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內(nei) 蒙古自治區積極響應國家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統籌全區資源環境稟賦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實際,以科技創新為(wei) 動力,以鞏固建設大型能源資源基地為(wei) 發力點,突出戰略性、新興(xing) 礦產(chan) 和清潔能源,持續強化基礎地質工作,取得了一係列重大成果,為(wei) 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十四五”找礦突破成果亮眼
“‘十四五’以來,內(nei) 蒙古自治區戰略性礦產(chan) 實現大幅增儲(chu) ,鐵礦新增資源量超4億(yi) 噸、金新增約140噸、鋰新增約70萬(wan) 噸、鉬新增約5萬(wan) 噸、錫新增約6萬(wan) 噸、晶質石墨新增約1700萬(wan) 噸、螢石新增近800萬(wan) 噸。同時,優(you) 勢礦產(chan) 保有資源量較上一年又有提升,煤炭新增資源量約18億(yi) 噸、鉛新增約50萬(wan) 噸、鋅新增約40萬(wan) 噸、銀新增約2800噸。”10月29日,內(nei) 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張穎達在該廳召開的“提升礦產(chan) 資源保障能力實現新一輪找礦突破”新聞發布會(hui) 上,公布了找礦突破取得的一係列成果。
內(nei) 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成礦地質條件優(you) 越,找礦潛力巨大。其中,煤炭、稀土、普通螢石、鋯、铌5類戰略性礦產(chan) 資源保有儲(chu) 量居全國首位,鉬、晶質石墨、錫、鉭、銦、鍺6類戰略性礦產(chan) 資源保有儲(chu) 量居全國第二。2021年~2024年,內(nei) 蒙古財政共投入18.6億(yi) 元,聚焦銅、金、鉬、稀土、铌、鉭、鎢、螢石等戰略性礦產(chan) 及銀、鉛、鋅等自治區優(you) 勢礦產(chan) ,圍繞能源資源基地、重點調查區和重點勘查區等重點區域,部署地質勘查項目352個(ge) ,持續強化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提高區域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chan) 資源調查程度。
“十四五”以來,內(nei) 蒙古財政出資地質勘查項目成果顯著,新發現礦產(chan) 地26處,為(wei) 拓寬探礦權出讓區塊來源提供了有力保障。張穎達告訴記者,“政府主導,公益先行,商業(ye) 跟進”的機製正在引領自治區的礦業(ye) 市場持續升溫,社會(hui) 資金參與(yu) 地質勘查的投入逐年上升。2023年,內(nei) 蒙古自治區地質勘查總體(ti) 投入位居全國首位。據不完全統計,全區社會(hui) 投入非油氣地質勘查資金達9.85億(yi) 元,是2021年的近2倍。
礦業(ye) 權人積極開展對礦山深邊部的勘查工作,全力實現增儲(chu) 上產(chan) 。“十四五”以來,內(nei) 蒙古新增大中型非煤戰略性礦產(chan) 地42處。其中,鐵礦新增大型礦產(chan) 地1處、中型礦產(chan) 地5處;金新增大型礦產(chan) 地2處、中型礦產(chan) 地6處;鋰礦新增大型礦產(chan) 地3處;鉭新增大型礦產(chan) 地1處;錫新增大型礦產(chan) 地1處;晶質石墨新增大型礦產(chan) 地2處、中型礦產(chan) 地1處;螢石新增大型礦產(chan) 地5處、中型礦產(chan) 地14處。赤峰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烏(wu) 蘭(lan) 察布市、阿拉善盟、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等地區成果頻出,內(nei) 蒙古找礦突破呈現出遍地開花的喜人態勢。
公益先行推動礦業(ye) 市場持續升溫
豐(feng) 碩的成果,源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對地質找礦工作的高度重視。
“找礦是國之大計,內(nei) 蒙古是我國的‘礦藏糧倉(cang) ’,我們(men) 要以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深入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更好維護國家能源和戰略資源安全。”2023年8月,內(nei) 蒙古自治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孫紹騁深入包頭市部分縣區,就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工作和稀土產(chan) 業(ye) 發展開展調研時表示。
