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陝西省“小秦嶺整裝勘查區深部地質結構及隱伏礦體(ti) 綜合物探普查”項目取得重大突破:在巡馬道區域斷裂帶中深部,發現厚大的蝕變岩型金礦體(ti) ,最大厚度超過10米,最高品位達到13.4克/噸。
據悉,該項目由省自然資源廳組織,陝西地礦集團第六地質隊具體(ti) 實施,是陝西省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的一項重大地質科研找礦項目。據了解,項目團隊對小秦嶺金礦田的深部地質結構進行了全麵細致的勘探,成功發現了巡馬道區域斷裂帶的複雜特征。該斷裂帶在淺部呈現“帚狀”分布,向深部逐漸收緊,形成陡、緩相間的台階狀結構。這一發現表明,該斷裂帶不僅(jin) 是導礦的重要通道,也是容礦的關(guan) 鍵區域。特別是在斷裂帶產(chan) 狀由陡變緩的部位,更有利於(yu) 金礦的形成與(yu) 富集。
項目實施過程中,科研人員綜合圈定了16處深部找礦靶區,並優(you) 選了其中2處靶區進行深孔鑽探驗證,共發現31條金礦化蝕變帶,成功圈定9條蝕變岩型金礦體(ti) 。在-600米的標高位置,科研人員還觀察到了沿裂隙充填的自然金,進一步證實了深部第二金成礦富集段的存在。這一發現極大拓展了小秦嶺金礦田的第二找礦空間,為(wei) 未來的找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方向。
此外,勘查工作中,還綜合運用了“三位一體(ti) ”找礦預測理論,並創新性采用了多種先進的物探技術手段,成功探索出了一套適合小秦嶺金礦田深部找礦的有效勘查技術方法組合。這一組合包括地質、重力、航磁大比例尺麵積性測量、廣域電磁測深、大功率激電剖麵測量以及鑽探驗證等多個(ge) 環節,實現了深部找礦在方法組合、成礦理論、成礦類型和找礦空間等方麵的全麵突破。
此次深部找礦的重大突破,不僅(jin) 為(wei) 陝西秦嶺礦集區的深部找礦工作提供了最新思路和方向,也為(wei) 在陝西秦嶺地區建成全國重要的戰略性礦產(chan) 資源儲(chu) 備基地奠定了堅實基礎。(西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