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內(nei) 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舉(ju) 行“提升礦產(chan) 資源保障能力實現新一輪找礦突破”新聞發布會(hui) 。記者在發布會(hui) 上獲悉,“十四五”期間,內(nei) 蒙古聚焦重要礦產(chan) ,強化政策引領,拓展區塊來源,增大地質勘查投入,戰略性礦產(chan) 實現大幅增儲(chu) ,8個(ge) 礦種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其中,鐵礦新增約4億(yi) 噸、金新增約140噸、鋰礦新增約70萬(wan) 噸、鉬礦新增約5萬(wan) 噸、錫礦新增約6萬(wan) 噸、晶質石墨新增約1700萬(wan) 噸、螢石新增約800萬(wan) 噸。
據介紹,“十四五”以來,內(nei) 蒙古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高度重視地質找礦工作,持續加大找礦投入。2023年,內(nei) 蒙古地質勘查總體(ti) 投入位居全國首位,社會(hui) 資本投入非油氣地質勘查9.85億(yi) 元,是2021年投入的近2倍。2021年~2024年,自治區財政共投入18.6億(yi) 元,聚焦銅、金、鉬、稀土、铌、鉭、鎢、螢石等戰略性礦產(chan) 及銀、鉛、鋅等內(nei) 蒙古優(you) 勢礦產(chan) ,圍繞能源資源基地、重點調查區和重點勘查區等重點區域,部署地質勘查項目352個(ge) ,新發現金、銅、鉬、鎢、螢石、銀、鉛、鋅等礦種在內(nei) 的礦產(chan) 地26處。
“十四五”期間,內(nei) 蒙古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強化政策引領,在深入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推進礦產(chan) 資源增儲(chu) 上產(chan) 的同時,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傳(chuan) 統礦業(ye) 轉型升級。
一是加大出讓力度,提高礦權市場投放數量。“十四五”期間,內(nei) 蒙古市場化出讓礦業(ye) 權138宗,礦業(ye) 權出讓收益總額超500億(yi) 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發展。2024年以來,完成61宗礦業(ye) 權市場化出讓,總成交價(jia) 近190億(yi) 元。
二是堅持規劃引領,嚴(yan) 格礦業(ye) 權準入核查。完成內(nei) 蒙古第四輪礦產(chan) 資源規劃調整工作,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強化差別化管控,將各類勘查開發活動限製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nei) 。
三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礦產(chan) 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水平。全麵推動煤炭邊角資源市場化出讓,實現資源連片開發,提升單井產(chan) 能;開展镓、鍺、銦、铌、鉭、釩、稀土、錸、鉀鹽、金等戰略性礦種共伴生、低品位資源再評價(jia) ,包頭稀土已設礦權周邊資源潛力勘查,以及老礦山“就地找礦”深部或上部及周邊資源勘查,提高已有礦山資源利用率。
下一步,內(nei) 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將重點推進160宗礦業(ye) 權的市場化出讓工作。其中,按礦業(ye) 權類型統計,探礦權108宗、采礦權52宗;按礦種統計,煤炭62宗、非金屬45宗、有色金屬18宗、貴金屬16宗、黑色金屬2宗、地熱礦泉水8宗、砂石土類9宗。
據悉,內(nei) 蒙古是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已查明資源儲(chu) 量礦產(chan) 149種,其中,煤炭、稀土、普通螢石、鋯、铌5類礦產(chan) 資源保有儲(chu) 量居全國首位,鉬、晶質石墨、錫、铌鉭、銦、鍺6類礦產(chan) 資源保有儲(chu) 量居全國第二,磷礦資源保有儲(chu) 量居全國第三,金、鋰2類礦產(chan) 資源保有儲(chu) 量居全國第四。礦業(ye) 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基本形成地質調查、勘查、采選、冶煉、加工、應用產(chan) 業(ye) 鏈條,具有將規模、市場、技術優(you) 勢轉化為(wei) 戰略優(you) 勢的重要基礎。(中國自然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