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康:“去產能” 礦產勘查不能缺席
發表時間 :2015-12-30 來源:
上周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產能過剩。“去產能”,既是明年經濟工作五大任務之首,也是推進供給側改革麵臨的嚴峻挑戰。
先前,筆者發文提出“礦產勘查也當警惕‘產品’積壓”。其實,時下的礦產勘查,不光存在“產品”積壓問題,也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態。
多年來,或許很多人都從未想過,礦產勘查居然也會產能過剩。因此,“礦產勘查亟待加強”,往往是專家學者建言、戰略研討分析、報刊文章呼籲的常用語。
其實,我國的礦產勘查至少經曆過兩輪“產能”過剩。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無法支撐過大的地質隊伍,地勘隊伍撤並,大批職工被下放返鄉務農。1996年~2003年,地勘隊伍再陷困境,大批人員下崗,靠多種經營艱難謀生。那種“產能”過剩的困境,至今記憶猶新。
然而,曆史上“產能”過剩的困境,似乎已被遺忘,被後續的繁榮掩蓋了。2004年進入礦業繁榮期後,礦產品價格飆升,礦產勘查一片欣欣向榮。一個地勘院有幾十個勘查項目,或者一位地質工程師同時承擔多個項目,並不鮮見。地勘單位購進大量國內外新式鑽機,不斷更新物探化驗設備。地勘單位職工的收入成了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而地質院校的畢業生也成了“搶手貨”,“地質工作的春天”似乎是永恒的春天。殊不知,礦產勘查“產能”迅速擴張並超過了需求擴張,已經埋下了隱患。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國內與原材料相關的產能過剩愈演愈烈,全球礦業的周期性衰退也如約而至。礦業企業大幅度削減了勘查預算,投資界遠離高風險的探礦,財政資金不再麵向商業性的勘查活動,公益性地質調查不允許施工鑽探工程。礦產勘查市場出現了斷崖式滑落,從2013年起,已連續3年下降,2016年肯定還將繼續下降。
在礦產勘查業,由於“產品”積壓具有隱蔽性,“產能”過剩帶有滯後性,再加上前一段時間國家和地方財政對勘查項目的大規模投入,2013年~2014年的一些未結項目也掩蓋了一些矛盾,往往會讓人對“產能”過剩降低警惕。但2015年,困窘之景已經浮出水麵。
盡管我國還沒有對礦產勘查產能評價的調查研究報告,國家一般用產能利用率或設備利用率,作為產能是否過剩的評價指標。開工率低於79%,則說明已經存在產能過剩的現象。但從2012年~2015年固體礦產勘查投入下降、鑽探實物工作量下降的情況來判斷,我國已經出現礦產勘查“產能”過剩。而百局千隊“小而全”的趨同產業結構,競爭力和創新力不強的體製因素,又會加劇礦產勘查的“產能”過剩。
麵對2016年國內外勘查市場繼續下滑的趨勢,礦產勘查“產能”過剩還會發展,曆史上兩次“產能”過剩之痛,或會再次籠罩在地勘單位頭上。這一點不容回避。
當前,國家“去產能”的號角已經吹響,在這場硬仗中,礦產勘查顯然不能缺席。要用好國家為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和支持,抓住機遇,主動瘦身,保存精銳,轉戰全球,迎接下一次礦業上升期的到來。
上一篇:礦業企業海外經營管理經驗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