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裴榮富
發表時間 :2015-01-04 來源:中國黃金報
裴榮富,中國工程院院士,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係,致力於礦業工程勘查和科學研究70多年,在國內外主持多項重大礦產勘查工程及礦床地質勘探與礦山開采工程驗證對比研究,創新地提出“雙控論”和“合理域”固體礦產勘查模型,為指導地質工作做出充分科學論證,並被國際引證。
借用裴榮富的話說,“找礦憑的是智力”,黃金礦業的發展同樣也需要“智力”支持。麵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礦業發展的時代命題,裴榮富提出保障合理的礦產勘查和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四項科學技術模擬,可以解決商業環境下礦業勘探、開發、運營、可持續發展等發展全過程的一係列問題。
裴榮富認為,未來礦業既要發展市場經濟,調動礦山企業能動性,又要依靠國家的政策扶持,實現科學家和企業家的有效結合,即產學研結合、政用相結合。
拓寬金礦找礦思路
《中國黃金報》:當前,我國已探明的金礦資源品位不斷下降,開采深度不斷加大。您作為礦床地質與礦產勘查學專家,如何看待我國金礦的勘探工作和資源現狀?
裴榮富:中國的金礦資源,品位沒有其他國家那麽高,但金礦資源量並不落後。但是,我們必須加強地質勘探工作,才可以保障金礦資源量。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地質工作還很欠缺,國家非常重視地質工作,我們地質人被稱作國家工業建設的“尖兵”。
當時,我們不提倡搞金礦,更加注重加強工業建設急需的鐵、銅等礦產資源的地質工作。因為黃金當時被認為隻能用來裝飾,顯現浮華榮耀。所以那時起,我國金礦勘探工作相對落後了。
後來,國家認識到黃金的重要性,發現黃金是硬通貨,可以買來國家建設所需要的各種礦產資源。於是,國家才大力發展金礦。因此,我國金礦地質工作起步比較晚。
《中國黃金報》:現在,您認為加強金礦找礦工作的突破口在哪裏?或者說,應該怎樣才能更好更快地找到金礦?
裴榮富:我國金礦類型不夠多,大多為伴生金礦。金礦找礦,不能隻盯著同一個類型的金礦,而要尋找一個金礦的成礦係列組合。
有成因聯係的一組礦床稱為成礦係列。在同一成礦背景下,不同成因的礦床也可組合在一起,我把它們稱作成礦係列組合。比如,跟構造岩漿岩形成有關的石英脈型金礦、蝕變岩型金礦,都是在綠岩帶的基礎上形成的。如果在綠岩帶內發現了金礦,那麽這三者就形成綠岩帶型金礦成礦係列組合。
如此一來,在同一個構造背景下,除了石英脈型金礦、蝕變岩型金礦,還有綠岩帶型金礦。這類金礦成因雖然不同,但均在同一個背景中生成。
如果思維一變,沒準會在綠岩帶中找出金礦。
《中國黃金報》:金礦找礦思路應該拓寬,按成礦係列組合新思維找礦。那麽,除了繼續找石英脈、蝕變岩型金礦外,在綠岩帶內找金礦的前景如何?
裴榮富:石英脈型金礦和蝕變岩型金礦都與岩漿岩有關,可是這些岩漿岩均在綠岩帶中。因而,我考慮需要在膠東群綠岩帶中尋找綠岩帶型金礦。早在20年前,塗光熾院士就提出石英脈和蝕變岩型金礦屬廣義綠岩帶型金礦。
綠岩帶型金礦蘊藏於變質岩係中,有了花崗岩出現,就變成了蝕變岩型金礦,後來又形成了石英脈型金礦。實質上,蝕變岩型、石英脈型與綠岩帶型應該屬於同一個成礦係列組合。不管是山東的膠東金礦,還是河南的豫西金礦,都應稱為廣義綠岩帶型金礦。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綠岩帶型金礦在澳大利亞卡爾古利、戈爾登邁爾和加拿大的赫姆洛等地。我國吉林也發現了綠岩帶型金礦——夾皮溝金礦。
當前,山東既然已經有石英脈型金礦,如玲瓏金礦;還有蝕變岩型金礦,如焦家金礦。那麽,接下來需要進一步尋找綠岩帶型金礦。
同樣,在夾皮溝,按照成礦係列組合學術思維,也可以尋找石英脈型金礦和蝕變岩型金礦。
圈定大型-超大型金礦床位置
《中國黃金報》:您研究大型-超大型礦床領域多年,也曾講過要研究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發現規律,爭取在國內找到大型-超大型礦。據您預測,我國最有可能發現大型-超大型金礦礦床的地區在哪裏?為什麽?
