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建言礦業可持續發展
發表時間 :2023-03-13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3月9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舉行視頻會議,13位委員立足本職工作,分別圍繞經濟、工業、生態、文化、科普、法律、區域協調發展等內容作大會發言,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例如完善大科普格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優化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環境……委員們的發言中不乏與礦業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的內容。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穀樹忠:
堅定不移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了曆史性、轉折性、 全局性的成就。礦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同樣需要將生態保護貫穿於資源開發的全過程,使現代礦業能夠反哺青山綠水,進而推動實現雙碳目標。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應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紮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
要堅定不移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持續保護修複生態方麵,科學劃定並嚴格遵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同時堅持自然恢複為主、人工修複為輔,因地製宜、持續高效地實施生態係統保護修複工程。在持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方麵,各地應加快推動能源等產業低碳轉型,推進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加快低碳零碳負碳科技創新應用,增強農業、城市等重點行業、重點地區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在持續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方麵,健全機製、優選模式、化解矛盾、防範風險,持續高效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同時加強信息、技術、政策、投資引導支持,加快生態修複等生態產業發展,為生態與經濟相協同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動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
完善大科普格局,以科普現代化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將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作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任務。作為科學普及的一部分,開展地學科普有利於人們科學、合理、高效地認識、開發、利用和保護地球。
我國科學普及潛力巨大,當前迫切需要開創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國際化、現代化的“大科普”新格局,通過科普現代化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一是完善多方協同的社會化科普工作格局,把科普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重要議事議程,加強科普法與教、科、文、衛、應急等領域“法法有效銜接”,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二是強化高端引領的專業化科普能力建設。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推動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讓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綜合觀測站等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打造泛在、精準的信息化科普服務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手段,加強科學與藝術的有機融合,促進科普創作內容的融媒體傳播和表達方式的可視化,形成高質量的數字化科普產品。四是建立開放互惠的國際化科普交流渠道,開展氣候變化、生命健康、科學教育等全球共同關注的主題對話。同時,要樹立全球科普觀,加大科技創新成果在世界範圍,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播力度,增進國際科技合作共享。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李世傑:
優化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環境,提高競爭力和創新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出台多項政策措施,我國湧現出一大批深耕細分領域、具有相當競爭實力的優秀企業,一部分成長為國家級“小巨人”企業。但是,專精特新企業數量、規模、發展速度還比較有限,需要進一步優化環境。
為此,建議加快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引導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資源,統一產業鏈利益。同時,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站前排、挑大梁、唱主角”的主體作用,引導各類創新中心建設共享實驗室、共性技術平台、小試中試服務基地。此外,還應強化金融支持,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鼓勵市場化資本通過戰略投資、財務投資提供融資支持。(中國礦業報)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穀樹忠:
堅定不移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了曆史性、轉折性、 全局性的成就。礦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同樣需要將生態保護貫穿於資源開發的全過程,使現代礦業能夠反哺青山綠水,進而推動實現雙碳目標。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應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紮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
要堅定不移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持續保護修複生態方麵,科學劃定並嚴格遵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同時堅持自然恢複為主、人工修複為輔,因地製宜、持續高效地實施生態係統保護修複工程。在持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方麵,各地應加快推動能源等產業低碳轉型,推進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加快低碳零碳負碳科技創新應用,增強農業、城市等重點行業、重點地區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在持續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方麵,健全機製、優選模式、化解矛盾、防範風險,持續高效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同時加強信息、技術、政策、投資引導支持,加快生態修複等生態產業發展,為生態與經濟相協同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動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
完善大科普格局,以科普現代化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將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作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任務。作為科學普及的一部分,開展地學科普有利於人們科學、合理、高效地認識、開發、利用和保護地球。
我國科學普及潛力巨大,當前迫切需要開創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國際化、現代化的“大科普”新格局,通過科普現代化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一是完善多方協同的社會化科普工作格局,把科普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重要議事議程,加強科普法與教、科、文、衛、應急等領域“法法有效銜接”,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二是強化高端引領的專業化科普能力建設。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推動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讓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綜合觀測站等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打造泛在、精準的信息化科普服務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手段,加強科學與藝術的有機融合,促進科普創作內容的融媒體傳播和表達方式的可視化,形成高質量的數字化科普產品。四是建立開放互惠的國際化科普交流渠道,開展氣候變化、生命健康、科學教育等全球共同關注的主題對話。同時,要樹立全球科普觀,加大科技創新成果在世界範圍,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播力度,增進國際科技合作共享。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李世傑:
優化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環境,提高競爭力和創新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出台多項政策措施,我國湧現出一大批深耕細分領域、具有相當競爭實力的優秀企業,一部分成長為國家級“小巨人”企業。但是,專精特新企業數量、規模、發展速度還比較有限,需要進一步優化環境。
為此,建議加快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引導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資源,統一產業鏈利益。同時,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站前排、挑大梁、唱主角”的主體作用,引導各類創新中心建設共享實驗室、共性技術平台、小試中試服務基地。此外,還應強化金融支持,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鼓勵市場化資本通過戰略投資、財務投資提供融資支持。(中國礦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