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石化裝備產業聚勢前行 基地建設注入新使命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石油石化裝備產業聚勢前行 基地建設注入新使命
發表時間 :2024-04-23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裝備製造業是製造業的脊梁。作為裝備製造業的重要領域之一,石油石化裝備行業的發展能力和水平,事關國家能源保障和安全,也關係國計民生的方方麵麵。
  “石油石化裝備製造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努力用我們自己的裝備開發油氣資源,提高能源自給率,對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會長劉宏斌說。
  向科技創新要發展
  4月19日,第八屆全國石油石化裝備產業基地建設與發展大會在江蘇建湖召開。會上,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石油石化裝備產業行業發展平穩向好,規模以上企業2389家,資產總額同比增加6.46%,營業收入同比增加3.36%,利潤總額同比增加18.9%,出口交貨同比增加31.61%。
  近年來,我國石油石化技術裝備研製取得長足進展,從萬米級超深井自動化鑽機的問世到高端隨鑽儀器和鑽頭的研製,以及海洋石油水下生產係統、油氣管道關鍵技術裝備等的突破,一係列大國重器為非常規、超深層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放眼全球,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油氣資源仍十分豐富,但容易開采的油氣時代已接近尾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高德利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包括中國在內,全球油氣行業將長期麵對“深海、深層、非常規”及老油田等複雜油氣田高效綠色開發的問題,而上述“兩深一非”也正是石油石化裝備產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我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山區、沙漠、黃土塬和海洋覆蓋地區,勘探開發難度大,對裝備適應性要求高。對此,專家表示,要著力在特種鑽機及智能化綠色配套設備、高適應性智能化井下儀器、高可靠性發動機、高端石油專用管材、極地能源開發裝備、海洋工程係列設備等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加快解決“卡脖子”問題;在油氣開發上,要著重發展千萬噸級煉油成套裝備、特殊裝備、大型乙烯裂解爐、百萬噸及以上規模乙烯所需核心關鍵設備及相關節能、環保裝備。
  石油石化裝備產業還要適應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發展趨勢。高德利告訴記者,以常見的地下勘探數據傳輸為例,目前還是通過傳統的無線方式傳送,不僅速度慢,很多時候還會受高溫高壓及複雜岩層等幹擾,對數據準確性產生較大影響。
  “這是短板,也是發展的空間。未來,油氣鑽采裝備的科技創新,既要滿足複雜油氣田高效綠色開發的重大需求,也要不斷提高鑽采工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它們對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產業鏈平穩運行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德利強調。
  培育壯大優質企業
  走進建湖縣鴻達閥門管件有限公司,智能製造車間內一排排高端數控機床發出“嗚嗚”作業聲。從這裏生產的采油氣樹井口裝置、超高壓閥門等產品,不僅廣泛應用在國內各大油田,更是走出國門,成為FMC、斯倫貝謝、威德福等海外企業的供應商。
  創業20多年,建湖縣鴻達閥門管件有限公司不僅成長為中國石油石化裝備製造業50強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還成為江蘇省油氣井控設備工程技術中心,參與了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起草,其創業曆程正是我國石油石化裝備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麵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近年來,我國石油石化裝備的經濟規模和製造能力持續提升,形成了以石油鑽采設備、海洋工程裝備、煉油化工設備、金屬壓力容器等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和優勢企業,催生了一批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
  雖然規模上去了,但石油石化裝備製造業整體“大而不強”問題依然突出,大型骨幹企業少、產業集中度低、產品同質化嚴重,特別是與國際領先技術水平相比,仍存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研發體係亟待完善、高端裝備供給不足、核心部件依賴進口、市場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問題,加快培育壯大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石油石化裝備企業,對於提升我國油氣供給能力和水平至關重要。
  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雨豹表示,將繼續支持骨幹企業做大做強,打造具有產業鏈控製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同時,引導廣大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掌握核心技術、做強主導產品,深度融入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不斷拓展油氣場景應用,激發培育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及製造業單項冠軍。
  近期,國家啟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給裝備製造企業擴大先進產能帶來新空間。“我們計劃再引進10多套高精度‘鬥山’加工中心,全麵推行6S精益管理模式。”江蘇億德隆石油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徐中輝說,設備更新到位後,去年底上馬的海洋石油鑽采項目,將全部實現智能化生產和數字化管理,有助於提升國產高端裝備的市場競爭力。
  基地建設注入新使命
  進入新發展階段,以石油石化裝備製造業基地為依托,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是更好保障國家油氣能源安全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實現現代化製造強國的必由之路。
  據介紹,在國內主要油氣生產企業和油氣裝備龍頭製造企業的帶動下,我國已形成了三大類油氣裝備產業基地:一是依托石油石化生產企業形成的產業基地,比如山東東營石油裝備基地、遼寧盤錦石油裝備基地、黑龍江大慶石油石化裝備基地、河南濮陽石油裝備基地、湖北荊州石油石化裝備基地等;二是圍繞龍頭油氣裝備製造企業形成的產業基地,比如中國·寶雞石油裝備製造基地、四川廣漢石油天然氣裝備製造基地等;三是通過地方特色產業形成的產業基地,如江蘇建湖石油裝備基地、黑龍江牡丹江石油裝備基地等。
  在第八屆全國石油石化裝備產業基地建設與發展大會上,主辦地江蘇建湖縣委書記陳霞表示,到“十四五”時期末,建湖所有石油裝備規模以上企業將全部建成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同時爭創瞪羚企業15家、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5家、國家智能工廠10家,以建設“燈塔”企業為目標,更好地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建湖不產一滴石油,卻成為全國唯一縣級層麵的國家級石油裝備製造業基地。這是當地以市場為導向,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產業集聚發展繼而裂變增長的結果。”江蘇沿海發展智庫執行主任盧東祥說,未來石油石化裝備製造業要搶抓數實融合發展機遇,在產業形態、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的變革中贏得新優勢。
  此前,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廣漢市人民政府“共建石油天然氣裝備製造基地(中國·廣漢)”正式揭牌。廣漢擁有亞洲最大的油氣陸地鑽機研發製造基地,2023年當地油氣裝備產業集群產值超過150億元。
  “開展共建產業基地服務,是協會較為傳統的重點專業業務之一。麵對新形勢新任務,基地建設發展也注入了新使命,一方麵要補鏈穩鏈強鏈,為產業鏈完整、穩定、安全做保障;另一方麵要提升產業鏈水平,加快在石油石化裝備領域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劉宏斌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