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資源緊張與(yu) 環境問題日益嚴(yan) 峻的形勢下,資源循環利用已成為(wei)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guan) 鍵舉(ju) 措。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不斷攀升,環境承載能力麵臨(lin) 巨大壓力。世界各國在資源循環利用這一領域積極探索,積累了一定經驗。
廢棄物劇增與(yu) 治理滯後的全球現狀
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固體(ti) 廢棄物、電子垃圾和塑料垃圾的產(chan) 生量急劇增加,對環境造成嚴(yan) 重影響。如聯合國機構發布的《全球電子垃圾監測》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電子垃圾的產(chan) 生量相比2010年增長了82%,達到了創紀錄的6200萬(wan) 噸,相當於(yu) 全球每人每年產(chan) 生了7.8公斤電子垃圾。根據報告,電子垃圾產(chan) 生量增長速度遠高於(yu) 回收量增長速度。2022年全球僅(jin) 22.3%的電子垃圾被妥善收集並回收利用。按照目前發展趨勢,到2030年,預計全球電子垃圾產(chan) 生量將比2022年增長33%,達到8200萬(wan) 噸,而全球電子垃圾回收率將降至20%。
全球資源浪費和垃圾產(chan) 生帶來多方麵挑戰。資源過度消耗導致短缺嚴(yan) 重,不可再生資源麵臨(lin) 枯竭。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對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而資源的有限性使得我們(men) 必須尋找可持續的資源利用方式。大量的垃圾會(hui) 汙染環境,影響生態平衡,威脅人類生存健康。如有害物質汞,會(hui) 危害人類大腦和神經係統,並加劇全球汙染問題。處理垃圾還會(hui) 耗費資金和能源,給經濟發展帶來沉重負擔。據估算,全球每年用於(yu) 垃圾處理的費用高達數千億(yi) 美元,這不僅(jin) 占用了大量的財政資源,還對環境造成了二次汙染。
資源循環回收再利用迫在眉睫。它是解決(jue) 資源短缺和環境汙染的關(guan) 鍵途徑,可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減輕環境壓力,實現經濟與(yu) 環境協調發展。從(cong) 資源角度看,地球資源有限,人類需求增長,不循環利用將麵臨(lin) 資源枯竭。從(cong) 環境角度看,可改變傳(chuan) 統資源開采利用帶來的汙染和破壞。
資源循環回收再利用好處眾(zhong) 多。首先,能節約能源和原材料,降低生產(chan) 成本。例如,回收金屬、紙張、塑料可減少原始材料開采加工。據估算,每噸回收的紙張可以節約17棵大樹、26000升水和4000度電。其次,可創造就業(ye) 機會(hui) ,在回收、加工和再製造等領域需要大量勞動力。全球範圍內(nei) ,資源循環回收產(chan) 業(ye) 創造了數百萬(wan) 個(ge) 就業(ye) 崗位。此外,能推動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升級,企業(ye) 為(wei) 提高回收率和質量需研發新技術工藝。最後,還可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應對氣候變化。通過資源循環回收再利用,可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ti) 排放。
世界各國資源循環利用的做法
構建完善法律法規體(ti) 係。法律是資源循環利用的堅實保障,眾(zhong) 多國家都製定了詳盡且嚴(yan) 格的法律法規。日本在此領域相對領先,核心法律包括《循環型社會(hui) 形成推進基本法》《廢棄物處理法》《家電回收法》《容器包裝回收法》等。數據顯示,日本廢舊家電的回收利用率超過80%,其中空調達82%,電視機為(wei) 80%—81%,冰箱為(wei) 80%—82%。歐盟的法律框架包括《循環經濟行動計劃》《廢物框架指令》《包裝及包裝廢棄物指令》,美國則以《資源保護與(yu) 回收法》為(wei) 主。在這些法律的推動下,資源回收產(chan) 業(ye) 規範化,廢棄物分類回收融入日常生活,大幅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
打造全麵高效的回收體(ti) 係。構建完善的回收體(ti) 係是資源循環利用的基礎。歐盟廣泛推行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製度(EPR),要求製造商對其產(chan) 品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負責,特別是廢物管理。該製度覆蓋電子廢物、包裝廢棄物、廢舊車輛、輪胎等多種產(chan) 品,製造商需承擔回收、處理及再生費用。在此原則指導下,多數歐盟國家建立了詳細的垃圾分類係統,幫助家庭和企業(ye) 有效分離可回收材料,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例如,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德國總體(ti) 廢物回收率約為(wei) 67%、包裝廢物回收率超過71%,德國城市垃圾回收率達66.1%,德國垃圾分類準確率超過90%。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發展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是資源循環利用的核心環節。日本北九州經驗較為(wei) 典型,作為(wei) 日本首個(ge) 生態城,北九州依托產(chan) 業(ye) 共生和廢物資源化的理念,實現了從(cong) 重汙染工業(ye) 城市向環保示範城市的轉型。北九州生態工業(ye) 園通過企業(ye) 間的資源共享與(yu) 廢物交換,實現廢物最小化。