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找礦突破大討論——對深化我國地質找礦新機製的思考和建議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新一輪找礦突破大討論——對深化我國地質找礦新機製的思考和建議
發表時間 :2023-03-20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地質勘查行業一直肩負著保障國家能源和礦產資源安全的曆史使命。從習近平總書記給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全體地質工作者的重要回信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期實現地質找礦突破以及推動行業改革發展的殷切希望。自然資源係統以及地質勘查行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的總體戰略布局,牢記能源資源安全“國之大者”,踔厲奮發、持之以恒,紮實推進國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高質量發展,持續發現和探明新資源,不斷夯實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根基。
  地質找礦新機製的提出和建立
  2006年,《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發布,提出要建立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富有活力的地質工作新體製。2009年初,為服務推動整裝勘查、實現找礦快速突破,破解地質工作長期存在的地質勘查與礦產開發脫節等問題,原國土資源部在全國國土資源係統和地勘行業,組織開展了多層麵、多領域的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在全麵總結“泥河模式”“嵩縣模式”和新疆“358項目”、青藏專項等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以“公益先行、基金銜接、商業跟進、整裝勘查、快速突破”為核心的地質找礦新機製基本思路框架。
  新機製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遵循地質工作規律為前提,在當時的體製框架下,構建起中央、地方及企業相互聯動,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礦產勘查及地質勘查基金有機銜接,地質勘查與礦產開發緊密結合,地質找礦、礦業權管理及地勘隊伍改革發展協調配合的生動局麵。地質找礦新機製的提出和建立,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地質工作的客觀規律和特殊性,尊重了行業發展的曆史與現狀,服務推動整裝勘查,取得了積極成效。
  錨定“四個堅持”,深化構建地質找礦新機製
  當前,提升國內能源和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的形勢更加緊迫,亟待破解“礦業政策預期不穩,市場主體信心不足,財政資金投入乏力,社會投資渠道不暢”等現實問題。事業發展的動力源於把握趨勢推動改革創新,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通過製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統籌資源安全與生態安全,健全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的激勵政策,優化要素保障政策,激發國內礦業市場活力。
  堅持市場配置資源,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市場建設,豐富地質勘查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手段,讓逐漸沉澱下來的人員、技術、數據等要素流動起來,形成有利於促進地勘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要素投入和利益分配機製,建立統一、高效、公平的地質勘查要素市場。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主要體現在維護健康穩定的市場秩序,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大幅減少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市場機製作用下,應注重政府調控的適度和規範,劃定政府行為邊界,避免對市場機製的幹預和破壞,按照“先予後取,多予少取”的原則,研究製定鼓勵和支持社會資金進入勘探開發領域的配套政策。
  堅持生態優先,踐行綠色勘查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要從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高度,認識和把握地質找礦新機製的本質要求,將統籌生態保護與資源安全作為機製運行的落腳點。深化對地質工作規律的認識,通過先進理念引導、標準規範約束,推動礦產資源的綠色勘查開發,將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貫穿“規劃—立項—施工—開發—修複”全過程,努力將地質勘查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擾動降到最低水平。尊重資源稟賦條件,強化節約集約利用,平衡產業與生態布局,引導資源合理配置,構建生態友好型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新格局。
  堅持科技引領,實現地勘行業創新發展。科技創新是“基礎之基礎、先行之先行”,決定了行業能否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當前,我國地勘行業迫切需要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在“三深”資源利用、綠色勘查技術、資源節約集約等領域實現核心技術突破,拓展找礦新領域、新空間。要在國家層麵構建深地戰略科技力量,突破深部找礦理論和技術,提高對地球的認識水平和探測能力。依托產學研用平台,加強科技創新體係建設,推進國家重點項目立項,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注重基礎地質研究與地質找礦實踐結合,技術研發與市場需求結合,推動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成礦理論創新。
  堅持深化改革,健全激勵政策體係。通過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推進地質勘查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轉變,加快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地質工作體係。遵循資源、資產、生態管理政策統籌融合的導向,將地質工作管理擺到“以深化產權製度和空間治理改革為根本動力”“持續深化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配置和管理製度創新”等自然資源管理總體改革部署中統籌考慮,堅持“守正創新、先立後破”,協調礦業權管理製度改革、權益金製度改革與國有地勘單位改革,持續在地質工作部署、“淨礦”出讓、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管理、風險勘查資本市場建設等方麵推進各項改革,為機製運行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落實“四個保障”,優化機製運行外部環境
  我國當前的地質勘查管理體製、運行機製和工作模式依然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對實現找礦突破的要求,亟待重塑投資者信心,暢通要素流通渠道,圍繞地質找礦新機製的運行和建立,需要在政策引領、找礦空間、技術創新、資金投入等方麵提升支持保障力度。
  深化礦政管理改革,完善政策供給保障。聚焦“合格的勘查市場主體從哪裏來、優質的勘查區塊從哪裏來”等瓶頸問題進行改革。建立公益性地質工作持續投入機製,提升公益性地質工作服務能力,增加地質調查公共產品的供給。通過完善的地質調查信息服務,降低勘查投資風險。研究建立勘查區塊優選評價以及提供可供出讓勘查區塊的標準化流程,從根本上解決區塊從哪裏來的問題。社會資本最大的激勵源自對其合法權益的保護。礦業權管理製度涉及資源配置、收益分配以及投資人權益保護,要探索建立有利於促進勘查技術與資本結合,實現勘查開發一體化的礦業權管理製度體係。
  統籌開發與保護,優化找礦空間保障。充分保障國內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以及儲備的國土空間是提升資源安全保供能力、築牢資源安全基礎的必要條件。賦予礦產資源規劃、地質勘查規劃準確的空間屬性,與國土空間規劃在空間布局以及編製周期等方麵進行充分銜接,建實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保障核心區。按照“立足國內、適度超前”的礦產資源戰略儲備思路,拓展國家能源資源儲備空間,對暫不宜開發的大中型礦產地,實施礦產地儲備。如自然保護地內已經暫停或正在退出的礦業權,擇優納入礦產地儲備範圍。完善產品、產能和礦產地“三位一體”儲備體係,強化戰略儲備區域的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應急釋放機製,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
  依靠技術創新實現找礦突破,提升技術保障能力。“勘查無禁區”的前提是開展環境友好型的綠色勘查。在勘查區塊選擇上,應豐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重點成礦區帶礦產遠景調查技術手段,注重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挖掘已有數據資料,提升重要成礦區帶的認識水平。加強“新區域、新層係、新領域”地質調查研究,注重向“深地、深海、深空”要資源。開展資源潛力、開發條件、環境影響“三位一體”綜合評價。在綠色勘查技術方麵,應加快對地觀測、深部探測和分析測試等高新特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發揮財政投入基礎作用,加大財政資金保障力度。地質勘查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具有投入大、周期長等特點。考慮到長期以來形成的國有地勘單位作為找礦主力軍的實際情況,有必要繼續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力度。通過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保持財政資金穩定投入,充分發揮降低風險和宏觀調控作用,引導和拉動商業性礦產勘查,提升市場預期。財政資金的投向應超前部署,起到引領地質工作發展和引導勘查要素投入的基礎性作用。堅持係統化、常態化開展重要能源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保障礦產資源國情調查等穩定專項經費支持。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