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訓:弘揚“三光榮”精神 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朱訓:弘揚“三光榮”精神 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發表時間 :2013-03-20    來源:

    
     2012年12月4日,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的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的八項規定,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對於地質戰線來說,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八項規定最好的行動,就是堅持傳承與大力弘揚“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
  “三光榮”精神是地質勘查行業廣大幹部職工長期為國探寶和奉獻的結晶,是鼓舞和影響幾代地質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多年來的實踐證明: “三光榮”對於發揚地質隊伍優良傳統,培養敢打硬仗的地質隊伍、推動地質文化建設,促進地質事業科學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三光榮”精神的提出和發展
  “三光榮”精神是1983年3月21日在經國務院批準召開的全國地質係統基層模範政治工作者表彰大會正式提出的。
  在表彰大會召開前夕,地礦部政治部的同誌們向原地礦部孫大光部長和副部長兼政治部主任朱訓反映:有些地質隊員對已有的“以地質為業,以深山為家,以苦為樂,以苦為榮”的口號有不同看法。認為“以地質為業”可以,但把家長期安在深山裏,孩子怎麽上學,家屬怎麽就業啊……針對這些議論,部領導當即確定用一個更為恰當的口號代替原有的口號。經大家研究與討論,綜合各方麵意見,黨組決定,用“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口號代替原來的口號,以凝聚力量、鼓舞鬥誌,推進地質事業的快速發展。隨後,在這次表彰大會上朱訓同誌代表部黨組在報告中正式提出了“在全國地質係統深入持久開展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教育。”這個口號立即得到與會副總理王震等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在總結多年實踐和“三光榮”精神發揮作用的基礎上,又把“三光榮”高度概括為“光榮在於奉獻”。
  1991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同誌為地質工作者紀念碑題詞“獻身地質事業無尚光榮”。其間,為弘揚“三光榮”精神,地質係統逐步建立和完善經常性開展“三光榮”思想教育、定期表彰優秀工作者和先進單位、“三光榮”與解決實際困難有機結合的規章製度,使“三光榮”持續為地質事業的發展提供精神上的動力。
  2006年,國務院出台的《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要求繼續倡導和弘揚“三光榮”精神,地質人要樹立起“為礦而生,為礦而喜,為礦而憂”的曆史使命,為新時期持續開展“三光榮”精神教育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
  2012年6月21日,李克強同誌在會見全國模範地質隊先進事跡報告團時說:“要弘揚地質工作者牢記使命、獻身事業的優良傳統,大力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立足國內增強資源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務現代化建設。”
  二、“三光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精神的傳承
  1.艱苦奮鬥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史。土地革命時期,長征的勝利就是艱苦奮鬥的結果。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誌在論述解放區與國統區的對立和區別時指出:“艱苦奮鬥,以身作則,工作之外,還要生產,獎勵廉潔,禁絕貪汙,這是中國解放區的特色之一。”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同誌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勝利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時,毛澤東從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鬥的時間,其中包括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在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確立之後,他又指出:“我們要提倡艱苦奮鬥,艱苦奮鬥是我們的政治本色。”在長期的艱苦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已經將艱苦奮鬥突破了思想、品德的領域,上升到了政治層麵和大政方針的範疇。
  2.艱苦奮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鄧小平同誌多次指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們不能不提倡、實行艱苦奮鬥。中國如果不普遍地提倡艱苦奮鬥、勤儉節約,要在本世紀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就不能達到。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在報告中繼續把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大精神動力。中共十八大又再次強調艱苦奮鬥。由此可見,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年代,我們要取得勝利和成功都離不開艱苦奮鬥這一強大精神動力。
  3.“三光榮”精神體現了我黨艱苦奮鬥的優良光榮傳統。地質找礦工作多是在深山老林、戈壁沙漠、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艱苦環境中開展。這樣一個行業的自身特點就必然要求地質工作者發揚艱苦奮鬥的傳統作風,必然要求開展“三光榮”精神教育。這種“三光榮”精神既是對地質人艱苦奮鬥傳統的傳承,也是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在地質係統的具體化。
