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康:礦產勘查資本市場建設尚需夯基壘台
發表時間 :2017-06-26 來源:礦業報
作者簡介:劉益康先生,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67年結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研究生班,曆任四川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技術員、603地質大隊技術負責、公司總工程師,西南冶金地質勘查局總工程師,冶金工業部地質勘查總局總工程師,中國冶金地質勘查總局總工程師,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副秘書長。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起,開始從事礦產勘查開發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運作。2002年退休後,作為獨立勘查地質學家,從事礦業公司和勘查公司引進來走出去的技術和商務谘詢業務。
當前的礦產勘查形勢,呼喚著礦產勘查資本市場。國內地質勘查投入,已從2012年512億元的最高點,下滑到2016年的247億元,其中還含有77億元的基礎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投入實際上為170億元。在2016年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我在發言時提到,國內固體礦產勘查投入,2017年還將繼續下降。其原因是,各級地勘基金未達期望的運作目標,投入變現比例低,地勘基金資金池已基本幹涸;財政資金也不再投向商業性礦產勘查;大型礦業公司基本停止了高風險的預查普查;社會投資在前一輪勘查熱潮中受傷很重,大多數已遠離了找礦領域。勘查資金,成了礦產勘查生存的瓶頸,礦產勘查需要礦產勘查資本市場。
國內礦產勘查資本市場建設,一直是地勘行業關注的熱點,近年來做了大量的研討和試點,但至今尚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其表現在,缺乏完整的資本市場的各類市場主體,未構建成風險勘查投資的規則體係。其難點在於,礦產勘查是高風險投資,和IT、生物製藥的投資有相似之處。高風險找礦,國內相當於概查、普查;國際上相當於踏勘、草根勘查、找礦、綠地勘查等。
風險勘查投資特征是:首先,是把資金投向具有很大失敗危險的領域,找礦風險很高,成功率很低,周期很長,必須要有相應的運行和回報機製,來吸引風險勘查投資者;其次,風險勘查是投向一個“找礦故事”,投向一個找礦創意,這個找礦的設想,要能打動風險勘查投資者;再次,風險資本,要投向有野外經驗和技能,最有能力實現找礦設想的地質學家,風險投資不僅要看地質潛力,更重要的還要看人,落實到找礦人;第四,投向小型勘探公司,小型公司的總資產少,市值小,一旦找礦成功,投資才具有高成長的前景,這是風險勘查投資所追求的。
風險勘查資本市場的主角,是證交所和各類風險勘查基金。證交所是風險勘查融資的主場,主要有多倫多、悉尼、紐約、倫敦、約翰內斯堡等5處證交所,國內和亞洲地區還沒有為風險礦產勘查融資的成熟的證交所板塊。風險投資基金公司以及礦業公司內的風險投資資金,是風險勘查出資的主力。在多倫多,就有70多家有投資礦業業務的基金公司,所含的千餘支基金,有不少是從事風險勘查投資的。不同的基金,對投資的礦種、國家和地區,以及勘查階段,會有不同的偏好。在國內,深交所對創業板上市,規定要有三年的業績,加上礦產勘查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使國內從事找礦的勘查公司無法在深交所上市融資,在港交所也難於融到風險勘查資金。在礦產勘查火熱的那幾年,國內成立了一批風險勘查基金公司,其創業的精神可嘉。由於缺乏團隊和經驗,運作不當,高點猛衝,當勘查形勢快速逆轉時,猝不及防,被深度套牢,至今緩不過來。
