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地勘單位改革如何攻堅?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新常態下地勘單位改革如何攻堅?
發表時間 :2015-07-06    來源:

  從原地質礦產部管理下的地質找礦事業單位開始,地勘單位曆經了計劃經濟體製下的探采分離體製;改革開放時期,隨著市場經濟體製逐漸建立,地質工作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其後,再到1999年“地勘隊伍屬地化管理,企業化經營”等一係列重大改革舉措的出台,地勘隊伍的改革與發展從未停止過。而今,新常態下,地勘隊伍改革與發展又麵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
  勇於打破思想束縛
  回顧地勘單位“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的曆程,雖然一係列改革確實改善了不少地勘單位的經濟狀況,但總的來說,其發展仍過多依賴國家資金和政策支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地勘單位的衣食問題,卻沒有解決地勘單位的生命力問題。與此同時,不少地勘單位也強烈地意識到一直處於“打工”的窘境,並積極尋求走出“打工”窘境的途徑,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其根本原因是‘頂著事業單位的帽子’,使一些地勘單位因迷戀財政補貼而養成了‘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觀念,從而削弱了地勘單位主動創新的欲望,嚴重阻礙了‘造血’機製的形成。其次,事業單位的一些製度缺陷使一些地勘單位長期形成了低成本、低技術、低價格、低附加值的‘低價值鏈’模式,技術水平低,品牌建設落後,核心競爭力不強,創新乏力。因此,看似完美的‘事業帽子、企業路子’的改革思路其實也讓一些地勘單位錯失了不少發展機遇,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重慶市地勘局川東南地質大隊地質調查院院長胡雲喜不久前在一次地勘工作會議上如是說。
  胡雲喜表示,由於地勘單位長期所形成的慣有觀念,在思想上更傾向於依賴事業體製,不少幹部職工麵對市場不願意輕易摘掉事業單位的帽子。據有關“事改企”現狀調查顯示,各省市地調院、研究所均選擇公益一類,多數地勘單位選擇公益二類,隻有少數地勘單位選擇企業,特別是西部地區,選擇公益二類的地勘單位數量明顯多於東部地區。此次調查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目前不少地勘單位幹部職工思想仍較為保守,對走企業的路子信心不足。
  當下,一些事業單位性質的地勘單位的性質決定了其是不以盈利為目的公益性單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勘單位的積極性,導致其不能放開手腳,長期處於“想放開幹,又不能放手幹”的尷尬局麵。
  不少專家認為,地勘單位要走出目前的窘境,應打破慣有的曆史束縛,解放思想,拿出破繭重生的決心積極適應地勘市場,接受市場洗禮。
  各地勘單位從地勘局長到各隊隊長,再到每位職工都要堅定信心,打破傳統地勘隊伍組織架構,積極推進現代化企業管理製度,建立以分配製度改革為核心的企業激勵機製,為改革發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這些年,地勘單位許多幹部職工都非常關注改革的發展方向,卻忽視改革還應結合自身的性質和特點。也就是說,地勘單位先要明確自己在市場中的位置,找準定位後,再談其改革和發展方向,這點尤為重要。
  目前,全國地勘單位分類改革進入了攻堅期,從事公益服務的繼續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強化其公益屬性,因此這類地勘單位的改革發展應著眼於如何更好地調動積極性。另一類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地勘單位轉為企業,將徹底擺脫原有體製的約束,加大改革的步伐,快速適應新常態下經濟形勢,找準自己的生存之道,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依法合規地推進改革
  新常態下,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地勘行業“事改企”的這部分單位無疑麵臨著重大抉擇,“一方麵他們需要自我拚搏,另一方麵也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協同,進行頂層設計,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引導,依法合規地推進地勘工作改革。”專家們中肯地提出。
  記者了解到,上世紀80年代,在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地勘單位也加入了改革的浪潮。當時,政府指導性文件有《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製改革方案的通知》、《國土資源部關於構建地質找礦新機製的若幹意見》、《國土資源部關於促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地質勘查單位會計製度》等。這些文件精神為地勘單位發展指明了方向,但卻沒有提供一個可操作的平台,也就是說,給了地勘單位好的政策但在執行上卻打了折扣。一些地勘單位為了解決單位可持續發展問題,嚐試著辦公司、搞合資、辦礦權,這些看似合理但是否合法合規值得商榷。再比如,當前不少地勘單位從事了不少國家財政項目,財政項目的一個顯著特點均是采取定額預算的標準執行,對項目本身而言不允許有盈利。這看似與地勘單位性質不允許有盈利完全相符,但按照當前地勘單位的實際情況,龐大的離退休包袱很難讓不盈利的地勘單位生存。
  與此同時,過去的10年,地勘單位的很多做法、探索及實踐成果,現在受到了審計方麵的強烈質疑,而且可能還要受到一定程度的處罰。顯然,地勘單位在以後的改革發展過程中,急需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製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辦法,並與其他政策協調一致的情況下,依法合規地推進地勘工作的改革發展及創新。
