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鋁業王思德:現階段礦業投資形勢分析
發表時間 :2014-03-03 來源:
透過霧霾,看到的是中國礦物工業的高速發展。
產能過剩,帶來的是礦產資源更加緊缺的局麵。
人棄我取,如何更好地把握世界礦業投資機會。
這些觀點不一定全麵和準確,甚至可能存在謬誤。我隻是希望在這裏拋磚引玉,引起大家的共鳴和討論,共同來準確分析、判斷和把握當前的礦業形勢與投資機會。
第一個話題:透過霧霾,看到的是中國礦物工業的高速發展
“霧霾”這一在以往司空見慣的卻並不恐怖的自然現象,冷不丁讓首都北京變成了“霧都”,讓北上廣帶上了口罩,讓人哼唱起了大霧版《北京,北京》,讓堂堂北京市長立下“提頭來見”的軍令狀。看來,這個問題的確很嚴重!
我不是氣象學家,不很明白霧霾聚散的自然原理,但卻始終不敢相信諸如“霧霾是由炊煙形成的”等等荒謬的專家觀點。
我從事的專業是地質礦業,透過厚重的霧霾,從礦業的角度,我卻看到了地球一個上無比巨大的燃燒著礦物質的火爐。毫無疑問,這個巨大火爐就是中國高速發展的工礦業。
2013年,中國自產煤炭37億噸,進口煤炭3.3億噸,消耗煤炭36.1億噸(占世界的50%)。每年,有數十億噸煤炭幾乎全部化為灰燼。其中,有用的部分被轉化為熱能、電能、焦炭和各種工業品,無用的部分,被轉化為二氧化碳和微細粉塵,隨風飄散。中國人均年消耗煤炭2.76噸,是世界其他國家平均消耗(0.9噸)的3倍以上。
2013年,中國產鋼7.8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50%,消耗鐵礦石約23億噸(其中進口8.2億噸)。中國人均消耗鋼0.6噸,是世界其他地區人均平均消耗(0.16噸)的3.75倍。中國人均消耗1.77億噸鐵礦石(包括低品位原礦),是世界其他國家人均(0.47噸)的3.77倍。中國每年消耗鋼鐵占世界總產量的70%左右,這些鋼鐵被用於支撐房地產及其他各個行業的高速發展。
2013年,中國生產水泥24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55%,消耗灰岩等礦物原料(不含煤)約37億噸。中國人均消耗水泥1.85噸,是世界其他地區人均平均消耗(0.4噸)的4.6倍。中國人均消耗礦物質(不含煤)2.85噸,是世界其他國家人均(0.47噸)的3.77倍。
2013年,中國十種有色金屬(銅、鋁、鉛、鋅、鎳、錫、銻、鎂、海綿鈦、汞)產量累計達4029萬噸,精礦粉及原礦消耗約3億噸。大多數有色金屬品種,中國的產量和消費量都居世界第一,如銅消費占約40%,鋁占約45%,鉛占約50%,鋅占約45%。中國的人均有色金屬消費量,是世界其他國家平均消費的3倍。
此外,在石油、天然氣、非金屬礦物等方麵,中國的產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或第二位。
粗略估計,中國每年的礦物質消耗量約100億噸左右,人均消耗礦物質約8噸。而世界其他國家合計消費總量不足120億噸,人均不足3噸。若按國土麵積計算,中國陸地所承載的礦物消耗,是世界其他地區的13倍。中國中東部地區所承載的礦物消耗比例,有可能達到世界其他地區的30倍以上。
這是什麽概念,就是北京出現一天藍天白雲的好天氣,世界其他地區就會有30天同樣的好天氣。經常出國的朋友都有這樣的其身體會。
無疑,從礦物燃燒和消耗的角度看,中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汙染源。這就不難理解,外國總是藍天白雲,中國總是烏雲籠罩。也不得不再一次承認,外國月亮真的比中國的更加明亮。
但是,作為虎視眈眈尋找礦業投資機會的各位,透過霧霾,你還看到了什麽?