建設國內礦產勘查資本市場,已進行了多年探索。天津、北京、重慶等地都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但並未達到預期設想。我從勘查資本市場的市場主體和市場規則出發,分析一下國內勘查資本市場建設的7個問題,也是未來勘查資本市場建設的7個要點。隻是探討問題所在,業內對存在問題達成了共識,建設勘查資本市場就有了基礎。
第一,地質資料真實性,是建設礦產勘查資本市場的根基。
世紀黃金勘探詐騙案,就是一個典型例證。1995年10月,Bre-X公司公布,在印度尼西亞加裏曼丹,發現了巨型的“布桑金礦”。隨著大量鑽探投入,探獲的金資源量由142噸很快上升到2013噸,還傳出了遠景可達2萬盎司,即6250噸資源量的天文數字。令人激動的“找礦好消息”不斷傳來,公司的股價飆升了近千倍。1997年3月27日,造假的定時炸彈爆炸,股價暴跌,坐了一次財富的“過山車”。這個68億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瞬間就從人間蒸發,勘查投資者損失慘重。Bre-X的詐騙案,震動全球。當時,《人民日報》社剛剛創辦的《環球時報》用整個頭版,報道了這個世紀勘探醜聞。《中國礦業報》也發了長篇通訊。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致使整個業界蒙羞,初級勘查公司失去了信譽。資本市場對風險勘查失去信任,造成了長達五年勘查投資市場的低迷。這個案例說明,沒有地質資料真實性,就沒有勘查資本市場,勘查造假將重創勘查資本市場。
這幾年,國內礦產勘查造假,地質資料失真的情況呈現泛濫的趨勢。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的一個長篇報道為例,看看國內礦產勘查資料作假的嚴重性。一位造假者在內蒙古憑空捏造出6個鐵礦的詳查報告。這裏麵,有幫助編詳查報告的,有憑資質進行評審的,有備案資源儲量的,有頒發采礦證的,可以說是一路綠燈。報道中提到,其中一個采礦證,就賣了2900萬元。在這一報道中,央視記者采訪了相關人員,政府部門的官員說,他們沒有責任;地質專家說,他們也沒責任;評審機構更是推得一幹二淨。投資者進入礦區後,根本采不出礦,真是欲哭無淚,隻能自認倒黴。如果說地質資料造假,相關各方都沒責任,那就是對造假的監管缺位了,勘查市場的規則出了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誰還敢接盤勘查的找礦成果。投資者對勘查市場失去信心,何談勘查資本市場的建設。央視的這個報道,發人深省。
勘查市場監管的核心是嚴管地質報告質量,嚴控地質報告造假。2009年,我在《中國礦業報》頭版發表長文“勘查造假,一枚未引爆的炸彈”。文中曆數了勘查造假的12種手法,中央電視台也報道了。見報後,有的說,這隻是個別現象,不要以偏概全,不要抹黑;有的說,這事情,地球人都知道,隻是沒有人會出來說。由於對地質資料造假的嚴峻形勢認識不足,對造假的寬容和不作為,以及監管缺位,地質資料造假的情況越演越烈,造假者騙取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暴利,即使穿幫,賺了也就賺了,隻是重創了勘查投資市場。一塊探礦權,其下埋藏的礦產和找礦潛力看不見、摸不著,探礦權價值取決於一紙勘查報告對它的描述。探礦權的價值,是勘查資本市場融資的基礎。不解決地質資料真實性,勘查行業就失去了投資者的信任,勘查資本市場的建設就無從談起,礦產勘查公司上市就是紙上談兵,緣木求魚。
第二,打擊地質資料造假,要依靠法律懲戒的震懾作用。
造假帶來暴利,僅靠行業自律,是蒼白無力的。講一個跨境提供虛假地質資料,受到法律懲戒的實例。加拿大西南金礦公司在雲南東川播卡開展金礦勘查。公司總裁帕特森為了推升公司的股價,摻入了一些虛假的化驗資料,將黃金資源量由20噸誇大到150噸。2007年7月,播卡金礦地質資料造假被揭露,加拿大騎警跨國取證,帕特森被判6年監禁,並用全部家產承擔1550萬加元的法律和解費用。這是《溫哥華太陽報》的報道。我2008年為此事寫過內參報道。帕特森先生的結局,對所有的勘查造假者,都應當是一個警示。
