源上控製噪聲。對鑿岩、碎磨、空壓等設備,應通過消聲、減振、隔振等措施進行噪聲處理,使其符合《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2類標準。
在廢水處置方麵,應經處理後循環利用廢水,力求實現閉路循環,未循環利用的部分應處理達標後排放。含氰廢水應回收利用氰化物,並經破氰處理後達標排放。生活汙水有妥善的處理措施,不隨意排放。礦區廢水排放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排放廢水中COD(有機物汙染參數)、重金屬等汙染物排放總量符合國家現行汙染物總量控製指標的規定。
在地質環境治理恢複與土地複墾方麵,要嚴格按照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複方案、土地複墾方案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管理,確保礦區環境得到及時治理和恢複。閉坑礦區(采區)礦山壓占、毀損土地在閉坑3年內要得到全麵複墾利用,生態複墾率不低於90%。礦山臨時用地要實行分期複墾,複墾土地質量達到國家有關標準規定,達到集約節約用地、無痕開采的目的。
綜合利用黃金及共伴生資源
郝美英強調,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綜合利用黃金及共伴生資源。
首先,要綜合評價黃金及共伴生資源,采用合理的利用和處置工藝,確保黃金及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鼓勵采用聯合選冶工藝對複雜共伴生金精礦進行處理,提高金銀回收率和銅、鉛、鋅、硫等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率(當黃金與其他礦物共生時,綜合利用率不低於60%;當黃金與其他礦物伴生時,綜合利用率不低於40%)。
其次,要對尾礦、廢石等固體廢棄物分類處理、合理利用;提倡廢石不出井,綜合利用尾礦中的有價元素;在保證不產生二次汙染的前提下,鼓勵利用礦山固體廢物用於充填采空區、治理塌陷區,作為建築材料等。
再次,要從源頭控製廢水產生,實施清汙分流,充分利用礦井水、循環利用選礦水,選礦廢水重複利用率一般要達到85%以上;礦坑湧水在礦區充分自用的前提下,餘水可作為生態、農田等用水,其水質應達到相應標準要求;生活廢水達標處置,充分用於場區綠化等。
最後,要在礦山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原則,建立“低消耗、高產出、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並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創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精細化、深加工生產模式。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打造金、銀等共伴生資源綜合回收產業鏈,實現產業升級、循環發展,做到礦產資源“吃幹榨盡”、廢水全部循環利用,真正實現清潔生產。
建設現代數字化礦山
除以上方麵,郝美英表示,建設綠色礦山還應建設現代數字化礦山。
第一,要加強技術工藝裝備的更新改造,采用高效節能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及時淘汰高能耗、高汙染、低效率的工藝和設備,做到符合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製和淘汰技術目錄》。
第二,鼓勵推進機械化減人、自動化換人,實現礦山開采機械化,選冶工藝自動化,關鍵生產工藝流程數控化率不低於70%。
第三,生產管理信息化。應采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控製技術、智能技術,實現黃金礦山企業經營、生產決策、安全生產管理和設備控製的信息化。
第四,建立全麵的災害監測係統及預警機製、人員車輛定位係統、網絡監控係統等,實現生產過程監測的實時化,確保生產安全。
第五,鼓勵建立產學研用科技創新平台,培育創新團隊,使礦山的研究開發資金投入不低於上年度主營業務收入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