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康:礦產勘查市場已現回暖跡象
發表時間 :2016-11-29 來源:論壇
礦產勘查產業周期與礦產品價格起伏同步
礦產勘查是一個周期性起伏的產業,它的起伏和礦業起伏基本同步,但稍有滯後。預測勘查市場起伏,一直是一個困難,但也不是無路徑可查。選一個簡明的指標來做預測——貴金屬,特別是黃金價格的起伏,與礦產勘查市場的起伏,契合得最好。
1979年,黃金價格曾上探過803美元/盎司的高點,引發了全球的勘查熱潮。那時國內礦產勘查是封閉的,完全是計劃經濟體製,感受不到市場的信號。1987年前後,全球有一個礦產勘查的小高潮。1996~2001年,金價下行,處於低位,全球礦產勘查也處於寒冬。那段時間,國內的地勘業,也在艱難地謀求生路,大家都還沒有忘記。
隨後金價不斷上升,礦業回暖,礦產勘查也快速步入春天。在2008年,由於次貸危機,金價有一次短暫的起伏,勘查投入也跟著有一次短暫的起伏。2011年9月6日,金價到達1920美元每盎司的頂峰,此刻,地勘市場猶如驕陽盛夏,灼熱烤人。隨後連續四年多的金價下滑,地勘業又感到了秋風蕭瑟,陣陣寒意,有的地質隊,甚至再次出現了生存危機。但進入2016年,金價已進入半年的上漲期,幅度達25%,這意味著什麽呢?
勘查投入的高、低峰值,與金價的高、低峰值,有個約一年的滯後期,這是一種市場的慣性。例如金價的峰值在2011年,而2012年全球的勘查投資仍在上升,到2013年市場才反應過來,接著連續4年大幅下跌。同樣,勘查投資的回升,也有個滯後期。由於國內的勘查投資,財政支撐的比例大,與市場關聯度小。所以地勘單位對市場信號的反應,敏感度較低。
勘查業存在著供求周期,是行業運行的客觀規律。礦產品價格上揚,刺激勘查投入。當礦產品供過於求,就削減勘查投入,勘查就急劇萎縮。幾年之後,可供開發的礦床不足,勘查就開始複蘇,周而複始。今年以來的金價上揚,2016年勘查市場會怎樣呢?
國內礦產勘查投入,和境外的勘查投入呈同步起伏。2011年金價達到頂峰,滯後一年,2012年國內勘查投入達到512億元的頂峰。2013年開始下滑,到2015年,下降到328億元,下降了36%。預計2016年將降到260億~300億元之間。
2016年礦產品市場,已出現價格回暖的跡象。具有礦業晴雨表作用的標準普爾全球礦業指數,結束了5年來連續陰跌的走勢,回暖向上。初級勘查公司,特別是貴金屬類勘探公司股價上升。不要小看了這小小的翹尾,很有可能是勘查市場回暖的信號。
由於勘查市場相對於礦產品市場,有一個約一年的慣性滯後,2016年,全球的礦產勘查投入,還將繼續下滑,到2017年,才有可能回升。國內礦產勘查市場,由於地勘業的改革滯後,礦產資源法的補丁化、碎片化,財政資金的逐步退出,社會資金投資意願低下,勘查產能過剩,勘查產品積壓。勘查市場的回暖,將比境外延遲一段時間。國內勘查市場即使回暖,那個五年前躺著都賺大錢,地勘單位的無比甜蜜年代,也是一去不返了。
進入2016年下半年,境外勘查市場,陸續有了一些好消息。融資難度開始緩解,悉尼證交所資源類的IPO重啟。勘查公司並購增加。初級勘查公司市值向上。加澳等國勘查登記的區塊數量上升。鑽探公司合同增加。一些大型礦業公司,在勘查投資上又出手了。
境外礦產勘查已見起波,但國內勘查市場還將繼續下沉。這是因為,第一,過去幾年,支撐勘查繁榮的財政基金項目,成果處置率低,資金池已幹涸,原來設定的投資循環,已無法持續。第二,國內投資體製的改革,財政資金不再投向商業性礦產勘查,盡管地勘單位希望重啟政府基金,但納稅人的錢,再不能使某一特定對象受益。第三,由於中國經濟連年的高速增長,地方政府對礦業的依存度下降,GDP不再是衡量業績的唯一指標,相反礦業開發帶來的環保、安全、腐敗等負麵問題,降低了地方政府對礦業的支持力度。第四,隨著居民的環保意識上升,勘查中協調社區關係成本上升,使勘查投資外部環境進一步收緊。第五,礦業企業產能過剩,大麵積虧損,國內礦業公司大幅削減或停止了勘查投資。第六,在上一個礦業瘋狂期,勘查投資者受傷很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畏戰避戰的情緒彌漫,風險資金都遠離了礦產勘查業。這樣一來,即使全球礦產勘查市場在2017年下半年回暖,國內礦產勘查市場見底回暖的時間,還要推遲一至兩年,並且也不可能再回到2009~2012年的那種不正常的瘋狂狀態。
