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老大”的安全發展與“能源革命”息息相關
發表時間 :2014-09-29 來源:新華網
在發改委、工信部、環保部、安監總局、國家能源局、新華社的指導下,由新華網聯合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等機構共同主辦的“2014年(第四屆)中國能源高層對話暨年度榜樣企業發布”於9月26日在北京召開。
此次中國能源高層對話以“改革承載使命 創新引領未來”為主題,分為“中國能源戰略轉型機遇與挑戰”和“能源企業‘三個創新’與綠色發展”兩個分論壇,來自政府部門、能源企業、科研機構、行業協會以及媒體等方麵的代表共聚一堂,為中國能源行業的改革與發展建言獻策。
以下為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副局長宋元明致辭文字實錄: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研究我國能源發展的國策,部署推動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和能源體製“四個革命”。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新華網組織此次“2014中國能源高層對話”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借此機會,結合這次活動主題和煤炭生產與安全的實際,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煤礦安全生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任重而道遠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近年來,安監總局、煤礦安監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誌關於安全生產工作的係列重要指示精神和決策部署,始終將煤礦安全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實施以雙七條剛執行、談心對話、警示教育、50個重點縣攻堅戰為主要內容的煤礦安全“1+4”工作法,進一步促進了煤礦安全形勢穩定好轉。今年1-8月,煤礦安全生產取得了兩個曆史性突破,一是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253,再創曆史新低;二是截至今天,未發生特別重大事故周期已達17個月零27天,已經創造並且正在不斷刷新曆史最長記錄。
但煤礦安全生產任重而道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煤老大”在較長一個時期內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不會發生變化,這決定了煤炭生產的任務在相當長時期內還很重;總書記還指出“要適度發展煤化工”,這也決定了煤炭既要作為燃料也要作為原料。現在看來,煤炭生產和消費還沒有達到峰值,即使達到峰值,也會在高位運行很長一個時期,550萬煤炭產業大軍還要為主體能源生產在地層深處采掘作業,還要與瓦斯、水害、頂板、自然發火等災害做鬥爭,所以說煤礦安全生產的任務還相當艱巨。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堅守紅線,繼續推進安全監管改革創新,保持煤礦安全發展的良好勢頭。
能源革命為煤礦安全生產提供機遇和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處於“三期疊加”階段,增速的換擋已經為煤礦安全生產創造了寬鬆環境,像前幾年煤礦生產全麵緊張而導致事故高發的局麵已經有所改善。能源革命進一步提出控製能源消費總量,化解高能耗工業的產能過剩,樹立全社會節能的消費觀,著力發展非煤能源等,必將進一步使煤礦超負荷運轉的壓力減輕,為煤炭工業調整結構、淘汰落後、治本攻堅贏得了時間,創造了機遇。
與此同時,能源革命也為煤礦安全生產提供了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分析能源生產和消費對生態環境損害嚴重時指出,煤炭開采帶來的生態損害,造成大麵積采空區、地麵塌陷等地質災害,導致地下水、耕地資源破壞。基於這種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層認識,煤炭行業綠色采礦的理念和技術將在行業內形成共識,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等技術將逐步得到推廣應用。而充填開采是解決煤礦安全問題尤其是衝擊地壓和頂板事故的一條治本措施。
能源供給革命中要加大煤層氣勘探力度,並隨著技術進步提高規模化開發水平,這無疑是煤礦瓦斯治理的治本舉措。能源技術革命提出要在技術變革中實現“三個一批”(應用推廣一批、示範試驗一批、集中攻關一批),大型綜采技術名列其中,這將進一步推進煤礦機械化改造,減少井下用工人數,提升煤礦安全保障能力。
煤礦安全監管監察能為能源革命提供正能量
煤礦安全監管監察作為政府監管的職能之一,既要尊重市場規律,又要更好地發揮作用。煤礦安全監管監察理應是能源體製革命的應有之義。在理順政府和市場邊界的基礎上,煤礦安全監管監察要在安全準入、淘汰落後、升級轉型和控製總量上很好地發揮作用。
近幾年來,我們持續花大力氣整頓關閉小煤礦,今年至少關閉800處,力爭關閉1000處,要在2015年底前實現關閉2000處的目標,將有力促進煤炭行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強安全監管監察,嚴格控製不安全的生產能力,嚴厲打擊未批先建、未批先生產和超能力生產行為,將會有效控製煤炭生產總量。我們要用安全監管的正能量,促進形成一個良性機製,即:讓先進的、安全的、合法的產能占領市場,讓落後的、危險的、違法的產能退出市場。
煤炭企業要大膽創新,為新能源發展做貢獻
煤炭企業是傳統能源的開采者,能源革命與煤炭企業的改革發展息息相關。煤炭生產要強化商品煤理念,大幅提高洗選比例,為能源消費提供分級分質梯級利用的基礎,從源頭上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煤炭企業要大膽創新,嚐試為新能源發展做出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時指出:科學發現是有規律的,要容忍在科學問題上的“異端學說”。煤炭行業有一大批科技人才和有創新意識的企業家,不妨也自由暢想,大膽假設,搞一些“奇思妙想”。比如電網調峰要投巨資建設一批抽水蓄能電站,可不可以利用報廢礦井的井下采空區,地麵沉陷區和高差達幾百米的井筒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如果地點選擇適宜,可以將目前風力發電棄風的能量用報廢礦井進行存儲。比如煤礦有一大批通風專家,可否研究建設地麵擋風牆實現風壩發電,突破現有風電技術瓶頸,降低風電設備成本,擴大風速適應範圍。中華民族祖先在山頂建設萬裏長城的經驗早就驗證了風壩建設的可行性,隻不過要將現代風力發電技術和通風網絡技術融合進去。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離不開能源發展,能源發展離不開煤炭生產。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保護礦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希望廣大媒體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煤礦安全生產工作,我們願意通過對話活動,與有關部門、新聞媒體、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能源企業一道,加強煤炭工業和煤礦安全領域的合作交流,為促進煤炭工業安全發展,為推動能源革命,為“中國夢”的實現而不懈奮鬥。
上一篇:資源稅要從現有的礦產等擴展到水
下一篇:石墨產業折射中國戰略性礦產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