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譜華章 拾級而上啟新程——新時代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十年成效述評
發表時間 :2023-04-26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有恒產者有恒心,有恒心者辦恒業。
4月25日,全國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統一確權登記工作會在四川成都召開,恰逢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邁進第十個年頭。
十年淬火鍛造,十年成就偉業。新時代十年,我國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蹄疾步穩,穩妥推進,實現了從無到有,在新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統一登記,積極服務和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可以說,這是一場曆史性變革,取得了曆史性進展,進入了不可逆轉的進程。
新的偉大奮鬥創造新的偉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時間銘記,大地見證,春天再出發。2023年是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不動產統一登記踏上新征程、再上新台階的關鍵一年。在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後勢的重要節點,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的曆史坐標和時代方位更顯得意義非凡。
從“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上下求索中肩負曆史使命
《通典》曰:“昔黃帝始經土設井,以塞爭端。”
土地,自古以來被視為祖先賜予的福地而賦予天然的情感;產權,也被視為穩定人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定盤星”。在我國,以土地為基礎、以產權為核心的不動產登記製度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建立了土地、房屋、林地、海域等不動產登記製度,各類不動產登記職責分散在多個部門,形成“九龍治水”的工作格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分散登記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產權製度的要求,不利於保護群眾的重大財產權,不利於保障交易安全,增加了群眾負擔和政府治理成本,改革分散登記、建立統一登記製度迫在眉睫。
2007年,原《物權法》頒布實施,其第10條明確規定“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製度”,為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製度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法律基礎。我國著名民法學專家王利明教授指出,從登記角度講,以土地登記為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的登記製度和體係,對於保護物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交易安全十分必要。
忽如一夜春風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製度的重大改革決策,力度空前。
2013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加強基礎性製度建設,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製度”“減少部門職責交叉和分散。房屋登記、林地登記、草原登記、土地登記的職責,整合由一個部門承擔”。同年11月,國務院第31次常務會議決定,將分散在多個部門的不動產登記職責整合,明確由原國土資源部承擔,並提出統一登記機構、統一登記簿冊、統一登記依據和統一信息平台的“四統一”改革任務。
自此,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進入了新時代。
實踐證明,不動產統一登記作為一項重要的不動產產權保護製度、一項基本的公共政務服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必然結果,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立現代化市場體係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於“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滾滾鐵流中堅定曆史擔當
東風浩蕩征帆勁,雄關漫道從頭越。自然資源部(含原國土資源部)凝聚共識,履職盡責,全力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這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也是負重前行的艱辛探索。
——全力推進職責機構整合。打鐵還需自身硬。統一機構必然要麵臨中央與地方、多部門間的機構及人員的撤並裁減,這是一項非常龐雜的係統工程。原國土資源部迎難而上,緊緊“咬住”機構整合的“牛鼻子”,率先突破。2014年2月,由原國土資源部牽頭,建立不動產登記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製度;同年5月,部不動產登記局掛牌成立,國家層麵登記機構統一組建。
“硬骨頭要啃,啃不動敲碎啃。”不動產實行屬地登記,市縣兩級才是關鍵。按照國務院決策部署,2015年年底前完成市縣級統一登記機構整合,然而時間過半,仍有不少市縣動作偏慢,效率堪憂。
法定職責必須為。原國土資源部使出了“洪荒之力”,積極協調各部門、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先後派出8個督導組分赴市縣“督戰”,部領導帶隊開展一輪重點督導;督察機構全麵啟動職責機構整合專項督察。多管齊下,2015年年底基本完成了各級登記行政機構組建。
