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旭:要走出具有特色的地勘隊伍改革發展之路
發表時間 :2015-05-20 來源:
2015年是全麵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國全麵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業內人士表示,2014年以來,我國地勘隊伍改革發展麵臨的形勢,不僅沒有大的改觀,而且麵對的挑戰可以說前所未有。針對新常態下的地勘形勢及出現的各種現象,地勘單位應如何麵對及化解矛盾,適應新形勢,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礦業報記者日前采訪了福建省地礦局局長邵旭。
“新常態下地勘隊伍麵臨的形勢更加嚴峻。”邵旭認為,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一是礦業經濟發展仍處於低迷期,礦產勘查投資繼續遇冷。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世界經濟發展形勢複雜多變,發達國家經濟回升緩慢,新興發達國家發展麵臨壓力,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礦產品供求關係發生變化,鐵礦石等大宗礦產品價格進入下行通道,礦業經濟“黃金期”不再,進入調整期。由於礦業經濟低迷,投資者對礦產勘查投資更加謹慎,特別是對市場上供過於求的礦產的勘查投資更是如此。不僅國內鐵礦石、銅等礦產品銷售價格逼近了成本價,黃金價格也一路走低,國內外不少黃金生產企業利潤下滑或出現虧損,亞馬納黃金、金羅斯、加拿大黃金、巴裏克等知名黃金企業2014年虧損都在85億元以上,其中黃金巨頭巴裏克虧損接近180億元。礦業“寒冬”導致對礦產勘查投入大幅減少。去年全球地質找礦投入比2012年減少近一半,我國地質找礦投入減少了15%。據有關部門統計,福建省的社會資本對礦產勘查投資下滑更加明顯,2014年社會地質勘查資金下降到49.9%,比2013年下降14個百分點。
二是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對地質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態文明建設被列入“五位一體”,從國家到地方進一步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福建省最早開展生態省建設,2004年11月就出台了《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全麵啟動生態省建設。2014年4月,國務院出台了《關於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的若幹意見》,所出台的涉及資源環境的政策措施,對全省地勘單位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設置的“門檻”越來越高,要求越來越嚴。國務院《意見》明確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強化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敏感區域、生態脆弱區域的有效保護,並將武夷山-玳瑁山山脈為核心的生態功能區列為國家限製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上述限製開發或禁止開發的區域,絕大部分與福建省主要成礦區帶重疊,今後在這些區域開展地質找礦工作越來越難。由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加強,探礦權、采礦權審批更加嚴苛,環境保護監管更加嚴格,地質工作除了已開展的重點礦區找礦外,隻能開展區調、礦調等基礎性工作。
三是地質勘查業競爭日趨激烈,地勘隊伍麵臨生存發展挑戰。正是基於以上兩個方麵,目前地質勘查業務出現比較大的萎縮,地質找礦力量出現嚴重過剩。中東部地區受生態環境限製,找礦空間受到製約;西部礦業大省受生態環境和社會穩定影響,找礦工作大幅減緩,全國過半地質隊找礦任務嚴重不足。如2014年5月新疆46個區調、礦調項目對外競標,全國有148家地勘單位參與競標(投送標書405份),外省的125家地勘單位僅競得13個項目,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以福建省為例,地勘隊伍已經並將繼續在準確把握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引領新常態中,實現轉方式調結構,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地勘隊伍改革發展之路。” 邵旭表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促使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性、先行性工作的地質工作和其他產業發生深刻變化,並帶來深遠影響。
邵旭介紹,新常態下,福建地礦局正在以下三個方麵探索地勘隊伍改革與發展的新思路。
第一,從注重多業並舉轉變到突出主業上來。適應國家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地礦產業結構要處理好地質主業發展與各輔業發展的關係。福建省地礦局現有產業包括礦產地質、廣義地質(含測繪遙感)、礦業開發、工程勘察、工程施工、多種經營。在地礦經濟發展中,經曆過“突出主業、回歸主業、做強主業”、“拓展主業、創新主業、提升主業”的過程,地質主業得到了加強和拓展,從地質主業中分出了礦產地質、海洋地質、廣義地質三大主業。但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這三大主業與其他產業基本上是處於多業並舉的態勢,甚至有的產業壓過主業“風頭”。站在省政府賦予福建省地礦局履行事業職能和職責的高度,必須在多業共同發展中更加突出廣義地質、海洋地質和礦產地質。這是因為,廣義地質是福建省地礦局當前和今後發展的必由之路、生存之路、發展之路,海洋地質是福建省地礦局的新興經濟增長點和今後發展的潛力所在,礦產地質是福建省地礦局的立局之本、“壓倉石”。這三大“地質主業”體現福建省地礦局的主要職能、職責,其地位是其他產業無法替代的,隻有在地礦產業結構中更加突出三大“地質主業”,才能為福建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提供有效的地質服務和技術支撐,才能在建設機製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中更加有為、有位。“地質輔業”(工程勘察、測繪遙感、礦業開發)和“其他輔業”則扮演和當好“配角”,支持三大“地質主業”,走出一條地礦產業相輔相成、良性發展的特色路子。為此,福建省地礦局將凝聚全局智慧和力量,抓好廣義地質、海洋地質和礦產地質。
