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漲價潮來襲 專家稱解供需矛盾唯有改革
發表時間 :2013-04-11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https://www.ccoalnews.com 2013-04-11 作者: 中國產經新聞報
3月底的北京依然是寒風凜冽,路上行人屈指可數,而在北京雙橋的一個小小天然氣售氣點裏,卻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人們聚集於此,絕大多數都是因為聽到了“天然氣要漲價”的傳聞聞風而來。
“發改委說(天然氣)不漲價,但是誰知道(天然氣價格)漲不漲。每天都要用到的東西,漲幾毛也心疼。”一位北京居民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此時他正在長長的隊伍裏等待購買天然氣。當聽到他的話時,許多排隊在旁的居民也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3月27日晚,國家發改委針對近期“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上漲”的傳聞回應稱,“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上漲”的消息完全不實,地方如需調整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必須事先召開聽證會,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麵的意見,否則不得調整。
在發改委辟謠後沒幾天,4月1日,長春市和邯鄲市先後宣布上調天然氣價格,成為率先實行天然氣漲價的城市,隨後邯鄲和無錫也開始上調天然氣價格。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天然氣價格上漲的預期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對外依存度,去年的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接近29%,今年可能突破30%。而國內外氣價的差價很大,從國外進口的天然氣越多,國內價格上漲的壓力就越大。另外一個就是需求增長很快,如果按目前的定價機製,對保證供應就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也是一些地方在中央沒有改革的前提下提前行動的原因。
天然氣等資源性商品作為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會增加居民的生活壓力,這是人們都不願意看到的。但是當需求不斷上升時,開發經營者也麵臨著成本上漲的風險。
“如何平衡雙方利益,就涉及到改革的問題了。”林伯強說道,2010年底,我國已經在廣東省、廣西自治區開展天然氣價格形成機製改革試點,今年可能就真正行動起來了。
最近幾年,國家對於天然氣等資源性商品價格的改革越來越重視,資源性商品價格市場化改革的趨向越來越明顯。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天然氣價格改革的目的是要確立價格形成機製,同時,梳理天然氣的產業鏈條發展。
據媒體報道,早在2011年5月,國務院下發《關於2011年深化經濟體製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就提出要把“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到去年10月,發改委發布了《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把天然氣價改列入“十二五”期間資源產品價格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要求深入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在總結廣東、廣西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係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製,逐步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比價關係,建立上下遊價格合理傳導機製。而在今年,國家發改委提出將全麵實施天然氣價格改革,試行居民階梯氣價。
此外,任浩寧還說道,解決供需雙方矛盾可以借鑒“兩廣”試點經驗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天然氣價格的調整相對來說更加市場化和親民化。
“市場化就是按‘市場淨回值’法定價,充分地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是要解決供需雙方的矛盾。但這點需要靠天然氣價格的改革來實現。”任浩寧說道,但是親民化是全國都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讓居民和企業可以更多地參與到天然氣價格調整中來,而價格聽證會就是其中的一個表現形式。
北京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溫曉紅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像天然氣這樣的資源性產品,人們很難了解真正的成本,因為並不公開透明。所以人們並不知道漲價的原因。因此,價格聽證會很重要。但要保證聽證會公開,科學,參與人員的公平性,保證廣泛聽到社會聲音。
下一篇:部分鋼鐵股業績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