然而,國內勘查市場複蘇還存在一係列障礙。首先是地勘體製的問題,從1983年就提出的地勘單位企業化的改革方向,在經曆了三分之一世紀以後,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基本還在原地踏步。這種非企非事,亦企亦事的畸形體製,無法與礦產勘查的市場對接,是地勘市場複蘇的一道障礙。其次,《礦產資源法》不適應前幾年礦業形勢的變化,就用了“打補丁”的辦法,頒布了大量部門規章和法規性文件來進行修補,使製度建設進一步複雜化,碎片化,導致補丁摞補丁,增加了勘查的行政成本。地方的規章和文件,其隨意性就更大。例如有的省區,對於投資者用自有資金探得的資源儲量,也要收取價款,而且是一次性收取,個別省區,還要乘個大於一的係數,這無異於殺雞取卵。還有就是,礦產勘查的“產品”積壓,礦產勘查業的產能過剩。
去產能,礦產勘查不能缺席
以煤鐵鉬三個礦種為例,談談礦產勘查“產品”積壓的問題。根據《2015年中國礦產資源報告》,煤炭查明資源儲量為15317億噸。按照巴黎氣候大會中國的承諾,有80%的資源儲量,將不可能再開采了。鐵礦查明資源儲量為843億噸,這些年勘查的鐵礦,大多為超深、超貧、超采能的資源儲量,不具OPEX競爭力,與全球鐵礦離岸價進行對比分析,以後我國能投入開發的鐵礦資源儲量很少。鉬礦查明資源儲量2826萬噸,我國鉬消費量僅為7.5萬噸,有必要再找礦,繼續囤積一批所謂的大型、超大型的鉬礦嗎?如果不是地勘單位使用財政投資,自說自話,投資者還會投資找這些礦嗎?下一輪礦產勘查興起,投資者也不會對在國內找這三種礦感興趣。積壓過多的礦產勘查資源儲量,往往是自斷了地勘單位的生路。
對比2015年《世界礦產資源年評》和2015年《中國礦產資源報告》這兩個報告,由中外機構所提供的礦產資源儲量的數字,由於統計口徑、統計方法等原因,存在差異。
不管怎樣,有兩個有趣的現象,還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一是國內公布的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數據(不含油氣和采石業),無一例外,統統高於國外公布的數據;二是兩組數據相差很多,一般在3~5倍,有的甚至達10倍以上。這兩個現象給我們什麽啟示呢?就是國內存在不少呆礦,甚至是死礦。過去,礦產勘查是從需求出發。強調的是國家的需要,經濟建設的需要,最關注的是數量,礦床的大中小,對供給的質量卻關注不夠,和需求沒對上口,資源儲量不能轉化為礦山生產能力。如果地勘業不管需求方的市場要求,不能步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就難以跟上下一次礦產勘查市場回暖的步伐。
這些年來,政府和企業對礦產勘查的巨量投入,使礦產勘查的產能快速膨脹,具有勘查資質的地勘單位,由本世紀初不到1000家,到2013年增至2430家,勘查技術人員相應由51000人,增至253000人。在2013年以後,勘查投入急劇下滑的形勢下,礦產勘查“產能”的過剩迅速凸顯。礦產勘查的資金池,已養不了那麽多的“魚”。中國可供找礦的地域,已容納不了數千個同質化的地勘大軍。因此,應和產能過剩的煤炭、鋼鐵、水泥等產業一樣,關停並轉,瘦身去產能。國內輿論已認識到,去產能,礦產勘查不能缺席。不去產能,也難以跟上下一次礦產勘查市場回暖的步伐。
礦產勘查機遇在境外
礦產勘查回暖,再次崛起的機遇在境外。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各行各業,都把目光瞄向了世界市場。地勘業也不應例外,不僅要立足於國內,而且應當麵向全球的礦產勘查市場。中國除了部分小礦種和煤礦以外,礦產資源稟賦存在缺陷,缺乏市場的競爭力。值此礦產勘查業的低潮期,礦產勘查應向何處去。麵對新的礦業周期,礦產勘查業路在何方?那就是,我國的礦產勘查業,必須堅持境外礦產勘查的方向,融入全球的礦產勘查市場。現在,境外有很多質高價低的勘查項目,應抓住礦業乍暖還寒的機遇期,發揚屢敗屢戰的精神,堅持境外礦產勘查。
礦產勘查業是有周期性的,近來,已經出現了一些回暖的苗頭,但這次回暖將不會是上次狂熱周期的重複。國內地勘業若能除去一些體製、機製性障礙,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掉過剩產能,將有利於步入礦產勘查業回暖之路。
上一篇:專家解讀2016再生金屬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