——係統重構登記簿冊。登記簿是不動產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法定根據,對公示不動產物權具有決定性意義,登記簿冊證的整合、重構、統一是不動產統一登記製度落地的重要前提。分散登記時期,不同部門用不同的登記簿記載,發放的房產證、土地證、林權證等各類證書,登記標準不同、記載內容不一,已經無法適應統一登記的需要。2015年2月15日,原國土資源部印發統一的新版簿冊證書式樣,並與《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同步啟用。自此,各類不動產在同一簿冊上記載,相互關聯、彼此銜接,不動產物權得到了更加嚴格的保護、登記信息查詢更加規範全麵、不動產交易更加安全有序。各地按照“不變不換”和“頒發新證、停發舊證”的原則,實現了工作的平穩過渡和有效銜接。2016年年底,全國所有市縣均完成了“發新停舊”任務。
——全麵建立統一登記製度。“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2014年11月24日,國務院頒布《條例》,201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成為不動產統一登記的核心法律依據,對規範登記行為、強化政府職責、提高登記質量,增強登記的嚴肅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隨後,《不動產登記資料查詢暫行辦法》《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以及操作規範等40多部規章、政策文件和技術標準相繼出台並不斷修訂完善,逐步形成了以《民法典》為統領,以《條例》為核心,以《實施細則》、操作規範等規章規範為配套支撐的不動產登記製度體係,統一登記製度的“四梁八柱”逐步建立。
——著力推動統一信息平台建設。信息平台是“四統一”的落腳點,由於當時登記數據分散在各部門,標準、口徑不一,且多以紙質為主,如何把浩如煙海的登記數據盡快“統起來、管起來、用起來”,實非易事。
應乎人則必興,順乎勢則必成。原國土資源部創新提出了“反彈琵琶”的建設思路,通過加快信息平台建設“倒逼”整個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進程加速,盡快打通信息“大動脈”。按照計劃,2015年信息平台上線試運行,2016年完善並拓展擴容,各級信息平台基本建成,2017年,全國各級信息平台全部接入國家級信息平台,實現全國四級聯網運行。經過3年奮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不動產統一登記“信息航母”橫空出世。
自“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漫漫征途中創造曆史偉業
2015年3月1日,《條例》實施的同一天,江蘇徐州、四川瀘州和江西崇義等地分別頒發了全國第一批不動產權證書。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不動產統一登記自此開始了一段濃墨重彩、蕩氣回腸的曆史書寫。
——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一以貫之的戰略定力,如期實現“四統一”改革目標,逐步推動不動產登記類型全覆蓋。“四統一”如期實現,兌現了中央政府的莊嚴承諾。不動產登記職責全麵履行,房地農林海草等全類型不動產登記逐步展開。2022年,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土地經營權納入不動產統一登記,全國首本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經營權不動產權證書分別在湖北鹹寧、海南樂東頒發。截至目前,全國約3000個大廳、4萬個窗口、10萬人的登記隊伍,每天為40萬企業和群眾提供各類登記服務,累計頒發新版不動產權證書7.9億多本、證明3.6億多份,電子證書證明3億多本。
——以為企業和群眾“辦好一件事”為標準,不斷改革創新提升便利化水平,促進不動產登記提質增效。部署登記窗口作風問題專項整治,改作風、提效能;組織百佳窗口創建活動,加強示範引領;開展不動產登記隊伍作風常態化建設,鍛造“登記鐵軍”,為提升服務能力水平夯實基礎。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壓縮不動產登記辦理時間的通知》要求,實行信息共享、流程或人員集成,積極推進“一窗受理、並行辦理”和“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先後推行“跨省通辦”“預告登記”“電子證照”“交房即交證”“帶押過戶”等便民利企舉措。全國設立綜合受理窗口1.1萬多個,向銀行、法院、公證等機構及鄉鎮延伸服務點10萬餘個,實現從“多地、多門、多次”辦理到“一窗、一網、一次”甚至“不見麵”辦理。最大限度地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間、減成本,全國所有市縣基本實現一般登記和抵押登記5個工作日以內辦結,比2015年的30個工作日壓縮了83%。持續推進不動產登記領域營商環境優化,上下聯動累計出台百餘項改革舉措,我國登記財產指標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中從排名第41位躍升至第28位,為吸引外資、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贏得了良好國際環境。
——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著力抓產權保護和製度創新,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改革任務更加積極主動。2018年4月,自然資源部掛牌成立,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統一確權登記成為部履行“兩統一”核心職責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穩步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積極服務生態文明製度建設,製定登記辦法和操作指南,細化了確權登記的工作流程、技術標準和操作要求,給山水林田湖草辦登記,讓山山水水也有了“戶口本”。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應化盡化曆史遺留問題導致的不動產“登記難”,解決了1100多萬套房屋辦證問題、惠及2600多萬名群眾,讓曆史遺留問題真正成了曆史。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麵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任務,全國258.18萬套建檔立卡戶安置住房實現應登盡登,960萬名搬遷群眾拿到“紅本本”,吃下“定心丸”。