  在這次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所有被改為國有企業的單位(包括國有地勘單位),是否同現有的其他國有企業一樣獲得同樣的定位?結合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曆程,其改革發展經曆了擴大經營自主權、製度創新和結構調整、以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改革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3個階段,通過以上3個階段的改革使國有企業逐漸成為市場競爭主體,國有資本進一步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集團集中。然而,“本次地勘單位分類改革還停留在解決‘姓事’還是‘姓企’的階段,國家是繼續偏重於減輕地勘單位對政府財政的壓力,還是偏重於地勘工作對國家戰略的重要性?換句話講是國家繼續拿錢請地勘隊伍幹,還是放手,讓國有地勘單位自己單幹?這將對改企後的國有地勘單位發展起到指針性的作用。”胡雲喜這樣認為。
  對此,胡雲喜進一步予以說明,從國家現行的找礦模式看,地勘單位主要承攬來自政府和企業的地勘項目,從而參與到地勘市場中來,地勘成果完全提交給政府,政府在對找礦成果形成礦業權後,進行市場招拍掛出讓礦業權,政府和地勘單位對地勘成果沒有分配和共享關係,地勘單位不能成為地勘市場的主體,也就是常說的“打工”身份。
  其實,從以下各方麵因素考慮,政府放手的時候到了。一是地勘隊伍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現在,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地質找礦技術和人才隊伍,對全國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和礦產類型摸清了家底,總結了切實可行的找礦方法;二是地勘隊伍“打工”身份弊端越發凸顯,實踐證明“打工”身份的存在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地勘隊伍的生存問題,不利於調動地勘單位的主觀能動性。更有甚者,地勘單位為了生存,盲目爭取國家財政資金而找礦,其結果是既浪費國家資金又達不到找礦效果。三是從國家戰略層麵上講,特別是從海外獲取資源,依靠現有的地勘隊伍“走出去”運作資源幾乎不太現實。近幾年,雖然國家出台了境外風險勘查基金,鼓勵地勘隊伍實施“走出去”戰略,但是一些大型國企對外投資失敗的案例,及海外項目80%的失敗比例,同時也敲響了警鍾。
  在此情形下,作為一個弱小的地勘隊伍,在沒有資本、政策等支持的前提下,“走出去”談何容易。因此,縱然未來有再多的礦業發展高潮和發展機遇,地勘單位也隻能望塵莫及,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些都需要具體支持措施來掃清障礙。
  深入思考,嚐試新的切入點
  地勘單位改革已有幾十年,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目前其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一些深層次問題已擺在麵前,也給新一輪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胡雲喜認為“地勘單位應該深入思考,嚐試新的切入點”。
  一是地勘單位改革道路上的商業模式探索。新常態下,地勘單位應轉變發展方式,以企業身份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積極創新商業模式,對自我發展進行顛覆性思考和重構,重塑商業模式,將傳統技術、國家政策、外部資金渠道等因素,轉化為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環節,從而蛻變為探采一體化的國際礦業公司。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地勘單位逐步確立自身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進而激發改革發展的內生動力,這是地勘行業探索發展的新方向。
  二是地勘業務的拓展與轉化。按照目前中國地質調查局對地質工作緊緊圍繞“服務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服務地質環境保護,服務防災減災,服務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設,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五個服務的總體要求,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具體地質問題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的綜合部署,給地勘單位的業務發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再一次充分說明了地質工作服務於經濟社會的方方麵麵。麵對這樣的形勢,地勘單位必將思考自身業務的拓展和轉化等問題,地勘單位業務的拓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持。
  傳統地質勘查技術的優化和新技術的革新。過去10年,地勘行業迎來了發展的高潮期,各地勘單位也不斷發展壯大,然而一些地勘單位普遍存在技術人員年輕化的現象,加之生產任務繁重,從而忽視了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地勘單位在礦物學、自然界形成礦物的地質作用過程等方麵擁有足夠的技術和經驗優勢,如岩漿成礦作用、接觸交代成礦作用、區域變質成礦作用等。地勘單位能否結合材料學開展交叉研究取得新技術、新材料的突破,從而取代傳統上社會對金、銀、銅、鐵礦的需求,進而實現技術與成果的轉化值。
  “互聯網+”助推地勘單位發展新格局。當下,“互聯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許多行業搭上互聯網均取得了跨越式發展。目前,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滲透已是不爭的事實,地勘行業作為傳統行業,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應該深入思考與新技術的結合。比如,全國所有地勘單位現有的技術資料及信息經過保密等級處理後,能否利用互聯網平台集成、交換、運用,從而實現高效、快捷、節約;地勘單位現有的優質資質和成熟技術能否結合互聯網快速尋求合作夥伴;在國家加快實現找礦突破戰略中提出的“公益先行、商業跟進、基金銜接、整裝勘查、快速突破”地質找礦新機製中,能否考慮利用互聯網打造切實可行的多元投資製度平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