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核心零部件受製於人 競爭力缺失影響行業發展
發表時間 :2013-04-17 來源:世界工廠網
在國內工程機械市場需求下滑以及人口紅利優勢逐漸弱化的今天,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核心零部件受製於人的矛盾將愈發突出,這種現狀隱痛多年,至今無良藥來治根治本。
核心零部件競爭力多年缺失國內工程機械發展遭遇“卡脖子”
“關鍵零部件受製於人,吞噬了利潤。”亞洲製造業協會國際事務部總監常征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仍需大量進口包括液壓元器件、發動機、控製元器件和傳動係統等在內的核心及關鍵零部件。
安信證券行業研究人員表示,國內企業不得不承受由此帶來的配件供應商的高定價權和配件供應商的供給限製。
挖掘機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超40%
液壓件和發動機是工程機械成本構成中最大的兩項,國內不同機種該兩項占成本比重可高達30%-50%。以挖掘機為例,在組成挖掘機的各項成本中,僅液壓係統和發動機兩項組成的核心零部件就占據了一台挖掘機成本的42%。
主要依賴進口的液壓原件成了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的“利潤殺手”,華泰聯合證券研報稱,進口的液壓元件價格昂貴,以至於“吃掉70%利潤”。
不僅如此,國外企業給中國企業的供貨周期特別長,例如德國力士樂的供貨周期是88周,這就意味著,中國企業需要提前一年半時間決定自己液壓產品的采購量。
資料顯示,國外品牌占據國內挖掘機液壓油缸70%以上的市場份額,國外供應商正是憑借這種市場壟斷地位,時不時製定“霸王條款”,除了要求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提前訂貨期,它們甚至把國內企業訂單的交貨期延長。早在5年前人民日報報道指出,2007年下半年,由於境外零部件不能按期供貨,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企業都不得不重新調整生產進度和生產計劃。
時至今日,我們從國家發布的《工程機械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仍能看到關鍵零部件對於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製約。《規劃》指出,國內工程機械涉及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關鍵配套部件主要依靠進口,平均每噸價格8萬多美元,例如傳動部件、控製元件、柴油發動機及關鍵液壓件嚴重緊缺,能力過剩和結構性短缺反差強烈,從而嚴重製約了中國工程機械向高端技術產品的發展。
在兩年一屆的上海工程機械Bauma展會上,“拜訪配套企業,爭奪配套資源”已成為企業負責人的主要任務。一位挖掘機企業的老總不無感歎地說,由於液壓件和發動機供應不及時,公司在一年內至少丟掉300多台的訂單……
上一篇:神華60萬千瓦CFB機組投運
下一篇:中國二重8萬噸模鍛壓機試生產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