——不斷完善確權登記工作的法治保障和技術手段,統一確權登記工作基礎更加紮實。《不動產登記法》被列入全國人大立法規劃,麵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必將推動不動產統一登記法治化進程邁向更高水平。地籍調查工作體係和技術體係不斷健全,不動產單元代碼“一碼管地”深入實施。四級聯通的信息平台平穩運行,已含15多億條登記信息的數據庫覆蓋全國、實時更新。深化數據成果運用,為國家層麵提供登記信息共享服務3億餘條、各地提供信息共享服務10億多次。
在“奔流到海不複回”的時代進程中把握曆史主動
黨的二十大製定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明確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製度,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
2023年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自然資源工作“嚴守資源安全底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維護資源資產權益”的定位。未來五年和今後一段時期的統一確權登記工作顯然是“維護資源資產權益”的題中應有之義,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麵保護人民群眾不動產權益,增進民生福祉。
——深入開展不動產登記隊伍作風常態化建設,應對新挑戰新要求。以作風建設為抓手、主線,加強登記隊伍建設,努力鍛造一支政治合格、作風優良、業務過硬、服務高效的登記隊伍,為不動產統一登記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和強大的動力。
——持續深化不動產登記改革創新,服務高質量發展。鞏固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成果,推動便民利企改革落地見效,不斷提升便利化水平。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保障不動產交易安全,夯實產權基礎,促進各類市場主體資產價值顯化、盤活利用、保值增值,增強市場主體經營活力和發展動力。
——穩妥推進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助力鄉村振興。把強化集體所有製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土地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成果。基本實現城鄉不動產登記全覆蓋,保持曆史耐心,固底板、補短板,穩妥推動房地一體宅基地、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
——完善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製度,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強化改革協同、突出整體保護,持續拓展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範圍,加強登記成果應用,為維護國家自然資源資產權益、保護重要自然生態空間和履行“兩統一”核心職責提供有效產權支撐。
——加強提升統一登記基礎建設,增強事業發展後勁。以《不動產登記法》為核心,構建現代化不動產登記製度體係,增強不動產登記法治化水平。推動“部省兩級、省級為主”的不動產統一登記係統建設,健全不動產登記信息共享機製,增強登記信息安全防護水平。紮實做好全類型不動產登記,構建多元化權屬爭議解決機製。
站在曆史的峰巒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時代風雲,更準確地把握前進方向。
長風破浪,未來可期。“不動產登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是永恒的事業。”自然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王廣華強調,要深入分析確權登記工作麵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將“保護產權更加有力、便民利企更加全麵、數治轉型更加有效、隊伍作風更加過硬”作為今後一個時期的努力方向,以更好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自然資源管理全局,更好發揮保護權益、保障交易和生態安全、便民利民的作用。
今後一個時期,將聚焦四個重點方麵,綱舉目張做好確權登記工作。
一是加快推動《不動產登記法》立法。推動不動產登記製度法治建設開啟新篇章,積極為改革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創造更好的法律環境。
二是健全不動產登記業務和服務標準。要完善從地籍調查、登記簿證、登記業務、窗口服務到係統運行、數據應用等全過程標準規範,提升工作質效。
三是夯實不動產產權底板。登記工作要逐步從城市延展到農村、從不動產延展到自然資源等全部國土空間,實現“城鄉一體、陸海相連、四級互通、平麵立體,形成空間全覆蓋、權利全類型”的產權底板數據庫。
四是建強不動產登記隊伍。要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相結合,將登記隊伍作風和素質提升一起抓、長期抓,增強為民服務意識、事業責任心和職業歸屬感,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高效的服務。
不負好春光,耕耘新希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熱潮激蕩著中華大地。成就振奮鼓舞人心,未來更需接力奮鬥。關係千家萬戶、千商萬企和支撐國家長治久安、可持續運行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在民族複興不可逆轉的曆史征程上闊步前行,正向最難之處再次攻堅,向更遠大目標再次進發,不懈賡續新的永恒答卷。(中國自然資源報)
