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康:海外勘查市場已現回暖苗頭 中國地勘路在何方?
發表時間 :2016-11-02 來源:礦業報
由於資本市場緊縮、融資渠道困難,這幾年,全球很多初級勘探公司一直處於饑餓掙紮的狀態。國內的情況則更是“水深火熱”:各級風險勘查基金的成果處置率低下,尤其是近3年,探礦權轉讓數量急劇下降,許多財政基金的運轉已陷入停頓。2009年~2012年的紅火光景恍如隔世。
然而嚴冬也並非不存一絲暖意。今年,澳大利亞著名的勘探推手Kerry Harmanis就創造了投資勘查的佳話。因為預期貴金屬勘探將起波浪,他對Alicanto礦業的圭亞那阿拉卡卡金礦勘查投資1000萬美元,獲得262%的回報;向四博基金增發1160萬新股;在Capricon Metals,半年來投資回報翻番;投入Karlawinda金礦勘查,半年股價上漲160%。
境外礦產勘查已見波浪,但國內勘查市場卻仍然維持著令人捉摸不透的“平靜”。對此,記者近日采訪了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高級資政委員會委員劉益康。他認為,雖然近來全球礦產勘查市場已經出現了一些回暖的苗頭,但國內地勘業將繼續下沉,若能除去一些體製、機製性障礙,開展供給側改革,將有利於步入礦產勘查業回暖之路。
讀懂勘查周期曲線
礦產勘查是一個周期性起伏的產業,它的起伏和礦業起伏基本同步,但稍有滯後。預測勘查市場起伏是公認的困難課題,但它也並非毫無規律可循。數據顯示,貴金屬,特別是黃金價格的起伏,與礦產勘查市場的起伏契合得最好。
很多人也許對上一輪礦產勘查市場“過山車”仍然記憶猶新。2008年,由於次貸危機,金價曾有一次短暫的起伏,勘查投入也跟著有次小起伏。2011年9月6日,金價到達1920美元/盎司的頂峰,此刻,國內地勘市場猶如驕陽盛夏,灼熱烤人。但蜂蜜有時也會致命。隨後連續四年多的金價下滑,讓地勘業又感到了秋風蕭瑟、陣陣寒意,有的地質隊甚至再次出現了生存危機。與2012年頂峰時的512億元相比,國內勘查投入在2015年下降到328億元,降幅達36%。劉益康預計,2016年國內勘查投入將進一步降低到260億元~300億元之間。
“勘查投入的峰穀值與金價的峰穀值,存在一個約一年的滯後期,這是一種市場慣性。例如金價的峰值在2011年,而2012年全球的勘查投資仍在上升,到2013年市場才反應過來,接著連續3年大幅下跌。”劉益康說,勘查業呈現出的供求周期是行業運行的客觀規律。礦產品價格上揚,刺激勘查投入;礦產品供過於求,就削減勘查投入,勘查市場急劇萎縮;幾年之後,可供開發的礦床不足,勘查就開始複蘇,周而複始。
金銀價格是勘探市場的風向標。進入2016年,金價已進入半年的上漲期,幅度達25%;而Silvercorp、Impact Silver Corp、Minco Silver、Alexco Resources Corp四家白銀公司在經曆了近4年的連續陰跌以後,從今年元月起,也有了止跌回升跡象。這意味著什麽?“不要小看了這個翹尾,它很可能是勘查市場回暖的信號。”劉益康說。
另外,進入下半年後,境外勘查市場也有了一些好消息。融資難度開始緩解,悉尼證交所資源類的IPO重啟;勘查公司並購增加;初級勘查公司市值向上;加澳等國勘查登記的區塊數量上升;鑽探公司合同增加。
國內礦產勘查投入和國外勘查投入呈同步起伏。既然全球相關領域呈現上升苗頭,那麽,國內礦產勘查市場回暖是否將指日可待?
回暖需供給側改革
“即使全球礦產勘查市場在2017年回暖,國內礦產勘查市場見底回暖的時間,還要推遲一至兩年,並且也不可能再回到2009年~2012年的那種不正常的瘋狂狀態。”
劉益康的判斷並非空穴來風。他分析:第一,過去幾年,支撐勘查繁榮的財政基金項目,成果處置率低,資金池已幹涸,原來設定的投資循環,已無法持續。第二,國內投資體製的改革,不允許財政資金再投向礦產勘查。第三,由於中國經濟連年高速增長,地方政府對礦業的依存度下降,GDP不再是衡量業績的唯一指標。相反,礦業開發帶來的環境汙染、安全事故、腐敗等負麵問題,降低了地方政府對礦業的支持力度。第四,隨著居民的環保意識上升,勘查中協調社區關係成本上升,使勘查投資外部環境進一步收緊。第五,礦業企業產能過剩,大麵積虧損,礦業公司大幅削減或停止了勘查投資。第六,在上一個礦業瘋狂期,勘查投資者受傷很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畏戰避戰的情緒彌漫,風險投資資金遠離了礦產勘查業。
在計劃經濟體製下,過去礦產勘查強調的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最關注的是數量以及礦床的大小。但2010年以來,隨著財政資金退出競爭性領域,礦產勘查的商業性屬性歸位,地勘局隊的本質轉向勘探公司。
市場已經發出了信號,但國內礦產勘查行業顯然並沒有做好相應的轉型準備。
一是以國內幾十年不變、放之四海皆準的一般工業指標開展勘查,很多勘查成果根本不經濟,不可開發,導致資源儲量不能轉化為礦山生產能力;二是礦產勘查與開發脫節,探到邊、打到底,造成過度勘查,過深勘查,過難勘查;三是不顧市場容量,形成了大量資源儲量“庫存”。這其中,不難窺見計劃經濟思維的陰霾。
同時,盲目擴張導致僧多粥少。前些年,政府和企業對礦產勘查的巨量投入,使礦產勘查的產能快速膨脹,具有勘查資質的地勘單位由本世紀初的不到1000家增至2013年的2430家,勘查技術人員相應由51000人猛增至253000人。中國可供找礦的地域,已容納不了數千個同質化的地勘大軍。在2013年以後勘查投入急劇下滑的形勢下,礦產勘查“產能”的過剩迅速凸顯。
“去產能,礦產勘查不能缺席;不去產能,也難以進入下一次礦產勘查回暖的市場。”劉益康認為,當前地質勘查領域須加快跟上國家供給側改革的思路,這對國內地勘市場回暖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種種跡象表明,未來,包括基金、企業、股市在內的各類投資進入礦產勘查,投向地勘單位和勘查企業,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在商業性礦產勘查中,勘查成果處置的可能性和預設投資回報的路徑是投資者決定是否出手的首要因素。“如果地質勘查針對市場需求,致力於提供高品質的資源儲量,那麽地勘經濟就可以健康運行;反之,如果不顧市場,生產了過多的資源儲量,造成過剩積壓,成果無法處置,往往是自斷了地勘單位的生路。”劉益康說。
讓地質勘查領域不再成為投資者的噩夢,或許國內地質勘查行業的集體焦慮也能得到逐步緩解。回暖,我們仍須努力前行。
上一篇:就礦找礦與順藤摸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