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訓:階梯式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態勢的基本特征
發表時間 :2016-03-31 來源:
原地礦部部長、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名譽會長朱訓:階梯式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態勢的基本特征。
朱訓,全國政協第八屆委員會秘書長、原地質礦產部部長、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名譽會長。著有《中國礦情》、《中國礦業史》、《江西德興斑岩銅礦》、《地質科學與地礦產業》、《探索求真奉獻》、《地球科學與可持續發展叢書(十卷本)》、《朱訓論文選(礦業等十卷)》、《找礦哲學概論》等十種著作,他是找礦哲學和地學哲學學科的創始人、也是中國地質礦產事業的重要領軍人。今天,在礦業發展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推薦朱訓於2014年4月22日在《人民政協報》上發表的"階梯式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態勢的基本特征"一文,此文得到幾位中央領導同誌的肯定。
朱訓提出的"階梯式發展論"認為發展不是直線型的前進運動。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運動。發展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是發展的普遍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在某個或某幾個台階內部會出現一些波動,但總體上呈階梯式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向前發展。了解這個特點,有助於理解目前我國經濟呈"新常態"式的發展態勢,有助於理解"新常態"是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反映。現將這篇文章轉錄如下。
階梯式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態勢的基本特征
階梯式發展論認為,發展的客觀規律總體上是要分階段地循序漸進的,在一般情況下階段是不能跨越的。但是,每一個階段的時間跨度可以通過改革創新來加以縮短,也不排除在某個大的曆史階段內部在具備一定客觀條件的情況下實現局部跨越式發展。正如十三大所指出的那樣,在現代中國的具體曆史條件下,中國人民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達階段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但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階段是不可逾越的,因為它是實現生產社會化、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
唯物辯證法認為,宇宙萬物都處於永恒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而客觀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又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正確認識與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成功指導實踐行動具有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十二個以"五年計劃"、"五年規劃"為標誌的小台階來推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曆程表明,階梯式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態勢的基本特征。中國經濟實現了曆史性的騰飛,與堅持遵循階梯式發展規律指導經濟建設是分不開的。
階梯式發展是物質世界運動和人類認識運動的重要形式
階梯式發展是指客觀事物隨時間由一個台階躍進到另一個台階的發展,是客觀物質世界運動的重要形式,也是人類主觀認識運動的重要形式,是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日常生活中廣為常見的一種現象。如自然界中生命由低級到高級的演化、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與更替、經濟活動中的階梯氣價、階梯水價、階梯電價,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上下樓梯等都是階梯式發展的典型範例。
階梯式發展的基本特征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此點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論及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這兩種發展形式特點是一致的。但是階梯式發展與"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這兩種事物發展形式的重要區別是階梯式發展總體上沒有"波浪式前進"發展形式中係列出現的"波峰"與"波穀"之分,而隻是在台階內部可能出現有一些波動;也沒有"螺旋式上升"發展形式中那種"前進式上升"與"複歸式上升"之分。
階梯式發展論認為,發展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過程是由相互銜接而又具有不同質的階段組成。在每個階段內部,通過量的積累引起質的變化而進入新的階段。發展就正是通過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量變到質變而躍進到一個又一個新的台階來實現的。
階梯式發展論還認為,發展的客觀規律總體上是要分階段地循序漸進的,在一般情況下階段是不能跨越的。猶如中國共產黨人的最終奮鬥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而要實現共產主義就要經過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我們今天中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十三大所分析與認定的那樣是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正是從這個實際出發分階段地來推進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但是,每一個階段的時間跨度可以通過改革創新來加以縮短,也不排除在某個大的曆史階段內部在具備一定客觀條件的情況下實現局部跨越式發展。
遵循階梯式發展規律指導中國經濟建設是黨的一貫方針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我國的社會形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邁上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台階。中國人民的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如何實現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是擺在黨麵前的新的曆史任務。我們黨深知在中華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既是一項空前未有的偉大而又艱巨的任務,又是一個極其漫長而又曲折複雜的探索過程,有很多很多新的問題和未知因素,有待我們通過反複"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解決。就要如同爬樓梯似的,分階段地、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階梯式地向前推進。所以,遵循階梯式發展規律客觀上就成為我們黨指導中國經濟建設的一貫方針。新中國成立65年來,曆史清晰地表明,在社會主義建設過渡階段、全麵開展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階段等三個大的曆史階段進程中,中國經濟建設正是通過十二個以"五年計劃"、"五年規劃"為標誌的小階段一個一個台階地向前推進,從而促成經濟發展水平和整體經濟實力登上三個大台階。
社會主義建設過渡階段中國經濟邁上第一個大台階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實現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經曆了為期6年的過渡階段。這6年又分作兩個小的階段。前三年即1949年至1952年是為期三年的恢複國民經濟階段,後三年即1953年至1956年重點是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階段。
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全國人民的艱苦努力和團結奮鬥,在西方封鎖和勝利進行抗美援朝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了恢複國民經濟任務。到1952年底,全國國內生產總值達679億元。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77.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45%,農業總產值增長48.5%。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提高70%左右,各地農民的收入一般增長30%以上。可以說這個時期,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初步得到好轉,成為新中國經濟建設起步的良好平台。
1953年至1956年間,在開始製定與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的同時,完成了對私營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在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我國的社會形態自此邁上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新台階。這個時期的建設基本上是在沒有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的基礎上進行的。共興建900多個大中型項目,其中包括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期間,不僅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和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在經濟中占據了領導地位,我國經濟水平也邁上了一個新台階。1956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028億元,為1952年的1.51倍,中國經濟水平邁上了一個大台階,為我國全麵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全麵開展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中國經濟再上新台階