4月25日,全國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統一確權登記工作會在四川成都召開,恰逢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邁進第十個年頭。
十年淬火鍛造,十年成就偉業。新時代十年,我國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蹄疾步穩,穩妥推進,實現了從無到有,在新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統一登記,積極服務和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可以說,這是一場曆史性變革,取得了曆史性進展,進入了不可逆轉的進程。
新的偉大奮鬥創造新的偉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時間銘記,大地見證,春天再出發。2023年是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不動產統一登記踏上新征程、再上新台階的關鍵一年。在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後勢的重要節點,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的曆史坐標和時代方位更顯得意義非凡。
從“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上下求索中肩負曆史使命
《通典》曰:“昔黃帝始經土設井,以塞爭端。”
土地,自古以來被視為祖先賜予的福地而賦予天然的情感;產權,也被視為穩定人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定盤星”。在我國,以土地為基礎、以產權為核心的不動產登記製度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建立了土地、房屋、林地、海域等不動產登記製度,各類不動產登記職責分散在多個部門,形成“九龍治水”的工作格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分散登記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產權製度的要求,不利於保護群眾的重大財產權,不利於保障交易安全,增加了群眾負擔和政府治理成本,改革分散登記、建立統一登記製度迫在眉睫。
2007年,原《物權法》頒布實施,其第10條明確規定“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製度”,為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製度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法律基礎。我國著名民法學專家王利明教授指出,從登記角度講,以土地登記為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的登記製度和體係,對於保護物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交易安全十分必要。
忽如一夜春風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製度的重大改革決策,力度空前。
2013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加強基礎性製度建設,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製度”“減少部門職責交叉和分散。房屋登記、林地登記、草原登記、土地登記的職責,整合由一個部門承擔”。同年11月,國務院第31次常務會議決定,將分散在多個部門的不動產登記職責整合,明確由原國土資源部承擔,並提出統一登記機構、統一登記簿冊、統一登記依據和統一信息平台的“四統一”改革任務。
自此,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進入了新時代。
實踐證明,不動產統一登記作為一項重要的不動產產權保護製度、一項基本的公共政務服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必然結果,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立現代化市場體係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於“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滾滾鐵流中堅定曆史擔當
東風浩蕩征帆勁,雄關漫道從頭越。自然資源部(含原國土資源部)凝聚共識,履職盡責,全力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這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也是負重前行的艱辛探索。
——全力推進職責機構整合。打鐵還需自身硬。統一機構必然要麵臨中央與地方、多部門間的機構及人員的撤並裁減,這是一項非常龐雜的係統工程。原國土資源部迎難而上,緊緊“咬住”機構整合的“牛鼻子”,率先突破。2014年2月,由原國土資源部牽頭,建立不動產登記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製度;同年5月,部不動產登記局掛牌成立,國家層麵登記機構統一組建。
“硬骨頭要啃,啃不動敲碎啃。”不動產實行屬地登記,市縣兩級才是關鍵。按照國務院決策部署,2015年年底前完成市縣級統一登記機構整合,然而時間過半,仍有不少市縣動作偏慢,效率堪憂。
法定職責必須為。原國土資源部使出了“洪荒之力”,積極協調各部門、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先後派出8個督導組分赴市縣“督戰”,部領導帶隊開展一輪重點督導;督察機構全麵啟動職責機構整合專項督察。多管齊下,2015年年底基本完成了各級登記行政機構組建。
——係統重構登記簿冊。登記簿是不動產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法定根據,對公示不動產物權具有決定性意義,登記簿冊證的整合、重構、統一是不動產統一登記製度落地的重要前提。分散登記時期,不同部門用不同的登記簿記載,發放的房產證、土地證、林權證等各類證書,登記標準不同、記載內容不一,已經無法適應統一登記的需要。2015年2月15日,原國土資源部印發統一的新版簿冊證書式樣,並與《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同步啟用。自此,各類不動產在同一簿冊上記載,相互關聯、彼此銜接,不動產物權得到了更加嚴格的保護、登記信息查詢更加規範全麵、不動產交易更加安全有序。各地按照“不變不換”和“頒發新證、停發舊證”的原則,實現了工作的平穩過渡和有效銜接。2016年年底,全國所有市縣均完成了“發新停舊”任務。
