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毓川:實現找礦突破不能一曝十寒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陳毓川:實現找礦突破不能一曝十寒
發表時間 :2015-07-15    來源:礦業報

  礦產資源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90%的能源、95%以上的工業和農業原材料來自於礦產資源。同時,我國礦產資源形勢嚴峻,特別是石油、天然氣、鐵等優質、大宗支柱性礦產資源相對不足。
  日前,記者在浙江麗水市調研、采訪浙江地質七隊時,巧遇正在這裏為“院士大講堂”授課並參加院士工作站簽約儀式的著名礦床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先生。記者就目前的礦產資源形勢、如何突破找礦瓶頸、成礦係列理論、找礦模式等問題采訪了他。
  陳毓川院士愉快地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並說他是中國礦業報的長期讀者,尤其喜歡看中國礦業報的深度報道,希望報紙繼續圍繞“礦”字做文章,做深做透,培養一批真正懂礦業又懂新聞的采編人員。
  中國礦業報記者:當前,隨著礦業形勢的變化,對於我國礦產資源形勢的判斷也已經不像前幾年那麽趨於一致。作為礦產領域的權威專家,您對此有何看法?
  陳毓川: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礦產資源需求大國,同時一些資源又是非常貧乏,優質、大宗支柱性礦產資源相對不足,比如石油、天然氣、鐵、鎳、錳、鉻、銅、鋁、鉀鹽等。但是,這不證明我們沒有礦,隻是還沒有發現和開采出來。我國有極其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未驗證的找礦線索還有很多,西部地區工作程度低,東部成礦帶找盲礦潛力大,老礦山深部、外圍找礦潛力大,我國礦產資源潛力很大。
  根據礦產資源前景分析,除富鐵礦、鉻、鉀鹽、鉑族、金剛石等資源前景不明朗外,其它礦產均有較大找礦前景。我這樣說主要出於5個方麵的考慮:第一是我國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從地質構造的成礦環境來分析,中國是顯生宙時期全球性跨洲際的三大地質構造成礦帶的交匯地區。中國地域內從前寒武紀以來的地質曆史時期中,相對地球其它地區活動性強,造成很多重要成礦區(帶)是多期地質構造成礦的疊加產物,如華北地台北緣、天山-北山、秦祁昆、三江成礦帶、柴達木北緣、阿爾泰等。第二是已發現很多找礦線索,還未驗證。50多年來已發現的各類異常75000多處,經過不同程度檢查的有25000多處,尚有2/3有待檢查。第三是西部地區工作程度低。1∶25萬區調剛覆蓋,中比例尺物化探工作尚有較大空白區,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及物化探工作還剛開始,已進行礦產勘查工作的地區麵積很少。近年來,我們投入的工作量有限,卻已顯示很多重大進展,有不少地區尚可找地表礦。第四是東部成礦帶找盲礦潛力大,如膠東及秦嶺金礦的深部第二成礦帶的尋找,南嶺鎢、錫、鉛、鋅、金、銀的找礦可能性,遼吉地區硼、金、銀的新發現,祁連成礦帶的鎢礦遠景很大,贛東北成礦帶中的金礦不斷發現,以及贛北鎢礦、大別山鉬礦等。第五是老礦山深部、外圍找礦潛力大。東北鞍山鐵礦附近的新進展,青海錫鐵山鉛鋅礦深部的新發現,滇東北麒麟廠深部大型鉛鋅富礦體的找到,江西相山鈾礦深部找礦潛力很大等。
  中國礦業報記者:看來,我國礦產資源的潛力仍然較大。那麽,在陳院士看來,如何才能突破瓶頸,盡快實現具有宏觀影響的找礦成果呢?
  陳毓川:首先就是要切實加強基礎性地質、礦產調查工作。第二是要持續加強礦產勘查工作,增加投入,擴大規模。開展新一輪礦產評價勘查工作,國家應加大投入開展普查工作,為商業勘查減小風險提供條件;重點加強西部地區礦產勘查工作,建立西部地區礦產資源新基地;中東部加強深部找礦;開展老礦山深部、外圍勘查工作,延長礦山壽命、生產周期;積極開拓新礦產資源;進行國外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第三是要充分依靠科技加強深部找礦工作,學習、應用與進一步探索成礦地質規律,應用成礦係列概念,注意“礦集區找礦”和“缺位找礦”。
  中國礦業報記者:請您具體詮釋一下成礦係列的內涵?怎樣將成礦係列的理念有效應用到找礦的實踐中去呢?