國內對勘查造假過於寬容,致使勘查造假泛濫成災,難於遏製。礦產勘查造假,引發了大量經濟糾紛和刑事犯罪。由於沒有針對勘查造假的法律懲戒條款,最高人民檢察院對此做出了專門的司法解釋,比照偽造公文罪量刑。和其他經濟詐騙相比,還是量罪畸輕。偽造公司或事業單位公文,最高刑期三年,而經濟詐騙罪,詐騙20萬元的,基準刑期就是十年。前麵說的,一個根本不存在的鐵礦就騙了2900萬元。這方麵的一個專門的“管理條例”的規定就更是軟弱無力,編了假報告,隻是“責令限期改正,處10萬元罰款”,連吊銷礦業權,取消勘查資質的硬話都沒說。地質報告中,還有大量地質工作質量不高,專業表述模糊的問題,影響著勘查資本市場的建設,就不在這裏進一步討論了。總之,不從法律和製度上遏製勘查造假,就談不上建設勘查資本市場。
第三,製定礦產信息的披露規則。
Bre-X世紀黃金勘探詐騙案以後,礦業投資界痛定思痛,加拿大證券管理委員會(CSA)抓住勘查信息披露這個關鍵問題,製訂了NI43-101。該法規1990年頒布,以後根據資本市場的反映和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又進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NI43-101不是勘查技術標準,隻是礦產勘查信息披露的規則和程序,規範用於融資的地質技術報告的編製,盡力避免地質信息的造假和失真,最大限度地保護勘查投資者的利益。
信息披露程序合符規則,不是技術問題。NI43-101對地質報告的用詞,做出嚴格定義和明確解釋;對書麵報告披露的形式和格式,做出規範,劃定了禁止披露的內容;對分析數據、勘查結果、資源儲量的披露,進行了更為嚴格的規定;明確了報告編寫人的資格和責任,在勘查現場的工作要求;資格人士對地質報告的法律承諾等。有一些要求,國內地質報告中還沒有,例如對商業實驗室的評述,樣品運送過程中安全性的描述等。總之,合規的NI43-101的礦產地質技術報告,才是資本市場融資的依據。
第四,資格人士在勘查資本市場中的作用。
在加拿大,稱為資格人士,即QP;在澳大利亞,稱為合資格人,CP。他們有資格編寫地質技術報告,包括勘查設計、勘查進展、資源/儲量估算等各類報告。如果不是資格人士編寫的報告,經資格人士簽名認可,也可以為資本市場接受。資格人士出具報告或簽名,必須進行現場工作或調查。資格人士對編寫地質技術報告,要對有關方麵提供的數據,簽名表示同意,承諾對技術報告的真實性與合規性,承擔法律責任。隻要有累計5年以上,從事本專業方麵的經驗,隸屬於某個專業協會,即可成為資格人士。隻有資格人士,按照NI43-101或JORC的要求,編寫或簽名的地質技術報告,才能為勘查資本市場接受。
國發【2016】11號文已經明確,開采礦產資源的審批,不再要求具有相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來編製地質報告,取消單位勘查資質的改革已經啟動。在境外,對礦產勘查公司,沒有市場準入的勘查資質和級別的要求。以不同職稱專業人員的多少、儀器設備的數量,來核準勘查資質,劃分等級。實際上,這與找礦能力、資源儲量可靠性,不具有必然的相關性。礦產勘查甲級資質單位按資質標準要求,至少要擁有500萬像素以上的數碼相機6台。像這樣的標準,有何意義?3年前,澳大利亞AusIMM認可了中國首批合資格人,現在全國已有130位AusIMM認可的合資格人。這些合資格人編寫的地質技術報告,或簽字認可的報告,在國外的勘查資本市場上,還沒有起到廣泛的和實質性的作用,我們還需要自己的“合資格人”。
由單位負責向以個人負責過渡,盡管難度很大,但這一改革方向是明確的,也是必須的。為了建設勘查資本市場,建立由協會注冊管理的中國合資格人製度勢在必行。
第五,風險勘查投資要有合適的企業載體。
勘查風險投資很少選擇未上市的私公司投資,最好是投資上市的勘查公司,因為這類公司信息公開,勘探信息發布規範,相對真實可靠。投資上市的初級勘查公司,投資就有一個退出通道,勘查成功可以及時變現,有問題時可以及時退出,減少損失。投資載體要適應風險勘查投資的要求。投資載體過大,即使找礦成功,也很難獲得資本的高成長。
奧列連資源公司是一家在多倫多上市的小型的初級勘查公司,在厄瓜多爾發現福盧塔北金礦,股價上漲70倍,再次體現了風險勘查投資的魔力。找礦成功推動股價上升,風險投資實現資本高成長,勘查投資獲得高回報,這就是礦產勘查投資者所希望的路徑。隻有在上市的小型初級勘查公司這個載體上,才能得以實現。