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這次代表大會"分析了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的形勢,提出了全麵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頁)。自此,我國進入全麵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時期。黨的八大製定了全麵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方針政策,此前毛澤東主席作了對建設社會主義有重要指導意義的《論十大關係》報告,由於缺乏實踐經驗,這個時期的發展在取得不少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波折。正如鄧小平同誌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所說"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但是,由於當時黨對於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準備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線和許多正確意見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堅持下去。八大以後,我們取得了社會建設的許多成就,同時也遭到了嚴重挫折"(《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頁)。
1957年至1978年這22年間,我們黨和政府堅持按照五年一個小階段製定與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來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並逐步形成一個定型的製度。這一時期,建成投產數以千計的大型建設項目,農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大慶石油會戰的成功結束了靠"洋油"過日子的曆史,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沿海、沿江和內陸地區都形成了一批工業中心,城鄉人民生活有了進一步改善。1978年,全國GDP總量達3624.1億元,為1956年1028億元的3.52倍。中國經濟水平和整體經濟實力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為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建設的大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和實現飛躍的平台。
鑒於如何在中華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沒有現成的經驗,所以全麵開展社會主義建設隻能在探索中前進。由於主客觀方麵的一些原因,使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如鄧小平同誌所講的那樣,"遭到了嚴重挫折"。就"階梯式發展論"而論,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大的階段內出現一些波折是正常現象。如究其引發遭到嚴重挫折的原因則主要有兩個方麵。從客觀方麵講,前蘇聯撤回援華專家和三年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從主觀方麵講,除"十年文革"帶來的嚴重影響外,一度指導方針上的急於求成,在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低,商品經濟很不發達等客觀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超越階段、違背階梯式發展的客觀規律企求實現跨越式發展,吃上"共產主義大鍋飯",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階段中國經濟不斷躍上新台階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撥亂反正,重新恢複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並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自此進入一個大發展時期。這個階段與繼續通過以五年為一個階段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製定與實施來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同時,還提出了以10年、20年、50年為期的幾個大階段的中長期的長遠發展規劃和奮鬥目標。
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用20年時間使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奮鬥目標。20年是從1981年算起到2000年分為兩個階段。前10年打基礎,後10年高速發展。
1987年4月30日和8月29日,鄧小平同誌在先後會見匈牙利工人社會黨領導人和意大利共產黨領導人期間,從國家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角度提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鄧小平同誌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在肯定十二大提出的用20年時間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目標的同時,還提出到21世紀中葉使我國經濟再上一個大台階,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同年黨的十三大把"三步走"發展戰略寫入報告之中作為黨的中長期奮鬥目標。十三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可以說"三步走"發展戰略是一個典型的階梯式發展的實例。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在報告中繼續提出按照"三步走"發展戰略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成功實施了"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四個五年計劃。2000年,中國經濟又躍上了一個大台階。全國GDP總量達到99214.6億元,為1980年的4545.6億元的21.8倍,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小康水平,城鎮居民收入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6280元和2253元,分別為1980年的477.6元和191.3元的13.1倍和11.7倍,大大超過了預定翻兩番的目標要求。這是中國經濟建設的奇跡,是社會主義製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裏程碑。
進入21世紀之後,黨中央按照十六大的部署,繼續按"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第三步目標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民生活從溫飽發展到總體小康,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生態文明建設提上了議事日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新的輝煌成就。
2012年11月8日,胡錦濤同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總結十六大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時說,"十年來,我們取得一係列新的曆史性成就,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國家麵貌發生新的曆史性變化"。這一係列的曆史性變化清晰地呈現了階梯式發展的特點。
黨的十八大為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第三步目標,提出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
習近平同誌就任總書記之後,繼續堅持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他於2012年11月29日在參觀大型展覽《複興之路》時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一個振奮人心、凝聚力量的號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並明確按"兩個百年"兩個大的階段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到2021年建黨一百年時,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的奮鬥目標;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自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新的曆史發展階段。現在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正滿懷信心地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
縱觀1949年以來的中國經濟建設,盡管在不同時期麵臨著不同的新情況和新任務,發展的過程和解決的矛盾也不盡相同,但是無論哪個時期,哪個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都是在一步一個台階地呈階梯式向前發展。中國經濟呈階梯式發展的基本特征從2013年11月6日人民日報第11版刊發的反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增加曆程的直方圖得到肯定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