  陳毓川:成礦係列是礦床地質科學中研究區域成礦規律的一種學術思想,用係統論、活動論觀點研究在地質曆史發展各階段、各特定地質構造環境中成礦作用的過程及形成的礦床組合自然體。礦床的成礦係列亦是一種礦床的自然分類,其主要的學術思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麵:一是認為礦床是地質環境中的組成部分,成礦作用是形成地質環境的地質作用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二是礦床在自然界並非單個存在,而是以有成因聯係的礦床組合自然體存在;三是在一定的地質曆史期間或構造運動階段,在一定的地質構造單元及構造部位,與一定的地質成礦作用有關,形成一組具有成因聯係的礦床組合自然體,稱為礦床成礦係列;四是礦床成礦係列內的礦床在時空域中具有一定的演化規律和分布規律;五是在同一地區先後形成的礦床成礦係列具有一定的繼承性及演變性,並可出現對早期礦床成礦係列的疊加、改造;六是在一個地質構造旋回涉及的構造單元內所形成的各類礦床成礦係列,具有一定的演化規律、分布規律及內在聯係,組成礦床成礦係列組;七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但具有類似地質構造環境和同類成礦作用,可形成類似的礦床成礦係列,但又各具特色,組成礦床成礦係列類型。
  成礦係列所研究的對象是時空域中礦床的自然體及其時空結構、形成地質構造環境、形成過程、演化規律以及礦床自然體之間存在的各種關係。通過對這些客觀規律的研究、探索和掌握,應用於指導區域找礦,提高找礦效率,並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對成礦規律的認識。應用成礦模式找礦的案例如贛南黑鎢礦石英脈五層樓模式,新加地下室(礦床成礦模式)以及寧蕪火山岩地區玢岩鐵礦成礦模式(區域成礦模式)。
  中國礦業報記者:在多年的找礦理論研究和實踐中,您總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模式,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麵的成果?
  陳毓川:根據近幾年危機礦山找礦的經驗,提出了地質研究、物探(化探)技術、坑鑽施工“三位一體”模式,即第一,地質研究提出找礦思路;第二,物探(化探)推斷找礦地段;第三,坑鑽施工揭露深部礦體。地質研究的內容包括成礦地質作用研究,如沉積作用、火山作用、岩漿侵入作用、變質作用、大型變形構造作用、複合作用;成礦(礦田)構造研究,如沉積成礦構造體係、火山成礦構造體係、侵入岩成礦構造體係、斷裂成礦構造體係、褶皺成礦構造體係、複合成礦構造體係、成礦後構造;成礦特征及流體標誌研究,如礦床特征、礦體特征、礦石特征、成礦物理化學條件、流體成礦標誌。物探應用技術內容有高精度磁測,包括大比例尺直升機航空磁測、地麵高精度磁測及其三維反演技術。電法包括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1000多米、瞬變電磁法(TEM)1000米以淺、激電剖麵(中梯、測深)、大地電磁測深(EH-4)1000米、負電阻率法(CR)700米~800米以及分量磁測、激電測井。煤田物探包括地震、電測深。新方法試驗包括金屬礦地震、地井TEM、井中磁測δT、井中三分量磁測和地麵磁測聯合反演、井中激電解釋軟件開發。鑽探技術是指500米~1000米常規鑽探技術、1000米~1500米主要鑽探技術以及坑內鑽700米~800米(雲南大姚六苴銅礦)。
  在這個過程中,地質研究、物探(化探)技術、坑鑽施工三者必須並重,沒有主次,隻有先後。地質研究必須以理論為指導,物探技術應探索新的裝備及方法,1000米鑽機為常規裝備,1500米鑽機為主要裝備,2000米鑽機為備用裝備。
  中國礦業報記者:就目前各地的找礦形勢,作為這方麵的頂尖級專家,您對項目的組織者以及正在進行找礦的地質技術人員有什麽提示?