國內風險勘查投資,目前還缺乏適當和眾多的企業載體。這次體製改革後,約80%的地勘單位,定位為公益一類或公益二類的事業單位,無法成為投資對象;大型礦業公司盤麵太大,勘查成功,也難以見到資本的成長,不為風險勘查資本青睞;國內小型礦產勘查公司鳳毛麟角,還難以擔起找礦主力軍的作用。在深交所的創業板,中礦資源成功上市,但公司主營是鑽探工程,在連續3年利潤達標後,才得以上市。西凱礦業以礦產勘查起家,現已成長為集采礦、工程承包、礦產勘查多元化發展的中型公司。這次改革中,有的省區,全局整體轉企,這類公司,管理層次過多,也難於成為風險勘查投資對象。我國勘查資本市場的建設,形成一批合適的企業載體群,還有一段路要走。
第六,技術標準要適應資本市場,建立勘查資本市場的共同語言。
全球隻有個別國家由政府來頒布勘查技術標準。政府頒布的標準,權威高,但剛性大,難於隨著市場的變化、技術的進步,進行適時修訂。政府不應當管達到什麽品位才算是礦;也不應當操心用什麽鑽探網度,控製什麽級別的資源儲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儲量的標準是由行業協會製定的,如加拿大冶金礦業協會定的“資源量/儲量的標準和指南”。即使是協會的標準,也沒有規定什麽品位才是礦,不同的資源儲量級別對應什麽勘探網度。
這給了資格人士寬廣的運作空間,考驗著他們的技術水平,也加重了他們的責任。按這個標準編製的地質技術報告,是勘查資本市場交易雙方溝通的語言,可以起到保障投資者利益並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國內地質勘查規範不適應勘查資本市場建設。GB和DZ固化了靈活的礦產勘查。例如,鉬礦床一般工業指標要求幾十年不變,不能適應市場和技術的變化,加上打到邊、探到底的習慣做法,會產生探獲資源量脫離礦山合理的設計產能,提交了市場難於容納的呆礦。其結果,使勘查資本市場難於運作,不利於勘查資本市場建設。值得關注的是,技術標準的製定向行業協會等中介過渡,這一改革已經啟動,將有利於勘查資本市場的建設。
第七,礦產勘查投資市場的建設,必須有勘查投資基金的參與。
上世紀90年代,曾有數十家西方初級勘查公司在投資基金的支持下,在中國投資礦產勘查。例如Haywood等證券公司,還有許多基金參與投資。投資金山礦業公司,探明內蒙古烏拉特中旗217金礦,現為長山壕金礦,日堆浸30000噸,是黃金集團公司的旗艦礦山;投資希爾威金屬公司,探明河南洛寧沙溝鉛鋅銀礦,現為河南發恩德公司的主力礦山,日采選2500噸。在礦山普遍經營困難的2016年,該礦的盈利業績仍然很好。Haywood等投資基金獲得了合理的回報。
投資基金是風險勘查投資主體。以Sprott基金公司為例,該基金公司設有4支資源私募基金,開展貴金屬、賤金屬等資源產業的投資。該基金長期跟蹤2400家勘查公司,積累了全球的勘查信息,並適時更新。每支基金的投資評估團隊,由地質、采礦、法律、財務人員組合而成。地質師評估資源/儲量的可靠性與找礦潛力,采礦工程師評估目標礦床的CPAX和OPEX,律師分析勘查與開發,可能存在的法律問題,會計師分析投資對象的財務狀況,通過團隊做出投資決策建議,提高了投資礦產勘查的成功率。
國內風險勘查投資基金遭遇困境,分析其原因,首先,是缺乏對勘查市場的動向的判斷,在2010至2012年,國內外勘查市場火爆,高位投入被深度套牢;其次,缺乏全球勘查市場的信息積累,選取投資項目的視野偏窄;再次,缺乏勘查市場的跟蹤能力,投資決策過於隨機,容易錯失機遇;第四,在基金內部,缺乏地質采礦法律財務的組合基金團隊,缺乏不同專業的溝通能力。現在,國內礦產勘查資本市場的建設,需要有一批可持續運作的風險勘查基金公司。
建設礦產勘查資本市場,可以歸結為,建立4個相關的市場主體:一是有能為風險勘查上市融資證交所創業板;二是有以風險勘查投資為方向,具備綜合評估能力的礦產勘查基金;三是有一批具備找礦能力的初級勘查公司,具有成長空間的小型企業;四是形成了對地質報告質量負責的合資格人的從業隊伍。建設礦產勘查資本市場,還要建立4項相互關聯的市場規則:一是確保用於資本市場融資的地質報告,數據可靠,真實合規;二是頒布責任清晰的礦產信息披露規則;三是建立因地質資料造假,給投資者造成經濟損失的法律懲戒條款;四是建立適應市場變化和技術進步,由行業協會製定的,可及時修改的資源/儲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