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朱春雲:推廣綠色勘查技術 摸清戰略性資源家底
發表時間 :2023-03-20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訪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青海省委主委朱春雲
“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摸清資源底數,對於提升國家戰略資源產地儲備能力,保障國家關鍵性戰略資源安全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青海省委主委朱春雲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年是朱春雲作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的首年。全國兩會期間,她圍繞綠色勘查和戰略性礦產資源找礦突破,帶來了《關於推廣綠色勘查技術加大青藏高原戰略性資源勘查力度的提案》。
戰略性礦產資源在戰略新興產業和能源轉型中不可或缺,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關鍵性資源,對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至關重要。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十四五”實施方案中也明確提出,突出緊缺戰略性資源,加強基礎地質工作,加大勘查特別是精查力度,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切實增強我國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
談及加大青藏高原戰略性資源勘查力度的必要性,朱春雲介紹說,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同時也是戰略性礦產資源的集中分布區。僅青海省就有10種礦產探明儲量居全國首位,26種排在前三,58種居全國前十。青藏高原的“高原鹽湖”“阿爾金山”“昆侖山”“岡底斯山”“西南三江”都是重要成礦帶(區),具有較好的成礦條件,是鋰、鎂、鎳、釹、鉻、鈹等重要戰略性稀有金屬的分布區,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區。因此,加大這一區域的礦產資源勘查力度,摸清資源底數,對於提升國家戰略資源產地儲備能力,保障國家關鍵性戰略資源安全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由於傳統探礦技術等局限性,加之傳統探礦技術的局限性,這一地區的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受到較大程度的限製。一方麵造成現有礦產資源底數不清,難以製定精細的開采規劃。另一方麵資源儲備前景不明,資源開發戰略定位不清晰,優勢資源難以形成優勢產業鏈。
朱春雲進一步舉例說,以柴達木盆地鹽湖資源開采為例,由於大規模、係統化的資源普查主要集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按照當時探明的儲量,如果僅僅根據目前該區域的鋰、鉀資源開采量預測,這兩種資源的持續開采時間為百年左右。然而,青海省內相關科研機構的實地調查數據表明,按目前的開采方式和資源現有的儲量測算,鹽湖鋰、鉀資源有效開采年份或許不足30年。可見,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保證鹽湖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亟需加大現有資源和潛在資源的勘查力度。
值得肯定的是,隨著衛星遙感等現代技術的發展,國內探礦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青海省地礦係統通過多年努力探索出了一基多孔、一孔多支等綠色勘查手段,開發了勘探痕跡複綠、勘探材料無公害處理等綠色勘查技術,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綠色勘查技術體係。該技術被自然資源部列為行業重要創新成果,也為生態保護區的礦產資源勘查找到了一條創新之路。
因此,在反複調研的基礎上,朱春雲提出了以下兩點建議:
一是加大綠色勘查技術的科研支撐和項目支持力度,大力推廣綠色勘查新技術、新設備、新成果的應用,最大限度避免或減輕勘查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加強地質找礦理論與方法技術創新,優化資源勘查布局,找準不同區域的資源勘查重點,嚴格綠色勘查管理,探索綠色勘查新模式,實現礦產資源綠色勘查,打造礦產資源綠色勘查技術支撐體係。
二是進一步協調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需求間的關係,樹立底線思維,增強戰略資源安全意識,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應用綠色探礦技術,推進“高原鹽湖”“阿爾金山”“昆侖山”“岡底斯山”“西南三江”等重要成礦帶(區)的稀有金屬等重要戰略性資源的勘查工作,摸清戰略性資源底數,為國家戰略性資源安全提供科研支撐。
采訪中,當談及如何更好地履職時,朱春雲表示,將加強自身學習,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不斷提升履職能力和水平。同時,她也將持續關注綠色勘查和戰略性礦產資源找礦突破的相關內容,積極為礦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中國礦業報)
“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摸清資源底數,對於提升國家戰略資源產地儲備能力,保障國家關鍵性戰略資源安全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青海省委主委朱春雲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年是朱春雲作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的首年。全國兩會期間,她圍繞綠色勘查和戰略性礦產資源找礦突破,帶來了《關於推廣綠色勘查技術加大青藏高原戰略性資源勘查力度的提案》。
戰略性礦產資源在戰略新興產業和能源轉型中不可或缺,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關鍵性資源,對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至關重要。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十四五”實施方案中也明確提出,突出緊缺戰略性資源,加強基礎地質工作,加大勘查特別是精查力度,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切實增強我國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
談及加大青藏高原戰略性資源勘查力度的必要性,朱春雲介紹說,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同時也是戰略性礦產資源的集中分布區。僅青海省就有10種礦產探明儲量居全國首位,26種排在前三,58種居全國前十。青藏高原的“高原鹽湖”“阿爾金山”“昆侖山”“岡底斯山”“西南三江”都是重要成礦帶(區),具有較好的成礦條件,是鋰、鎂、鎳、釹、鉻、鈹等重要戰略性稀有金屬的分布區,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區。因此,加大這一區域的礦產資源勘查力度,摸清資源底數,對於提升國家戰略資源產地儲備能力,保障國家關鍵性戰略資源安全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由於傳統探礦技術等局限性,加之傳統探礦技術的局限性,這一地區的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受到較大程度的限製。一方麵造成現有礦產資源底數不清,難以製定精細的開采規劃。另一方麵資源儲備前景不明,資源開發戰略定位不清晰,優勢資源難以形成優勢產業鏈。
朱春雲進一步舉例說,以柴達木盆地鹽湖資源開采為例,由於大規模、係統化的資源普查主要集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按照當時探明的儲量,如果僅僅根據目前該區域的鋰、鉀資源開采量預測,這兩種資源的持續開采時間為百年左右。然而,青海省內相關科研機構的實地調查數據表明,按目前的開采方式和資源現有的儲量測算,鹽湖鋰、鉀資源有效開采年份或許不足30年。可見,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保證鹽湖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亟需加大現有資源和潛在資源的勘查力度。
值得肯定的是,隨著衛星遙感等現代技術的發展,國內探礦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青海省地礦係統通過多年努力探索出了一基多孔、一孔多支等綠色勘查手段,開發了勘探痕跡複綠、勘探材料無公害處理等綠色勘查技術,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綠色勘查技術體係。該技術被自然資源部列為行業重要創新成果,也為生態保護區的礦產資源勘查找到了一條創新之路。
因此,在反複調研的基礎上,朱春雲提出了以下兩點建議:
一是加大綠色勘查技術的科研支撐和項目支持力度,大力推廣綠色勘查新技術、新設備、新成果的應用,最大限度避免或減輕勘查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加強地質找礦理論與方法技術創新,優化資源勘查布局,找準不同區域的資源勘查重點,嚴格綠色勘查管理,探索綠色勘查新模式,實現礦產資源綠色勘查,打造礦產資源綠色勘查技術支撐體係。
二是進一步協調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需求間的關係,樹立底線思維,增強戰略資源安全意識,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應用綠色探礦技術,推進“高原鹽湖”“阿爾金山”“昆侖山”“岡底斯山”“西南三江”等重要成礦帶(區)的稀有金屬等重要戰略性資源的勘查工作,摸清戰略性資源底數,為國家戰略性資源安全提供科研支撐。
采訪中,當談及如何更好地履職時,朱春雲表示,將加強自身學習,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不斷提升履職能力和水平。同時,她也將持續關注綠色勘查和戰略性礦產資源找礦突破的相關內容,積極為礦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中國礦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