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礦物原料最重要的目的地。世界上大部分的礦山的礦產品,都在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國。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大宗金屬品種的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無論鋼,鋁,銅,還是金等等,中國的產量和消費大都排名第一。是全球礦物供應與中國巨大產能需要之間的尖銳矛盾。所有鋼鐵企業所產生的利潤不如一個國際礦業巨頭的效益。是中國高速發展要求與環境壓力之間的巨大矛盾,將導致礦業及其下遊產業的轉移,向資源富集區轉移,向境外環境壓力相對較小的地區轉移。是中國嚴重的產能過剩,對世界同行形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產能過剩,必然加劇成本競爭,必然加速國際國內的資源並購、整合與重組。產能過剩,是問題,更是礦業“走出去”的巨大機遇!
第二個話題:產能過剩,帶來的是礦產資源更加緊缺的局麵
2013年,中國礦物工業在各方麵的產能過剩狀況已經非常嚴峻,其中,鋼鐵產能10.8億噸,產量為7.8億噸,產能過剩27.8%。電解鋁產能3200萬噸,產量為2195萬噸,產能過剩31.4%。精煉銅產能900萬噸,產量685.59萬噸,產能過剩23.8%。精煉鉛產能715萬噸,產量447萬噸,產能過剩37.5%。精煉鋅產能700萬噸,產量530萬噸,產能過剩24.3%。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無可替代的礦產品工廠,絕大多數金屬與礦產品的產量都占有幾乎壟斷的地位:
水泥 ,世界第一,占55%;煤炭 ,世界第一,占50%;鋼鐵 ,世界第一,占50%;精煉銅,世界第一,占26%;原鋁 ,世界第一,占42%;精煉鉛,世界第一,占44%;精煉鋅,世界第一,占43%;精煉鎳,世界第一,占33%;精煉鈷,世界第一,占46%;金屬鎂,世界第一,占86%;海綿鈦,世界第一,占30%;精煉錫,世界第一,占42%;礦產鉬,世界第一,占41%;鎢精礦,世界第一,占86%;礦產銻,世界第一,占89%;礦產釩,世界第一,占38%;稀土 ,世界第一,占97%;金 ,世界第一,占15%;銀 ,世界第三,占12%;磷礦石,世界第一,占36%;螢石 ,世界第一,占55%;鉀鹽 ,世界第三,占15%;純堿 ,世界第一,占43%;重晶石,世界第一,占51%;石墨 ,世界第一,占82%。還有許許多多的第一,就不一一列舉了。
同時,中國也是大多數金屬、非金屬及能源的第一或第二消費大國。巨大的礦物工業產能,支撐了中國工業的長期快速發展。然而,這個巨大的產能,卻麵對的是中國礦產資源嚴重匱乏的尷尬局麵。中國大多數冶煉企業自備礦山保障嚴重不足,原料大多需要進口,對進口礦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世界礦產資源是豐富的,卻分布極不均衡。在巨大的產能麵前,中國將長期處於資源緊缺的局麵。
麵向世界,中國礦產資源狀況的確非常尷尬。世界鐵礦區有546個,平均資源及儲量6.53億噸@ TFe 39.9%,其中資源儲量大於10億噸的就有50處。而中國59處礦區,平均資源儲量為1.3億噸@T Fe 32.3%。世界銅礦區有1543處,平均銅金屬資源儲量169萬噸@ Cu1.1%,其中資源儲量大於1000萬噸的礦區有53處。而中國139個銅礦區,平均金屬資源儲量93萬噸@ Cu0.84%.世界金礦區有3920處,平均金資源儲量51.3噸@Au4.3g/t,其中資源儲量大於500噸的礦區有69處。而中國225處金礦區,平均金資源儲量34.9噸@Au2.9g/t。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明顯看到,要支撐中國經濟穩定發展,中國礦業企業要做大做強,資源的國際化配置是必由之路。
五礦、中鋁、中色、中冶、江銅、中信、中投、中鋼、北方、武鋼、紫金和金川等國有企業在五大洲廣泛開展礦業並購。