第二,從注重經濟效益轉變到注重社會效益和公益效果上來。在過去的工作中,地勘隊伍為求生存謀發展,通過從事商業性地質、礦業開發和工勘施工、多種經營謀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有效地夯實了地勘單位的經濟基礎,增強了地勘單位的整體實力和發展潛力,相比較而言不太注重社會效益和公益效果。隨著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到位,無論是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還是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所從事的地礦工作必須要與公益事業單位的身份相符,也就是開展地礦工作首要考慮的不是經濟效益高不高,而是要考慮能否有利於發揮職能作用,更好地為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地質服務和技術支撐。當某個項目、某項工作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公益效果相衝突時,首先要把社會效益、公益效果擺到第一位,福建省地礦局幫扶壽寧取得良好成效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今後,福建省地礦局將在廣義地質、海洋地質和礦產地質方麵突出公益效果和社會效益。
第三,從注重增長速度轉變到注重發展質量上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地礦經濟發展要處理好增長速度與發展質量的關係。地礦經濟要保持一定增長速度,防止大起大落,保持平穩發展的勢頭,是地礦事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當前,地礦經濟發展麵臨著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考慮到地礦經濟發展的現狀,考慮到福建省政府對福建省地礦局沒有專門經濟指標考核要求,地礦經濟發展應在調速不調勢的前提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更加注重地礦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地礦經濟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增強地質主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地質技術支撐能力,進一步提高輔業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和反哺主業能力,進一步提升地礦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確保地礦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福建省地礦局從2014年下半年起,逐步探索形成了‘提升拓展主業、依法規範輔業、著力加強黨建’的總體工作思路,並分別對礦產地質、海洋地質、廣義地質和輔業發展進行頂層設計,以更好地推進新常態下福建地礦事業的持續發展。”邵旭介紹,今年福建省地礦局又出台了支持地質主業提升履職能力、增強輔助產業競爭能力、完善各項管理保障製度等方麵的措施,推進新常態下地礦工作的改革發展。
一是創新拓展廣義地質發展空間,構建廣義地質服務支撐體係。福建省地礦局堅持按照“可視、可用、可拓展”的要求,主動對接地方政府及國土資源、農業、環保等部門,利用省財政廣義地質專項資金引導廣義地質新需求,開拓新的廣義地質服務領域和服務內容,延長廣義地質服務鏈條。今年重點做的幾項工作有:推進土地質量生態地球化學評價,做好土地“體檢”工作,實現全省覆蓋;推動大中型城市地質調查,做好城市“CT”工作;促進地質勘查開發,加快編製全省地熱資源發展專項規劃,加強中深部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協助開展漳州幹熱岩勘查工作;加快建設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爭取上半年獲得國土資源部授牌;實施好缺水島嶼地下水資源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優質礦泉水源地調查評價,開展好礦山生態環境調查和全省重要地質遺跡調查工作。依托現有開展的項目,努力生成新項目、大項目、後續項目,形成滾動發展機製,構建起廣義地質服務支撐國土資源管理的體係。
二是扶持培育海洋地質成長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抓住福建省實施“海洋強省戰略”和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調局支持福建省建設“藍色海洋經濟實驗區”的機遇,采取與中國地調局相關院、局、所和高校合作等多種形式,繼續推進基礎海洋地質工作,爭取福建省海洋地質專項資金更多投向實施海洋礦產的勘查開發,提高相關地勘單位承擔海洋地質工作的能力,使海洋地質成為福建省地礦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途徑,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年重點推進1∶25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實施好福建平海-南日島海域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等5個海洋地質項目,力爭開展1∶5萬海岸帶和海島綜合地質調查項目。
三是鞏固提升礦產地質生存空間,打造地質找礦升級版。用好福建省支持開展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和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有關政策,利用好部省合作協議和中國地調局台灣海峽地質研究中心平台,爭取多承接各類基礎地質和礦產地質項目,主動與省內民營企業、大公司結盟合作,開展商業性礦產勘查和“走出去”,走出具有特色的礦產地質新路子。今年將集中精力實施好地質找礦重點項目,提交兩處大型礦產地和一批中型礦產地,其中泰寧何寶山礦田金礦確保金資源量超過30噸;重點推進雕刻用葉蠟石(壽山石)礦調查,爭取獲得一批成果;積極爭取新設立德化東洋金礦整裝勘查區,推進福建省第二階段找礦突破戰略行動。
上一篇: 加快開發內蒙古非常規天然氣需要健全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