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企業海外經營管理經驗漫談
發表時間 :2015-12-29 來源: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 高樹勳
當前,中國企業赴海外投資遍布全球各個角落,其中礦業投資占比較高,但中國企業在海外經營管理礦業公司的成功案例相對較少,因此經驗總結彌足珍貴。
筆者根據過往案例總結幾點管理經驗以供讀者參閱。
談買賣精益求精,搞生產放手“少管”
海外投資需要謹慎小心,特別是礦業投資,個中風險無處不在。企業在選擇投資對象時務必要精挑細選,在談判過程中既要理性又要靈活果斷,在簽訂合同時更要深思熟慮、縝密細致。
這些都是談買賣的過程,這個“談”字包含買礦的全部過程。買到優質礦山固然重要,但經營好才會產生利潤。海外市場千差萬別,與國內不盡相同,企業不能任意套用國內的經營模式,那種“簡單粗暴”的拿來主義往往水土不服。企業經營是一項大工程,涉及到方方麵麵,如勞工、稅務、基建、環保、公共關係、生產、運輸、買賣等,這些對投資人是陌生的。因此,投資人需要盡量多的聘用當地勞工,聘請具有當地礦業企業管理經驗的經理人負責日常運營管理,盡量少插手日常事務,該放手時就放手。
不必要時不控股,不懂之前不當家
“控股”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礦業的主要特點之一,也是導致投資後失敗的原因之一。控股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中國企業海外管理經驗不足,控股後意味著不僅是參與遊戲規則,更是控製遊戲規則、改變遊戲規則。這對於經驗不足和商業文化存在巨大差異的中方與外方股東、當地管理者、員工之間必然產生較強的對立,往往對企業發展不利。
企業進行海外投資,除了占有優質礦產資源,其最終目標都是盈利。公司是否盈利事實上與控股與否不存在必然的關係。全球礦業市場是一盤大棋局,各地區又有自己的小算盤,因此中國企業在考慮全球競爭時可以適當選擇先參股後控股的策略,一來參股投資額必然降低,有利於控製風險,二來參股不會造成公司易主,管理層混亂,而且可以借此學習、掌握管理經驗、了解所投資企業的真實情況,待時機成熟再進行控股。
多換位思考,變“敵”為友
生意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對於一起合作的夥伴,不論中方還是外方,都要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尊重對方,做到麵對問題時可以站在對方立場上進行思考,思慮周全。如果處理不好,今日的“友”就會變為明日的“敵”,收購時一起的股東、合夥人可能不久之後就會成為劍拔弩張的仇家。股東之間相處之道在於信任、友善,既要求中方股東體察外方股東所思所想,又需要外方股東尊重中方股東。但需要明確的是這是雙方的義務而非單方,中方股東大可不必為了所謂的和平共處而處處畏首畏尾、委曲求全,維護自身合法利益是生意場上共同的規則。
如果鬥爭不可避免,做到有理有利有節
事情有時並非如想象般美好,事與願違十有八九。在海外經營企業時,常會存在與當地政府、與員工、與股東、與合作相對方、與競爭對手、與其他第三方發生的意外、爭執、糾紛等。麵對種種問題,企業需要做到“有理有利有節”。企業經營和處理糾紛始終要堅守“守法有理”的原則,隻有在這個大前提下才可以很好地保護好自己的利益,進而做到“有利”。當然如何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一方麵需要自身的智慧,也需要他人的幫助,另一方麵還需要“有節”。企業在經營中、在處理各種關係時需要掌握好分寸,即使處理糾紛也最好拿捏好“火候”,避免過於激烈而導致身陷囫圇。要知道在海外的維權成本遠高於國內。
重視專業人員的意見,不能不信但也不可全信
不論是海外投資,還是海外經營,相關專業人士的意見應當重視。投資人應當聘請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提供建議意見,以幫助企業經營順利進行。這其中律師、會計師、稅務師等谘詢機構的輔助必不可少。但對於投資人而言,重視不等於盲信,保持清醒的頭腦,甄別意見的真偽優劣還是十分必要的。
事實上,每一個成功的案例都有其個案特性,也有其共性,礦業行業的投資經營受到很多因素製約,企業在海外投資之初應當做好各方麵準備,特別要吸收前人失敗的教訓,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