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記者從(cong) 遼寧省自然資源廳了解到,今年以來,我省已審批建設用地3044公頃,有力保障了696個(ge) 項目的用地需求。高效審批的背後,是我省對建設用地審批製度的創新改革。日前,該經驗入選中國改革年度案例。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全麵振興(xing) 新突破三年行動以來,重大項目相繼在遼落地,對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提出了更優(you) 、更快、更精準的要求。為(wei) 進一步提升用地審批效率,我省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在全國率先開展建設用地審批“模塊化”管理改革,以高效率贏得高速度,以快節奏換來快發展。
建設用地審批“模塊化”管理改革要求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在建設單位確定用地紅線第一時間介入,對重大建設項目製定用地服務保障方案,在履行征地程序期間,指導市縣政府組織申報材料並同步開展審核工作,主要采取了四方麵舉(ju) 措。
壓減審查環節,由“逐級上報”變為(wei) “縣級直報”。對審批程序進行全麵瘦身,創新建立省與(yu) 縣、開發區“直報”製度,建設用地審查環節減少59個(ge) ,實現用地審批“縣省直通、市區一體(ti) ”,大幅縮短了審批時間。
創新用地審批模式,由“起點齊”變為(wei) “終點齊”。將用地審核內(nei) 容劃分為(wei) 16個(ge) 獨立單元,各模塊獨立上報、獨立審核,審批材料終點匯集,審批時限最多壓減69%,極大提升了用地審批效率。
強化協同聯動,推進用地用林一體(ti) 化審批。針對項目用地、用林報批不同步問題,省自然資源廳利用省政府信息化平台,將用地、用林兩(liang) 個(ge) 獨立辦理的事項進行整合,合並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內(nei) 容,對工作內(nei) 容不同但處於(yu) 同一工作階段的實行並行辦理,對前置的要件實施容缺承諾方式聯動審核,實現信息實時共享、互動推送,提升項目整體(ti) 審批效率。
提高服務質量,由“接單式”變為(wei) “上門式”服務。堅持“服務走在審批前”,主動介入項目前期工作,精準研判項目用地報批中可能出現的堵點難點問題,製定用地服務保障方案。從(cong) 確定紅線到落地開工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服務,下沉指導、技術支持,積極化解曆史遺留問題,充分利用國家支持經濟發展的一攬子政策措施,以變應變、以新適新,不斷提高服務質量。(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