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找礦突破大討論 —— 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主體的作用
發表時間 :2023-03-22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國家安全的戰略保障。黨的十九大提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二十大對此再次作了強調。
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應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構建有效市場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打造有為政府兩個方麵,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主體的作用。
礦產勘查中政府和市場關係演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礦產勘查中政府和市場關係經曆了四個階段。一是高度統一的計劃管理時期(1949~1978年):中央財政包攬所有礦產勘查費用,政府用指令性計劃方式部署、管理、運作礦產勘查工作全過程。二是計劃管理與市場調節探索期(1978~1996年):原地質礦產部提出“三化”(地質工作成果商品化、地質勘查單位企業化、地質隊伍社會化)改革,探索引入市場機製。三是市場調節培育和發展時期(1996~2013年):探礦權有償取得和依法轉讓製度確立,礦業權具有商品屬性且可以在市場中流轉。四是鼓勵和引導市場機製充分發揮作用時期(2013年至今):自然資源部組建後,在礦業權設置、資源市場化配置、收益分配等領域進行重大政策調整,礦產勘查市場運行環境進一步改善。
礦產勘查中政府和市場作用分析
資本要素。資本要素指礦產勘查資金投入。從資金金額看,2012年以來,礦產勘查投入整體呈下降態勢,2021年為85.85億元,是2012年峰值(414.1億元)的1/5。從資金占比看,2012年以來,礦產勘查投入占地質勘查投入的比重持續下降,由2012年的81.2%降至2021年的49.4%。從資金來源看,2018年以來,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基本穩定在40億元~45億元之間;社會資金自2012年(281.39億元)起持續下跌,2021年降至41.68億元,占比不足50%。
勞動力要素。勞動力要素指礦產勘查隊伍。2016年以來,全國地勘單位在職職工保持在40萬人左右,其中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單位在職職工約占50%,人員規模最大,是地質找礦的主力。目前,中央管理的地勘單位事企分開改革已到位,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單位已有15個省份印發改革方案,其中內蒙古、遼寧、山西、陝西4省(區)事業單位整體轉為企業,黑龍江、江西、河南、湖南、四川等多省按照“一局(管理機構)一院(事業單位)一集團(企業)”模式落實事企分開改革。但改革後的地勘事業單位財政經費保障不足,公益職能還未充分發揮,地勘企業仍需政府扶持,難以在市場中自主生存發展。
技術要素。技術要素包括研發投入、技術人才和地勘設備等。技術創新研發投入低。2016年以來,我國地質科技與綜合研究投入50%以上用於各類報告編寫,僅10%左右用於技術創新研發,而國有地勘單位研發支出在其營業額中占比微乎其微。技術人才嚴重不足。2019年以來,地質勘查人員占比顯著減少,中高級地質勘查技術人員年均減少4.3%。地質勘查設備老化,更新緩慢。據統計,地質勘查現有設備原值285億元,2021年設備淨值123億元,設備更新係數僅為0.43,特別是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單位,設備更新係數從2012年的0.63連續下降至2021年的0.37。
數據要素。數據要素指地質資料信息。從地質資料匯交情況看,目前我國已建立由全國地質資料館、各省(區、市)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及委托保管機構構成的地質資料館藏與服務體係,地質資料匯交率從2012年的32%提高到2022年的93%,形成大量權威的基礎地質信息資源。納入匯交範圍的不僅包括中央和地方財政出資項目形成的地質資料,也包括社會出資項目形成的地質資料。從社會化服務情況看,我國地質資料服務主要由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提供,地質信息化服務水平在不斷增強,努力滿足各方需求。
空間要素。空間要素指勘查區塊。我國實行統一的區塊登記管理和礦業權管理製度。政府對礦業權出讓全過程實施規製。國家設立礦業權出讓管理部門和機構,劃分礦業權管理權限,設置礦業權投放計劃、礦業權出讓類型、授予條件、審批流程、出讓方式、出讓價格等。市場在礦業權配置中決定性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在一級出讓市場中,市場的作用體現在礦業權競爭性出讓方式上,多數省份規定除特殊情形外,礦業權一律以“招拍掛”方式出讓;在二級轉讓市場中,一些轉讓仍在政府的幹預下進行。
綜上所述,礦產勘查中政府和市場的作用,集中體現在對其生產要素的配置中,與其他產業相比,政府在礦產勘查生產要素配置中發揮著強有力的主導作用,市場配置資源的價格機製、供求機製、競爭機製有待於進一步發揮。
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主體作用
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應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邊界定位,充分發揮兩個主體的作用,既要推動市場更有效率,又要促進政府更有作為。
一方麵,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構建有效市場。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製度,優化營商環境”。要以完善市場經濟基礎製度為關鍵,推動市場機製在礦產勘查生產要素配置中發揮作用。
一要加快完善以探礦權為核心的礦業權市場,特別要搞活探礦權二級轉讓市場,允許探礦權有序流轉。同時要加快完善基礎製度,使礦業權交易行為更加公開、公平、公正、規範、透明,吸引更多有實力的礦業企業投入到找礦行動中。
二要盡快建立我國礦產勘查資本市場,投資主體可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基金等多種方式投融資,運用資本的力量分擔礦產勘查風險。同時,我國礦產勘查資本市場對勘查公司的準入標準不應以公司規模和利潤等數量指標為主,而應靠勘查項目的資源潛力、找礦前景等能力指標來吸引投資者,為真正有找礦經驗和找礦實力的礦產勘查主體提供穩定而持續的找礦資金支持。
三要確立企業在礦業權市場中的主體地位。國有地勘單位有人員優勢、技術優勢和地質資料優勢,要用好這支隊伍,對地勘事業單位要有明確的職能定位,給予充足的財政資金保障,鼓勵其加強基礎研究,充分發揮公益服務職能。同時,企業化的地勘單位及新組建的地礦集團要盡快融入市場,遵循市場規則,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增強對市場需求變化的應對和調適能力。
另一方麵,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打造有為政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在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管理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做好角色定位,重點在政策供給和機製完善上下功夫。
一要把握好礦產資源所有者的定位。國家是礦產資源的所有者,政府在礦業權配置中對市場主體應當統一標準、一視同仁。
二要把握好礦產勘查出資者的定位。發揮好財政資金示範引領作用,將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用於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礦產勘查,對商業性礦產勘查“給政策不給資金”,加強商業性礦產勘查政策供給和監管服務,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投入礦產勘查。
三要把握好礦政管理者的定位。做好礦產勘查規劃和引導,積極破除影響找礦積極性的政策要素,改革完善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管理辦法及相關配套政策,研究出台鼓勵地勘單位提供勘查區塊的獎勵機製等。(中國自然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