找大礦、找好礦、找急需的礦,關(guan) 鍵在於(yu) 引導鼓勵社會(hui) 資本大規模投入地質勘查。為(wei) 此,自治區政府從(cong) 政策製定和公益性地質工作雙向發力,吸引社會(hui) 投資進入礦產(chan) 勘查領域。
“我們(men) 對已完成財政出資地質勘查項目進行了全麵梳理,對提交的254個(ge) 區塊建議進行了核查。結果顯示,符合出讓條件區塊有57個(ge) ,包括銅、金、鐵、鉬、铌、銀、鉛、鋅、晶質石墨等多個(ge) 礦種,總麵積超1500平方千米。”張穎達介紹,“十四五”以來,全區已市場化出讓礦業(ye) 權138宗,礦業(ye) 權出讓收益總額超500億(yi) 元,九成以上的出讓收益源於(yu) 公益性地質勘查成果;2024年以來,全區完成61宗礦業(ye) 權市場化出讓,總成交價(jia) 近190億(yi) 元。
“目前,自治區正積極推進160宗礦業(ye) 權的市場化出讓,包括探礦權108宗、采礦權52宗,全麵引導、帶動社會(hui) 投資進入礦業(ye) 市場,推動自治區更快更好地把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優(you) 勢。”張穎達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表示。
全力推進找礦成果轉化為(wei) 經濟動能
隨著社會(hui) 資本對礦產(chan) 勘查開發熱度的提升,內(nei) 蒙古的礦業(ye) 經濟也逐漸回暖。
赤峰市是我國唯一被命名為(wei) “中國有色金屬之鄉(xiang) ”的地級市,地跨大興(xing) 安嶺和華北地台北緣兩(liang) 大金屬成礦帶,是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重點區域。就在今年,赤峰市在鋰、錫、鉬找礦方麵均有振奮人心的成果。
最新的突破來自翁牛特旗青石洞子西礦區的鉬礦勘查,探獲鉬金屬量高達13萬(wan) 噸,並共伴生銀、金、鋅、鉛、銅等多種金屬礦產(chan) 。礦業(ye) 權所有者庚金礦業(ye) 公司負責人對此十分興(xing) 奮,表示將進一步加大勘查力度,爭(zheng) 取在未來五年內(nei) 將該礦區打造成為(wei) 規模化的有色金屬開發利用資源基地。
“戰略性礦產(chan) 資源的勘查開發,為(wei) 赤峰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赤峰市委、市政府正全麵統籌政策、科技、基礎地質調查、礦業(ye) 權投放等要素,積極推進找礦工作,保障重要礦產(chan) 資源儲(chu) 量穩步增長,並以資源優(you) 勢為(wei) 基礎發展礦業(ye) 經濟,力爭(zheng) 到2025年礦業(ye) 產(chan) 值達2000億(yi) 元,打造國家重要的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赤峰市副市長趙財勝說。
在內(nei) 蒙古許多地方,一個(ge) 個(ge) 與(yu) 能源礦產(chan) 資源相關(guan) 的大項目和產(chan) 業(ye) 集群,都在隨著找礦突破“活起來”“火起來”。
錫林郭勒也是戰略性礦產(chan) 資源富集區,已探明戰略性礦種24種,其中鍺資源保有量占世界儲(chu) 量的38%,鉻資源儲(chu) 量居全國第二位。去年以來,錫林郭勒盟以新能源帶動新工業(ye) ,依托資源、政策、環境等組合優(you) 勢,按照“綠電本地消納、資源就地轉化”的思路,錨定行業(ye) 龍頭、領軍(jun) 企業(ye) ,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推動一批裝備製造、新材料、先進優(you) 質載能產(chan) 業(ye) 項目落地實施。
資源供給是保障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內(nei) 蒙古,繁榮的礦業(ye) 經濟正為(wei) 新的找礦突破注入強勁動力。“目前,錫林郭勒正結合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開展深度勘查,年底有望在鋰、螢石、鉬、金等礦種取得突破。”錫林郭勒盟自然資源局局長馬衛國介紹。
當前,內(nei) 蒙古廳正在基於(yu) 勘探開發方麵的顯著成效,著力推動礦業(ye) 權的市場化出讓,為(wei) 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打下堅實基礎。“十四五”期間,內(nei) 蒙古穩步推進煤炭、稀土等16處能源資源基地建設、70處國家規劃礦區建設,已通過市場化方式推動中石化年產(chan) 80萬(wan) 噸煤製烯烴、榮盛綠色一體(ti) 、久泰年產(chan) 50萬(wan) 噸乙二醇等重點煤化工項目取得總儲(chu) 量40.6億(yi) 噸、年產(chan) 1600萬(wan) 噸原煤保障,逐步解決(jue) 國能、寶豐(feng) 、匯能等自治區重點煤化工項目用煤需求。同時,全麵推動煤炭邊角資源市場化出讓,實現資源連片開發,提升單井產(chan) 能;開展戰略性礦種共伴生、低品位資源再評價(jia) ,提高已有礦山資源利用率。
綠色礦業(ye) 助力美麗(li) 內(nei) 蒙古建設
