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康先生《探路密鑰:礦產勘查隨筆》正式出版
發表時間 :2023-03-22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本書為《神眼之光》和《尋寶秘笈》的姊妹篇。作者緊緊圍繞礦產勘查市場化改革、礦產勘查對外開放這兩個主題,選擇了其近20年來,發表在一些報刊上的文章或作者實踐的一些案例,將其改寫成通俗易懂的40篇隨筆。每一篇,都會圍繞礦產勘查市場化改革或對外開放這個主題,或談及礦產勘查投資的一條思路,或討論礦產勘查商業運作的一種模式,或厘清礦產勘查技術的一個標準,或評說礦產勘查的一項潛規則,或總結走向海外礦產勘查的一些經驗或教訓。試圖通過這40篇隨筆,說說一些互不相通和互相阻隔的現象,試圖提供一個共享信息的密鑰。本書可供從事礦產勘查、開發、投資、研究等工作的相關人員參閱。
前 言
2012年,境內外的風險礦產勘查投入,同時達到了巔峰的高光時刻。然後掉頭下行,轉眼就過去10年了。國內商業性礦產勘查形勢,從峰頂跌落,一路下滑,一直就沒有緩過氣兒來。
固體礦產風險勘查投入,全球和國內投入的升降變化趨勢,在2016年以前,是基本同步的。在2012年同步上升達到峰頂,然後又同步急劇下滑。在2016年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筆者做了《礦產勘查的周期與回暖》的演講。演講中預測的礦產勘查投資回暖,已準確地如期到來。從2017年起,境外的風險勘查投入,終於止降企穩反彈,在波動中緩慢回升。到了2021年,全球固體礦產勘查投入為112億美元,猛增35%。初級勘查公司的數量也增加了1948家,投入鑽探工程的項目數、鑽孔數和米數均同步大幅增長。
遺憾的是,國內固體礦產的風險勘查投入,卻無法止住持續下滑的頹勢,這次沒有和國際礦產勘查市場同步,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來沒有過的“9年連降”的局麵。國內和國外固體礦產風險勘查投入,分道揚鑣,差距拉大。這一上一下的態勢,已經持續了5年之久。這裏要說明一點,財政投入的礦產勘查的基礎地質工作、礦山為維持礦山產能的生產勘探,以及油氣的勘查,不包括在固體礦產風險勘查投入之內。
固體礦產風險勘查,即我們講的礦產勘查的預查、普查,可以比喻為礦山企業的“研發工作”。國內礦山企業的研發投入,已“9年連降”。有的省(區、市),甚至是礦業省(區、市),新開的預查、普查項目已經歸零,這對國內未來礦業的持續生產將產生什麽後果,是不言自明的。從風險礦產勘查起步,到形成礦山產能,一般需要10多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當固體礦產資源短缺問題更加突出以後,不是短時期內可以糾偏的。
全球經濟格局處於巨變之中,但有兩點是不變的,就是初級礦產品需求的持續增加和初級礦產品供給的剛性製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為礦產品提供來源的礦產勘查,卻仍在持續萎縮:一方麵,中國國內風險勘查規模越來越小;另一方麵,中國的礦產勘查隊伍大部分從世界各國撤回。這和其他行業活躍在全球各個角落形成無處不在的中國元素,構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
從1978年以來,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今天的美好生活,源自堅定不移的對外開放,源自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這是兩個最重要的“成功因子”。當前礦產勘查業的困境,可以說就是在這兩個關鍵的“成功因子”上落後於其他行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麵對“9年連降”的嚴峻形勢,礦業和地質勘查的專家學者們,懷著勘查情結的老地質隊員們,政府及地勘局、隊的各級領導們,一直在學習研討,撰文著書,尋求良策,為礦產勘查的未來,苦苦地探路。權威人士奮筆上書,從國家資源供給,從體製改革方案,從政府政策解析,從法律條文研讀,從地勘隊伍穩定,從找礦技術建議,可以說從能考慮到的各個方麵都提出了體現責任心的海量建議。