裴榮富:冀西北-遼東礦聚區,也稱礦匯區中的冀西北、冀東、遼東南;山東半島礦聚區中的膠東沿海地區;川甘陝-秦嶺礦聚區中的川甘陝、小秦嶺地區;湘鄂桂-長江中下遊礦聚區中的蘇皖地區、浙西地區;滇黔桂-南嶺礦聚區中的滇黔桂地區;三江礦聚區中的三江地區;黑龍江礦聚區中的黑龍江流域,都有可能發現大型-超大型金礦礦床。
因為,金屬超巨量堆積是形成超大型礦床的物質基礎,與礦床高密度區分布有關。除了個別情況,如白雲鄂博以外,我國大多數超大型礦床都是與大大小小的同類礦床密切共生的,它們共同組成了礦床分布礦聚區。
因此,通過礦聚區礦床(點)規律分析,作出初步選擇,然後結合地質、物化探成果,便可以進行超大型礦床的預測。
上述預測區域在規模巨大的背景區中,有多個高、中級礦化集中區,高級區套合於中級區中。這種具有套合關係的高級區及其外圍,預測遠景最好,是大型-超大型礦床產地的優選區。
《中國黃金報》:我國金礦有怎樣的成礦規律呢?
裴榮富:各類礦聚區之間大體沿北東、北西兩個方向排列展布,在其交匯處礦聚區範圍增大,顯示了新生代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運動體係對我國金礦最後定位的重要影響。
低礦聚區多以點狀出現在西部特提斯構造域內,中高級礦聚區以麵狀出現在中、東部地區,反映了中國西部和中、東部地區金礦成礦曆史存在差異。可能在成礦期次、礦化層位、演化時間等方麵,西部不如東部複雜,東部礦聚度集中區範圍內,易於找到同一類礦床的新露頭。西部相對東部而言,深部成礦遠景較大,但新礦床點的發現難度也較大。
東部麵狀密度區內金礦床(點)的成礦作用受同一區域控礦因素製約,具有較多的相似性。西部點狀密度礦區中的礦床點是由某一個成礦因素起主導作用,差異較大。
提出四項科技模擬理論
《中國黃金報》:這些年的研究生涯中,您最滿意的科研成果是什麽?
裴榮富:我提出的礦業開發四項科學技術模擬:一是合理勘查的“雙控論、合理域”模擬;二是礦產勘查風險投資決策支持係統的模擬;三是不同規模礦山開發與合理生產年限的模擬;四是礦業可持續發展5R循環經濟模擬。
這解決了礦業行業從勘探、開發、運營、可持續發展全過程的問題,是我從礦床地質和勘查地質研究中總結出來的成果。
《中國黃金報》:這四項科學技術模擬,很好地在實踐中運用了嗎?
裴榮富:當前,提出找礦新機製:公益先行、企業跟上、基金連接、整裝勘查、快速突破,據此調動企業發揮作用。
四項科學技術模擬在實踐中的運用,首先是礦業風險投資,要按照風險投資決策科學模擬來做,買賣探礦權同樣也需要科學的理論支撐。可現在的風險投資市場、礦業權市場,沒有很好地根據這個理論來做。
《中國黃金報》:結合您的合理勘查“雙控論、合理域”模擬,您覺得怎麽實現合理的勘查呢?
裴榮富:礦產勘查雖然是以礦產開發技術條件是否可行,經濟效益是否顯著為主要準則,但必須建立在金屬成礦省四個等級體製涵括的“景”、“場”、“相”、“床”(地質背“景”、控礦“場”、成礦流體“相”、就位“床”)耦合度充分研究和探明儲量準確可靠的地質基礎上。也就是說,必須科學地掌握不同層次成礦全過程的客觀規律,才能實現合理的礦產勘查。
我認為,礦產勘查評價有三個原則:一是要掌握礦床成礦到勘查工作全過程的客觀規律;二是必須以等級體製成礦和技術——經濟條件可行保證程度的雙控因素為合理評價準則;三是以風險投資的市場經濟性和特殊政策要求,作為合理礦產勘查評價的尺度。
合理勘查的“雙控論、合理域“模擬,強調了礦床通過勘查(詳勘),達到礦山建設要求後,在建設過程中還要根據基建地質和技術經濟新信息,按緩建-基建-建成-投產來部署,特別強調基建地質研究程度和調整技術-經濟條件可行的重要意義。
這項模擬是評價任何一個礦產成果是否合理的準繩,對有序引導當代商業性礦產勘查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國黃金報》:今後我國黃金礦業可持續發展的路該怎麽走?
裴榮富:我們既要發展市場經濟,調動礦山企業自主能動性,又要依靠國家的政策,比如采用找礦新機製,公益先行、商業跟進、基金銜接、整裝勘查、快速突破。
礦山企業如何拿到基金?其地質工作如何評判價值?這需要科學模擬理論的指導。四項科學技術模擬,可以作為引導礦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論。
最後,保證礦業可持續發展還必須貫徹5R循環經濟,分別是減量化(Reduce),少投入、大回報;綜合利用(Reuse);廢物回收(Recycle);再發現礦(Rediscovery);複墾(Reclaimation),保護環境。
上一篇:薑智敏:新常態需要新思維
下一篇: 院士孫傳堯:我國選礦設備製造已有很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