10月29日,內(nei) 蒙古廳發布《關(guan) 於(yu) 保護和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紮實推進美麗(li) 內(nei) 蒙古建設的通知》,其中涵蓋了對礦產(chan) 勘查開發的“綠色約束”。
橫亙(gen) 在祖國北部的內(nei) 蒙古,不僅(jin) 是我國重要的能源礦產(chan) 資源基地,也是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礦產(chan) 勘查開發必須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綠色是內(nei) 蒙古高質量發展永遠不變的底色。”內(nei) 蒙古廳副廳長郭心語堅定地表示。
首先,堅持規劃引領,嚴(yan) 格礦業(ye) 權準入核查。內(nei) 蒙古廳完成了自治區第四輪礦產(chan) 資源規劃調整工作,嚴(yan) 格執行林業(ye) 草原、飲用水水源地、文物、交通設施等產(chan) 業(ye) 政策和“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城鎮開發邊界、資源利用上線”等硬性規定,強化差別化管控,將各類勘查開發活動限製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nei) 。
其次,堅持生態優(you) 先,全麵實施綠色勘查。今年7月,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發布《關(guan) 於(yu) 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全麵實施綠色勘查的通知》。為(wei) 了進一步落實綠色勘查的要求,內(nei) 蒙古廳基於(yu) 近5年的探索實踐和經驗積累,組織編製並發布了地方標準《綠色勘查技術規程》,提出在地質勘查全過程中,針對森林、草原等不同景觀區,分類運用科學、高效、環保的勘查方法、技術、工藝和設備等手段,減少或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並對受擾動的環境進行恢複,推動實現地質勘查與(yu) 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互利共贏。
目前,內(nei) 蒙古財政出資地質勘查項目已全麵執行《綠色勘查技術規程》,內(nei) 蒙古廳正在逐步向全區地質勘查行業(ye) 推廣綠色勘查技術規範,推動礦產(chan) 勘查工作深度融入內(nei) 蒙古綠色發展實踐體(ti) 係,與(yu) 美麗(li) 內(nei) 蒙古建設協調發展。
此外,堅持科技支撐,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綠色礦山建設是推動礦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ju) 措,是礦業(ye) 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是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內(nei) 蒙古是礦業(ye) 大區,綠色礦山建設水平直接關(guan) 係著高質量發展,是一項事關(guan) 內(nei) 蒙古發展戰略全局的大事。”今年7月,內(nei) 蒙古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趙大勇在全區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現場會(hui) 上強調。
近年來,內(nei) 蒙古通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ye) 主建、社會(hui) 監督,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yu) 礦產(chan) 資源勘查開發全過程。截至目前,全區共建成綠色礦山344家,其中國家級綠色礦山47家,建設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立足長遠,久久為(wei) 功。內(nei) 蒙古自治區將進一步深入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繼續著力將規模、市場、技術優(you) 勢轉化為(wei) 戰略優(you) 勢,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著力推進礦產(chan) 資源增儲(chu) 上產(chan)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傳(chuan) 統礦業(ye) 轉型升級,為(wei) 全區高質量發展、國家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中國自然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