國際勘查市場回暖已經5年了,國內勘查市場依然穩不住陣腳,在國內和到境外的風險礦產勘查投入還在步步萎縮。可是,國內礦產勘查業界的前行思路,是如此發散,是如此迷茫,取得共識是如此困難。就像有無數無形的門,把我們分割在許多房間裏。當前的國內礦產勘查形勢,正處在一座巨大的迷宮之中,仍然看不清一條走出迷宮、讓礦產勘查複蘇的路徑。
麵對當前固體礦產勘查前行之路,筆者也萌發了一些想法。但議論的著力點,不在於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不在於討論體製機製改革,不在於研究涉及勘查的政策法律,不在於提出具體困難和問題的解決方案,不在於要求國家的重視和支持上,而是想另辟蹊徑。筆者以為,當前探路的困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期在事業體製下,地質學家和地勘局、隊管理層,對礦產勘查商業性屬性和市場運作,理解還不深,實踐還不夠;涉足礦產勘查的經濟界和法律界人士,入行的曆史不長,對地質找礦的探索性、內在的科學規律和技術特點,還知之不足;相關的礦產勘查的政府管理者和協會誌願者,受限於從業的經曆,對礦產勘查風險投資的經營本質和運作方式,還存在諸多誤解。現在需要一組探路的密鑰,打開阻隔大家的無形之門,緊緊圍繞礦產勘查市場化改革、緊緊圍繞礦產勘查對外開放這兩個“關鍵因子”,建立更多的共識,找尋更多的共同語言。
猶豫再三,決定“冒險”下水,寫一本礦產勘查隨筆。試圖通過一些實例和議論,加上一些點評,起到一點溝通作用,成為“探路密鑰”。
希望這本隨筆,能成為開啟共同頁麵的密鑰,能打通迷宮中的各道小門,對業內外各界人士之間的探討交流,增加一點共同語言,盡一點微薄之力。
這本書一共選取了40篇隨筆,說說一些互不相通和互相阻隔的現象,議議一些礦產勘查業中的惶惑和不解。這是近20年來,筆者發表在《中國國土資源報》《中國礦業報》《國際動態與參考》等報刊中的評論和短文,或在曆屆中國國際礦業大會等各種會議中演講的片段,還有在多次商業性礦產勘查培訓班講稿中的相關章節。所選的隨筆,隻選與礦產勘查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相關的,其他的不予收錄,並結合當前的實際做了刪減、補充和修改。
這40篇隨筆的每一篇,都會體現礦產勘查市場化改革或對外開放的一個主題,或談及礦產勘查投資的一條思路,或討論礦產勘查商業運作的一種模式,或厘清礦產勘查技術的一個標準,或評說礦產勘查的一項潛規則,或總結走向海外勘查的一些經驗或教訓。
每篇隨筆之間並無前後或邏輯關聯,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篇章來閱讀。每篇隨筆控製在2500字左右,隻消一支煙、一盅酒、一杯茶的工夫,就可以消遣完畢。
筆者曾經寫過兩本書,《神眼之光》(2007年)和《尋寶秘笈》(2012年)。這兩本書書名像武俠偵探小說,或像休閑讀物,實際上講的是礦產勘查的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它們係統梳理了國內外的商業性礦產勘查,但它們既不是礦產勘查的專業學術著作,也不是與礦產勘查相關的財經法律類書籍,沒有用數據進行科學論證,也沒有係統的理論分析,遣詞用語也不夠嚴謹,比較隨意。這兩本書隻是用通俗的語言,抓住商業性礦產勘查的實質,解讀境內外商業性礦產勘查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紹一些通行做法,引用若幹案例加以佐證。實質上,就是兩本運作指南的小冊子而已。感到欣慰的是,這兩本書出版以後,成為暢銷書,很快售罄。《探路密鑰》將繼續堅持這種寫作風格,從而成為這兩本書的姊妹篇。
作 者
2022年2月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