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河:海外礦業項目憑什麽掙錢?別指望等礦產價格上漲
發表時間 :2017-09-26 來源:采金人
“過去礦業‘走出去’成功的案例較少,關鍵是把握投資機會。”9月23日,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景河在2017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企業CEO論壇上表示,礦業高度泡沫階段往往會出現並購的重大失誤,而礦業低迷時期,整個市場沉浸在悲觀的情緒中,礦業企業也經營困難,礦產價值會被嚴重低估,逆周期並購不容易犯大錯。不過,這時敢於並購的企業需要膽量和遠見,這並不容易。
全球礦產資源分布不均衡,我國礦產資源自給率低,對外依存度高。全球化配置礦產資源成為我國礦業企業“走出去”的必然選擇。不過,這些年“走出去”最終實現回報的投資項目卻寥寥無幾。據中國礦聯統計,中國海外礦業投資失敗率高達80%。海外投資失敗主要原因在於收購價格偏高和缺乏海外管理經驗。
“礦業是非常適合中國人從事的行業,中國公司完全有能力在礦業行業創造新的重大成就。”在陳景河看來,礦業是一個既艱苦又極為需要創新精神的行業,而中國人一向具有吃苦耐勞且富有創新和冒險精神。
他認為,作為後來者,我國“走出去”的礦業企業不僅要熟悉並遵守國際標準和慣例,嚴格執行項目所在國法規與尊重當地習俗,對標國際先進的同行,而且更要有自信心,勇於創新,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
“如果一味地認為自己是後來者,什麽都向人家學習,那是不行的。相反,我們非常適合這個行業,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心。”陳景河認為,出售的海外礦產項目一般都會存在各種困難和挑戰,而且銷售價格也是按剩餘資產淨值估算出來的,隻有幹得比原企業還好,才可以收購。“海外礦業項目憑什麽掙錢?別指望等礦產價格上漲。如果隻能指望市場價格上漲,那麽建議還是別收購。收購的關鍵是自身的競爭力。”陳景河說。
2016年中國500強企業的業績數據顯示,500強企業中有43家企業虧損,其中30家為礦業企業,占虧損企業的70%,而這30家礦業企業包括12家煤炭企業、8家鋼鐵企業、10家有色企業。500強企業中共有16家有色金屬礦業企業,總營收總額為2.1萬億元,資產總額為2.4萬億元,盈虧對抵後虧損122億元,淨資產收益率為-4.96%,虧損麵達62.5%,並且礦業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達89.88%。
這一數據,讓陳景河也感覺到震驚:盡管2016年下半年礦產品價格有較大幅度地反彈,但從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來看,礦業行業形勢仍舊非常嚴峻。
“2016年礦業企業銷售淨利率、資產利潤率、淨資產利潤率均為負數,與其他行業形成鮮明的對比。”陳景河說,“2016年,礦業是在所有行業中表現最差的行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采礦業利潤率從2014年的9.67%下降至2016年的3.68%,位居規模以上工業的行業最後一名。對此,陳景河指出,中小礦業企業效益好於500強企業,說明我國礦業企業大而不強。
陳景河認為,我國礦業界人士應高度關注三個問題:礦業項目投資具有周期長、不確定性因素大等特點,礦業成為風險最大、最艱苦又最不賺錢的行業;資本的天性是趨利的,以礦業行業目前的盈利水平,難以得到資金的青睞;一個沒有持續的資金關注和重視的行業,發展前景是非常令人堪憂的;中國的礦業法律法規已經不適應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影響市場主體的作用,建議適當修訂。
“辦證難、交易難、退出難是我國礦業的普遍問題;沒有活躍和透明的礦業市場,行業的衰退指日可待,急需簡政放權,充分釋放活力。”他進一步指出,當前我國礦業法規缺乏更多保護地質勘查及開發投資者權益的條款。目前,地質勘查和礦業開發基本是由企業出資,保護勘查開發成果的“財產權”迫在眉睫。
“缺少市場的認同和投資,礦業行業的全麵萎縮並非危言聳聽,盡管近期供給側改革及環保風暴為部分企業帶來喘息機會,但問題的本質尚未解決。”陳景河呼籲,政府部門要高度關注礦業行業存在的困難,全麵修訂已經不適合礦業市場的法規,除了環保安全務必要從嚴要求外,其餘方麵應給礦業企業適當鬆綁,同時要高度重視地質勘查與礦業開發投資者的權益保護;希望礦業行業的協會應該更加深入基層,了解行業現狀,為行業排憂解難。當然,礦業企業必須嚴格自律,尤其是安全環保方麵,這是不可逾越的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