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創新推動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福建南平創新推動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發表時間 :2023-03-27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山圍八麵綠,水繞二江清。南平,閩江源頭,福建省的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達78.89%、耕地和林地麵積占全省1/4、林木蓄積量占全省1/3、人均水資源量為8900立方米……生態,是南平市最具競爭力的優勢。
  “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遊,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夷山考察時如是囑托。
  深耕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驗田”、謀劃建設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持續推進“武夷山水”品牌建設工程……兩年來,南平堅持把武夷山國家公園作為最突出的生態產品,努力打通生態保護、生態產業、生態富民“三個通道”,不斷拓寬“兩山”轉化路,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創新地”、高質量發展綠色增長極……
  牢記生態保護囑托
  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驗田”交出優異答卷
  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被譽為地球同緯度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最好的地區之一。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到福建考察,首站便是武夷山。同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正式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位列其中。
  “武夷山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總書記的囑托,指引著南平奮力前行。
  兩年來,南平將武夷山當作最突出的生態產品和謀發展的抓手與底氣,不斷深耕武夷山國家公園這塊“試驗田”,為綠色發展厚植基底。
  以《武夷山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為引領,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體製逐步健全,法規政策、資金等保障體係更完善,管理運行更有序高效。通過勘界定標和確權登記,分清園內園外,界定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製區,解決界線交叉重疊、模糊不清的曆史問題,公園內自然資源資產權屬也更加清晰。
  而科技的“加持”,讓武夷山國家公園的保護更為智慧。通過開展航空攝影和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南平全麵摸清了武夷山的自然資源現狀,形成了國家公園自然資源“一張圖”;綜合運用衛星遙感、視頻監控、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智慧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平台加速升級,構建起一套集功能展示、預報預警和數據分析為一體的生態資源管理體係,實現了對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源的嚴格保護、整體保護、體係保護。
  武夷山國家公園的資源管護手段也持續提升:劃分98個網格,加強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全天候巡查監管;嚴格森林火災防控,實現了原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建立35年以來無森林火災的目標;通過運用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及時掌握國家公園森林火情、茶園變化、鬆材線蟲病等資源情況,有效打擊毀林種茶等各類生態破壞行為。
  青山添綠,生態向好。邁入國家公園時代一年多,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地表水、大氣各項指標均保持國家一級標準;負氧離子濃度處於“非常清新”水平;累計發現並公布新物種17個,持續刷新生物多樣性紀錄……
  用最嚴保護嗬護“最好生態”,南平的綠色發展底色越發濃厚。
  用“外圈”保護“內圈”
  一條“環帶”串起“好風景”“好經濟”“好生活”
  3月,萬物吐翠,春茶采摘正當時。南平市建陽區黃坑鎮的大眾自助茶屋憑借著優美的自然風光、自在的飲茶空間,成為頗受歡迎的網紅景點。
  除茶屋外,黃坑鎮還圍繞茶旅融合產業開發了鬥茶賽、攝影大賽、征詩比賽等特色產品,將多個旅遊特色村串聯成片,為當地百姓找到了新的致富鑰匙。
  這是南平建設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的一個縮影。
  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宣布首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的當天,南平市印發《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先行方案》,創造性地提出“建設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以下簡稱“環帶”),以更高的站位、更高的標準和更寬的視野保護國家公園。
  這是一條怎樣的“環帶”?在1000.41平方公裏的國家公園外,劃定4252平方公裏的環公園保護發展帶,覆蓋武夷山市、建陽區、邵武市、光澤縣4個縣(市、區)。