  陳毓川:在找礦工作實踐中,我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第一是我國東部已知礦床深部找礦潛力巨大;第二是地下500米~1500米範圍內多數礦床類型存在賦存工業礦體的可能;第三是延深500米~1500米的礦床基本上屬於同一成礦作用係統,完全可以運用淺部的成礦規律指導深部找礦;第四是物探、化探技術應用,物探方法是深部找礦的必要手段;第五是深部找礦必須投入大量坑鑽工作量。
  另外,我特別強調,科學部署礦產勘查工作是取得找礦成果的保證。勘查工作的科學組織管理過去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比如區域展開、重點突破、點麵結合;區劃、區調、科研、物化遙、普查“五統一”部署;重點成礦區帶部署,相對穩定,並兼顧一般;近年資源危機礦山勘查工作中提出“綜合研究定方向,物化探等測定靶區,坑鑽工程去驗證”的工作方法,效果很好;急需礦產組織不同規模的勘查會戰;勘查、開發一體化等。礦產勘查工作部署的關鍵是中大比例尺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和區劃工作是科學部署的基礎,異常礦點篩選與查證是核心工作,普查是關鍵環節,科學研究工作要貫穿於整個勘查工作全過程段,按勘查進程和情況變化及時調整部署。
  中國礦業報記者:您認為應當怎樣處理礦產勘查組織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與新問題,如何充分發揮各方麵的潛能與積極性?
  陳毓川:我認為整體部署、有效勘查與加快勘查麵臨多方礦權分割的難題,需要協調、整合,需要中央、地方、企業、地勘單位聯合,建立多贏的新的勘查運行機製。這方麵的組織協調工作,政府應起主導作用。
  勘查工作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承擔勘查工作的人員及團隊的素質。勘查工作是一項科學探索性工作,是創新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工作,要考慮各方麵的地質礦產因素,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認識,但又要不限於此,去認識新的現象,發現新的規律,因此對工作者要求很高。為此,我認為,一是要充分發揮全國地勘隊伍找礦主力軍的作用;二是組織團隊要老、中、青結合,以老帶新;三是要對每一位工作者明確需要調查研究的問題,建立定期匯報研討製度,項目設計中要含綜合研究經費;四是地勘局、地質隊要大力加強綜合研究工作及定期召開找礦及科技成果、工作部署交流研討會,有目的地組織青年骨幹外出考察相關礦床;五是重要成礦區帶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調局組織相對穩定的研究部門,與地勘局、地質隊結合,長期進行地質礦產資源研究、交流、研討工作,形成製度;六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調局需要加強對地質技術人員的培訓,分層次、有計劃地進行,並列入地質工作計劃,保證經費落實;七是產學研結合,有目的地組織、邀請科研、教育單位科技人員參加,定向研究,定向培養人才。
  其中,最關鍵的是培育年輕地質人員從事地質工作的事業心,樹立光榮感、責任感和進行探索的興趣感。要從學校培養做起,要提高地質找礦工作在社會中的地位。
  中國礦業報記者:您曾經有針對性地提出過“522找礦模型”,請您具體闡述一下這個模型。
  陳毓川:“522找礦模型”中包含了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個方麵。“5”即5個客觀因素:一是地質工作程度和已有地質資料,二是地質找礦理論,三是探測技術方法,四是多元信息綜合分析與預測,五是資金與工作量投入。主觀因素裏麵的第一個“2”,即政府政策與管理和工作區的社會環境。第二個“2”,即科學的組織管理,工作團隊人員的素質及其創造性的工作。
  當前,礦業市場持續低迷,礦業投入銳減,我相信這隻是暫時的,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的大形勢不會改變,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屬性決定了地質工作的重要性。在有資源潛力的前提下,應用“522找礦模型”,用好5個客觀條件,有政府的政策與管理保障,主觀上搞好科學部署及充分發揮地勘隊伍的作用,組織好工作團隊,實現找礦大突破是有充分信心的。
  陳毓川院士簡介:
  出生於1934年,浙江嘉興人。曾先後擔任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地質礦產部總工程師、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等職;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一項;獲得過李四光地質科學工作者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出版專著16部,在國內外發表論文70餘篇。陳毓川院士長期從事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區域成礦規律的研究,是我國成礦預測研究及礦產勘查礦床學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