為了阻止國際礦業界影響巨大的“兩拓”合並,並力爭在世界礦產品定價權的一席之地,中國鋁業公司在2008年幾乎是奮不顧身將140億美元投入力拓公司,成為力拓單一最大股東。在此後不久,中鋁又以8.6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了秘魯銅業。中鋁立誌在未來5-10年之內,一定要將自己打造成為最具成長性的世界一流礦業公司。
阿富汗的是幾十年戰亂不斷的國家,為了獲取銅資源,中冶集團聯合江銅硬是在硝煙迷茫中舉牌中標艾娜克超大型銅礦。
中國礦業投資人,無論是國企,民企還是單一的個體投資者,出現在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可能有礦的地方。
近5-10年來,中國企業在境外投資礦業卻仍然屬於探索階段,涉及的礦種和項目在中國曆史上是空前的,但投資的礦業項目進入建設階段的並不多,投入生產的就更少。不管國有還是民企,都教了不少學費。
中國企業和地勘單位在境外投資了近70家上市的中初級勘探公司及礦業公司,不少是在礦業資本市場高位波動期間進入的,幾年下來,股票市值僅剩10%-30%,非常慘烈。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失敗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並購時機把握不當。
二是,急於求成,草率決策。
三是,判斷錯誤,估值過高。
四是,忽略對投資環境及相關條件的調研。
五是,以簡單的商務考察代替全麵的盡職調查。
六是,缺乏強有力的管理團隊。
教訓是深刻的,但方向卻是正確的。
可以預見,為了中國的巨大產能,為了緩解產能過剩的局麵,中國礦業大軍走向世界,將更加浩浩蕩蕩。
第三個話題:人棄我取,如何更好地把握世界礦業投資機會
自從2008年以來,世界礦業一直處於調整階段,大多數礦業公司的經營業績和市值都有較大幅度的波動。特別是不少中小型礦業公司,幾乎在股市喪失了融資的能力,大多都出現了財務危機,資金鏈條斷裂的風險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中資企業控參股的境外上市初級探礦公司,如中色地科的7個上市公司,華東有色的3個上市公司,冶金地質總局在澳大利亞的上市公司等等,其股價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有的甚至跌到市值10%以下。
國際大宗金屬商品價格普遍下跌,並有加速下行的可能。
據Visual Capitalist分析,2013年,礦業融資下降了37%。對於許多初級勘探公司來說,2014年必然是艱難的一年。他們跟蹤研究了410家初級上市勘探公司, 其平均現金頭寸不到70萬美元。約30%的公司的現金不足50萬美元。
預期,這種現金減少的趨勢,很可能會因為緊隨其後的年報審計而使陷入困境的公司退市。
然而,這應該就是較好的選擇優質投資目標的好機會。
一些私募基金已經開始在為抄底礦業做準備了,諸如,由礦業巨頭Xstrata 前CEO Mick Davis 組建的X2 Resources ,募集了10億美元用於投資礦業資產。由Barrick Gold前CEO Aaron Regent 創立的Magris Resources,將主要投資於美洲礦業項目。由巴西Vale前CEO Roger Agnelli發起成立的一家公司,專門投資南美洲和非洲的礦業資產等等。
這些基金開始行動,說明他們看到當前礦業存在投資機會。在過去兩年的熊市中,
股市對小型礦業公司的融資基本消失,大型礦業公司在股東壓力之下為提高投資回報不得不甩賣非核心資產,這就造成了礦業資產的整體價值被低估。
在一個被痛恨甚至遺忘的行業裏,投資者才更容易找到機會。價值被低估成為這些私募基金進入礦業的基礎。
礦業資產的價格已經跌到地板,遍地黃金的局麵已經逐漸形成,在不少礦業公司發出陣陣哀嚎的時候,你,該出發了!
上一篇: 李新創建議應盡快製定鋼鐵產能退出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