  “國家公園不能成為‘生態孤島’。環帶可以看作是‘緩衝區’,用環帶這個大的‘外圈’保護好國家公園這個核心‘內圈’,通過圈內圈外協同聯動,更好地保持自然生態係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防止國家公園‘孤島化’。”南平市自然資源局局長江建華表示,“作為全國首個在國家公園周邊地區設立的保護發展區域,我們也希望在這條環帶內找到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路徑。”
  據江建華介紹,南平將“環帶”在空間上劃分為重點保護區、保護協調區、發展融合區三類空間,實行差異化管控。對重點保護區堅決保護,並通過劃定保護協調區和發展融合區,既為國家公園保護提供充足的緩衝空間,又能科學合理布局一批生態優勢產業、文旅融合項目、“兩山”轉化試點,讓產業、項目在綠水青山之間實現組團式發展。
  眼下,南平已完成森林質量精準提升3.51萬畝,新建環武夷山國家公園生物防火阻隔帶1257畝,基本貫通融應急救援與生態旅遊、觀光、科考為一體的環帶公路,正在穩步推進“環帶”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謀劃實施了國土綠化試點示範、閩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樣性保護、武夷山脈區域生態係統保護修複、閩江上遊水生態環境治理、生態保護配套設施項目等一批生態保護項目。
  為了培育生態優勢產業,南平還建立了“環帶”正負麵清單製度,優化發展生態敏感型產業,並製定產業“白名單”,推動生態旅遊適度發展。
  “環帶”的建設,帶動的是民生改善與鄉村振興,讓生態紅利惠及更多百姓。
  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南平對“環帶”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進行調查、梳理、規劃,以線性道路網絡串聯城鎮、鄉村、景區、曆史文化等點狀空間與資源,在武夷山和建陽區域打造了251公裏的生態旅遊公路,讓環武夷山國家公園的21個 A級景區、11個鄉鎮、40個村串珠成鏈。
  隨著“環帶”的建設發展,一批有特色的村鎮正在崛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不斷完善:烏龍茶原產地星村鎮正在向集茶文化沉浸、茶農事體驗、茶產業商貿、茶科技研發等為一體的星光茶旅小鎮邁進;五夫鎮、馬伏村等鎮村,在風貌管控、產業提升、文旅融合等方麵進一步形成詳細規劃,獲得各類補助1.45億元。
  “發揮國家公園輻射作用,通過將這些特色村鎮規劃串聯起來,引導差異化發展,帶動沿線鄉村振興,讓老百姓共享國家公園更好保護下溢出的生態紅利,實現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相統一。”江建華表示。
  眼下,更多的資金、更多優質項目正在不斷湧入,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擴綠”與“增長”並重
  “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加快轉化
  “綠水青山是水庫、糧庫、錢庫、碳庫。”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近年來,南平著力在“擴綠”和“增長”上下功夫。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要求,多角度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加快“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2021年4月,南平成為自然資源部批複的全國首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試點地級市。
  從產權製度建設入手,南平加快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和統一確權登記,開展了竹、茶生態產品的調查和適應性評價,編製完成《生態產品目錄》,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奠定了基礎。同時,不斷擴大“生態銀行”試點建設,采取“分散化輸入、規模化整合、專業化經營、持續性變現”的模式,搭建資源開發運營管理平台,將資源轉變成資產和資本,促進農民增收、產業降本。目前,“森林生態銀行”模式已推廣至南平10個縣(市、區)和省屬埔上國有林場,共涉及約2.5萬戶。2022年,“森林生態銀行”股份合作經營麵積新增5.1萬畝。
  在生態產品產業化經營開發上,南平全力培育一座山、一片葉、一隻雞、一根竹、一瓶水“五個一”生態優勢產業。2022年,全市新落地開工、投產竹產業鏈項目48個、茶產業鏈項目42個、水產業鏈項目15個、食品加工產業鏈項目193個、文旅產業鏈項目45個,逐步形成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生態經濟體係。
  與此同時,南平持續推進實施“武夷山水”品牌建設工程,通過統一質量標準、檢驗檢測、宣傳推介、營銷運作,有效帶動了生態產品溢價增值:建陽橘柚價格增長80%、政和白茶價格增長24.58%、浦城“武夷山水”優質稻米售價比一般大米售價高出150%。
  在推進“雙碳”方麵,南平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權益指標交易體係,成功策劃並交易全省第一筆林業碳匯項目及全國第一個竹林碳匯項目,並以1元10千克碳匯量的價格,向社會銷售林農或村集體的碳匯產品,累計銷售碳匯3000餘噸。
  在踐行“兩山”路上,南平發展的含綠量、含金量越來越高。2022年,南平市綠色產業規模工業企業累計實現產值占全市規模工業產值比重90%,貢獻率達96.3%;特色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成功打造聖農千億白羽肉雞產業集群和筍竹、武夷岩茶、糧食、食用菌等產值超百億產業集群。
  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從“高生態顏值”到“高質量發展”,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正在武夷山水間徐徐展開,昭示著“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中國自然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