比如,將鋼鐵廢渣提供給水泥廠做原料,廢熱則用於(yu) 居民能源供應。在廢物資源化方麵,家電回收中心拆解、分類再利用電器,將塑料、金屬等重新投產(chan) ,製成新產(chan) 品。北九州的案例表明,循環經濟不僅(jin) 是解決(jue) 環境汙染的有效途徑,還可以成為(wei) 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積極推動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資源循環利用的關(guan) 鍵驅動力。歐洲在廢物回收的同時,開發先進技術用於(yu) 處理和資源再生,提升了回收效率並推動再生材料市場發展。美國在資源回收技術研發上投入較大,尤其在電子垃圾回收領域。美國一些企業(ye) 通過先進的化學處理和物理分離技術,能高效提取電子垃圾中的貴金屬如金、銀、鉑等,同時分離出銅、鋁、塑料等其他有用材料。據研究,美國部分電子垃圾回收企業(ye) 的回收率已超過70%,有效減少了環境汙染。
多要素協同發力的全球經驗啟示
政策法規在資源循環利用中起著關(guan) 鍵的規範和引導作用。完善的政策法規體(ti) 係,能夠清晰地界定政府、企業(ye) 和公眾(zhong) 各自的責任與(yu) 義(yi) 務,為(wei) 資源循環利用的各個(ge) 環節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確保各方行為(wei) 的合法性和規範性,並引導循環資源利用的發展方向。比如,通過立法確立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製度,促使生產(chan) 者對其產(chan) 品在其整個(ge) 生命周期內(nei) 的環境影響負責,督促製造商承擔產(chan) 品回收、處理及再生的相關(guan) 費用,是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的有效手段。同時,合理的激勵機製,也促進了各方的積極參與(yu) 。比如,采用補貼、稅收減免、綠色信貸等措施,鼓勵企業(ye) 和個(ge) 人積極參與(yu) 資源循環利用。
高效的回收體(ti) 係是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的基礎。這一係統通常包括科學的廢物分類製度、完善的回收基礎設施和暢通的回收渠道等多個(ge) 方麵。合理的分類製度使得家庭和企業(ye) 能夠有效分離可回收材料和其他廢物,有助於(yu) 簡化後續處理流程,進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而先進的回收設施和技術,則是確保回收過程高效且環保的核心要素。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科技管理回收流程,已經成為(wei) 提高回收效率的有效手段。例如,智能化的垃圾分類APP可以增強公眾(zhong) 參與(yu) 度,實時的數據監控有助於(yu) 優(you) 化資源配置。此外,通過建立高效的物流網絡,確保回收物資快速、準確地送達處理中心,也是提高回收效率不可或缺的一環。
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的發展是資源循環利用的動力。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通過將廢棄物轉化為(wei) 可再利用的資源,不僅(jin) 減少了對原生資源的依賴,還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一模式下的產(chan) 業(ye) 活動自設計階段便融入了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的考量,力求在生產(chan) 、使用乃至廢棄的每個(ge) 階段,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政府可以通過提供政策優(you) 惠、資金支持等方式,激勵企業(ye) 投入到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推動產(chan) 業(ye) 間協同合作,形成良性循環的產(chan) 業(ye) 鏈條。例如,建設生態工業(ye) 園區,將不同產(chan) 業(ye) 的企業(ye) 聚集在一起,通過資源共享和循環利用,促進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的緊密銜接。這不僅(jin) 有效減少環境汙染,還能創造新的就業(ye) 機會(hui) 和經濟增長點,推動經濟與(yu) 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持續的技術創新是資源循環利用的支柱。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回收技術的不斷革新,直接決(jue) 定了資源循環利用的效率和效果。從(cong) 提高廢棄物的分類精度到優(you) 化回收工藝,技術創新始終是推動這一領域不斷發展的核心動力。為(wei) 此,政府需要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鼓勵科研機構與(yu) 企業(ye) 合作創新,培養(yang) 和吸引高素質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同時積極引進和應用最新的技術成果,保持技術領先優(you) 勢。此外,政府可以通過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促進信息共享和技術推廣,從(cong) 而有效提升整個(ge) 行業(ye) 的技術水平。這種協同創新機製不僅(jin) 有助於(yu) 加速技術進步,還能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產(chan) 業(ye) 的高質量發展。(學習(xi) 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