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來紫金辦學模式是產學研深度合作的成功典範
發表時間 :2013-05-15 來源:紫金
校企合作創建的“紫金辦學模式”對國家358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有何意義?當前我國地礦人才緊缺是否因為沒有探索出合適的路子,紫金學院的實踐能否作為一個突破口?
帶著這些問題,5月11日,記者對國土資源部原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原局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進行了麵對麵的采訪。
記者:國內校企合作培養地礦人才的成功模式多嗎?
孟憲來:校企合作辦學這是一個辦學模式、而且是一個方向,尤其對於工科培養工程型人才是非常好的,從更高的層次講,校企結合創建教學實踐基地,對國家整個教學教育體係建設是有非常有意義的。
目前,全國都在探索,但是辦學的形式和氛圍不完全一樣,有些是全方位合作辦學、有些是就某一方麵合作辦學。紫金礦業和福州大學合作探索出來的“紫金模式”是產學研合作的一個成功典範,也是學校和企業深度合作的範本。
需要指出的是,現在國內搞校企合作也不少,但是與紫金和福州大學這樣深度的合作比起來還是有距離的。
記者:不容回避的是,當前地礦人才還是緊缺,您認為原因是什麽?是否是因為沒有探索出合適的路子?
孟憲來: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從國家層麵看,國家對於鼓勵校企合作辦學的法律、政策、體製和機製跟不上,甚至還有許多障礙。
從企業層麵看,企業參與辦學既需要拿錢,又需要出人。企業的本質是追求利潤,而這些又是沒有經濟效益的,所以,像紫金礦業有這麽深的自覺的企業恐怕不多。
而通過分析現有校企合作辦學的案例可以發現,國內校企合作大部分是通過校友把基地建設起來。這就存在一個風險問題,如果校友退休了、工作崗位變動了,基地還能不能繼續呢?所以,但是要真正堅持下去、推廣開來、而且向更深度發展,還需要一係列法規法律政策體製機製的保障和革新。
從學生層麵看,地勘行業是個艱苦行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的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其實現在我們培養的地質人才也不少,問題是培養出來的許多人不願意到基層去,很多學生考研究生是為了離開野外實踐的崗位。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建立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激勵機製。
當然,這兩年情況在逐漸好轉,國家越來越重視教育質量的提高,應該說前景還是好的。
從學校層麵看,我國教學改革曾一度有一個誤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學校把培養研究型人才放在首位,都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榮、為使命,覺得培養工程師是低一位的,認為培養研究型人才越多,學校的層次就越高,從而忽視培養工程師型人才。
問題是國家需要培養那麽多的研究型的人才嗎?我認為,地礦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到第一線去,要到地質隊去,要到礦山上去。
記者:紫金學院在這方麵的表現應作何評價?這種模式對國家358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有什麽樣的意義?
孟憲來:這正是我接下來想說的。和許多學校把培養研究型人才放在首位不同,紫金學院恰恰就是明確地以培養地礦工程師人才為目標。
地質找礦突破需要一大批能到第一線、到地質隊、到礦山企業的人才,紫金礦業的辦學模式對當前的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它最大的特點是大大地縮短了大學生畢業之後到了生產崗位的適應過程,在當前國家提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背景下,這種辦學模式能更快速地為國家戰略的實施輸送和儲備工程師型地礦人才。
應該說的是,紫金的辦學模式在全國範圍內有推廣的空間,但是還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需要體製和機製更多地創造條件,這樣才能使更多的企業自覺參與,才會使學校和企業有更深入的合作。
帶著這些問題,5月11日,記者對國土資源部原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原局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進行了麵對麵的采訪。
記者:國內校企合作培養地礦人才的成功模式多嗎?
孟憲來:校企合作辦學這是一個辦學模式、而且是一個方向,尤其對於工科培養工程型人才是非常好的,從更高的層次講,校企結合創建教學實踐基地,對國家整個教學教育體係建設是有非常有意義的。
目前,全國都在探索,但是辦學的形式和氛圍不完全一樣,有些是全方位合作辦學、有些是就某一方麵合作辦學。紫金礦業和福州大學合作探索出來的“紫金模式”是產學研合作的一個成功典範,也是學校和企業深度合作的範本。
需要指出的是,現在國內搞校企合作也不少,但是與紫金和福州大學這樣深度的合作比起來還是有距離的。
記者:不容回避的是,當前地礦人才還是緊缺,您認為原因是什麽?是否是因為沒有探索出合適的路子?
孟憲來: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從國家層麵看,國家對於鼓勵校企合作辦學的法律、政策、體製和機製跟不上,甚至還有許多障礙。
從企業層麵看,企業參與辦學既需要拿錢,又需要出人。企業的本質是追求利潤,而這些又是沒有經濟效益的,所以,像紫金礦業有這麽深的自覺的企業恐怕不多。
而通過分析現有校企合作辦學的案例可以發現,國內校企合作大部分是通過校友把基地建設起來。這就存在一個風險問題,如果校友退休了、工作崗位變動了,基地還能不能繼續呢?所以,但是要真正堅持下去、推廣開來、而且向更深度發展,還需要一係列法規法律政策體製機製的保障和革新。
從學生層麵看,地勘行業是個艱苦行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的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其實現在我們培養的地質人才也不少,問題是培養出來的許多人不願意到基層去,很多學生考研究生是為了離開野外實踐的崗位。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建立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激勵機製。
當然,這兩年情況在逐漸好轉,國家越來越重視教育質量的提高,應該說前景還是好的。
從學校層麵看,我國教學改革曾一度有一個誤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學校把培養研究型人才放在首位,都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榮、為使命,覺得培養工程師是低一位的,認為培養研究型人才越多,學校的層次就越高,從而忽視培養工程師型人才。
問題是國家需要培養那麽多的研究型的人才嗎?我認為,地礦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到第一線去,要到地質隊去,要到礦山上去。
記者:紫金學院在這方麵的表現應作何評價?這種模式對國家358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有什麽樣的意義?
孟憲來:這正是我接下來想說的。和許多學校把培養研究型人才放在首位不同,紫金學院恰恰就是明確地以培養地礦工程師人才為目標。
地質找礦突破需要一大批能到第一線、到地質隊、到礦山企業的人才,紫金礦業的辦學模式對當前的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它最大的特點是大大地縮短了大學生畢業之後到了生產崗位的適應過程,在當前國家提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背景下,這種辦學模式能更快速地為國家戰略的實施輸送和儲備工程師型地礦人才。
應該說的是,紫金的辦學模式在全國範圍內有推廣的空間,但是還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需要體製和機製更多地創造條件,這樣才能使更多的企業自覺參與,才會使學校和企業有更深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