  地質人“三光榮”精神的形成還與大批軍人轉業到地質隊伍中後的言傳身教分不開的。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急需各種被譽為“工業的糧食”的礦產資源。中央決定成立以李四光為部長的地質部後,脫下戎裝到地質部任副部長、黨組書記的何長工老將軍和從軍隊抽調的大批軍人到地質係統參加地質找礦,這為地質係統繼承我黨艱苦奮鬥優良傳統和作風創造了有利條件。
  4.“三光榮”精神是大慶鐵人精神的發揚。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艱苦卓絕的大慶石油會戰中形成的以王進喜為代表的“鐵人精神”,說到底就是“為祖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拚搏精神;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鬥精神。大慶會戰勝利成功後,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學大慶”、“學鐵人”的熱潮。“三光榮”精神正是“鐵人精神”在地質係統的體現。
  三、“三光榮”精神打造了一批特別能戰鬥的隊伍
  在“三光榮”精神武裝下,全國地質戰線湧現了一大批體現“三光榮”精神的先進典型。他們在不同年代、不同環境、不同崗位為地質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如:
  1.20世紀80年代的以全國勞動模範、活著的“鐵人”王守忠為隊長的原地礦部西北石油地質局6008鑽井隊。在“三光榮”精神統率下,他們以鐵的意誌,艱苦奮鬥,頂著烈火高溫,風餐露宿,終於1984年9月22日在新疆塔裏木盆地北部沙參2井中鑽出了高產油氣流,首次實現我國海相油氣勘查的曆史性重大突破,為在中國西部開辟新的油氣資源戰略接替區作出了重大貢獻。
  2.1992年全國有92個地質勘查單位被授予“全國地質勘查功勳單位”榮譽稱號。被授予“全國地質勘查功勳單位”榮譽稱號的92個地質勘查單位代表受到了時任總理的李鵬同誌和時任副總理的姚依林同誌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這92個地質勘查單位都是踐行“三光榮”精神、在地質戰線上作出突出貢獻、功勳卓著的地質勘查單位的卓越代表。
  3.2007年有121個地質單位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全國地質勘查行業先進集體”稱號。這是在新世紀國家對地質戰線廣大職工繼承和發揚“三光榮”精神的肯定,是對地質行業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肯定。
  4.2011年浙江省第七地質大隊和大隊黨委被國土資源部、中共浙江省委分別授予“全國模範地質隊”榮譽稱號和“地勘先鋒”榮譽稱號。浙江省第七地質大隊自建隊50多年來,一代代地質工作者始終踐行著地質人“三光榮”精神,在被稱為“浙江西藏”的麗水等地區實現了重大找礦突破,為我國地質找礦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國土資源係統和地勘行業樹立了精神示範和行為標杆。
  四、“三光榮”精神必將繼續推動地質事業科學發展
  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和國家的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如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地質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是擺在地質行業麵前的重大課題。
  目前,我國大宗礦產品供應仍難以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消費的需求,對外依存度居於高位,資源安全存在隱患,提高資源保障能力任務艱巨。如,鐵礦石對外依存度2011年為56.4%;石油對外依存度2011年為56.7%,2012年進一步達到了58.7%。可以預期,今後大宗礦產品的供需缺口還將逐年擴大。
  麵對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國家組織實施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這為地質工作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為廣大地質工作者提供了大顯身手、貢獻聰明才智的機會。同時也要求,地質戰線在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過程中要大力弘揚新時期的“三光榮”精神,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探明更多礦產資源,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為滿足國家建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貢獻力量。
  “三光榮”精神強調的無私獻身、艱苦創業、開拓實踐、建功立業的道德品質,在內容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一致的,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光榮”精神是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是奮發有為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地質事業的具體化。
  在紀念“三光榮”精神提出30周年的新時期,地質戰線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響應黨的十八大發出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號召,大力弘揚新時期地質工作者的“三光榮”精神,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更好地推進地質行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鞏固地質隊伍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堅持倡導自強不息、頑強拚搏、埋頭苦幹、精益求精、艱苦奮鬥、紮實工作的精神,推動地質事業科學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提供資源保障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