——全麵建立統一登記製度。“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2014年11月24日,國務院頒布《條例》,201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成為不動產統一登記的核心法律依據,對規範登記行為、強化政府職責、提高登記質量,增強登記的嚴肅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隨後,《不動產登記資料查詢暫行辦法》《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以及操作規範等40多部規章、政策文件和技術標準相繼出台並不斷修訂完善,逐步形成了以《民法典》為統領,以《條例》為核心,以《實施細則》、操作規範等規章規範為配套支撐的不動產登記製度體係,統一登記製度的“四梁八柱”逐步建立。
——著力推動統一信息平台建設。信息平台是“四統一”的落腳點,由於當時登記數據分散在各部門,標準、口徑不一,且多以紙質為主,如何把浩如煙海的登記數據盡快“統起來、管起來、用起來”,實非易事。
應乎人則必興,順乎勢則必成。原國土資源部創新提出了“反彈琵琶”的建設思路,通過加快信息平台建設“倒逼”整個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進程加速,盡快打通信息“大動脈”。按照計劃,2015年信息平台上線試運行,2016年完善並拓展擴容,各級信息平台基本建成,2017年,全國各級信息平台全部接入國家級信息平台,實現全國四級聯網運行。經過3年奮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不動產統一登記“信息航母”橫空出世。
自“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漫漫征途中創造曆史偉業
2015年3月1日,《條例》實施的同一天,江蘇徐州、四川瀘州和江西崇義等地分別頒發了全國第一批不動產權證書。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不動產統一登記自此開始了一段濃墨重彩、蕩氣回腸的曆史書寫。
——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一以貫之的戰略定力,如期實現“四統一”改革目標,逐步推動不動產登記類型全覆蓋。“四統一”如期實現,兌現了中央政府的莊嚴承諾。不動產登記職責全麵履行,房地農林海草等全類型不動產登記逐步展開。2022年,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土地經營權納入不動產統一登記,全國首本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經營權不動產權證書分別在湖北鹹寧、海南樂東頒發。截至目前,全國約3000個大廳、4萬個窗口、10萬人的登記隊伍,每天為40萬企業和群眾提供各類登記服務,累計頒發新版不動產權證書7.9億多本、證明3.6億多份,電子證書證明3億多本。
——以為企業和群眾“辦好一件事”為標準,不斷改革創新提升便利化水平,促進不動產登記提質增效。部署登記窗口作風問題專項整治,改作風、提效能;組織百佳窗口創建活動,加強示範引領;開展不動產登記隊伍作風常態化建設,鍛造“登記鐵軍”,為提升服務能力水平夯實基礎。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壓縮不動產登記辦理時間的通知》要求,實行信息共享、流程或人員集成,積極推進“一窗受理、並行辦理”和“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先後推行“跨省通辦”“預告登記”“電子證照”“交房即交證”“帶押過戶”等便民利企舉措。全國設立綜合受理窗口1.1萬多個,向銀行、法院、公證等機構及鄉鎮延伸服務點10萬餘個,實現從“多地、多門、多次”辦理到“一窗、一網、一次”甚至“不見麵”辦理。最大限度地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間、減成本,全國所有市縣基本實現一般登記和抵押登記5個工作日以內辦結,比2015年的30個工作日壓縮了83%。持續推進不動產登記領域營商環境優化,上下聯動累計出台百餘項改革舉措,我國登記財產指標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中從排名第41位躍升至第28位,為吸引外資、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贏得了良好國際環境。
——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著力抓產權保護和製度創新,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改革任務更加積極主動。2018年4月,自然資源部掛牌成立,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統一確權登記成為部履行“兩統一”核心職責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穩步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積極服務生態文明製度建設,製定登記辦法和操作指南,細化了確權登記的工作流程、技術標準和操作要求,給山水林田湖草辦登記,讓山山水水也有了“戶口本”。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應化盡化曆史遺留問題導致的不動產“登記難”,解決了1100多萬套房屋辦證問題、惠及2600多萬名群眾,讓曆史遺留問題真正成了曆史。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麵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任務,全國258.18萬套建檔立卡戶安置住房實現應登盡登,960萬名搬遷群眾拿到“紅本本”,吃下“定心丸”。
——不斷完善確權登記工作的法治保障和技術手段,統一確權登記工作基礎更加紮實。《不動產登記法》被列入全國人大立法規劃,麵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必將推動不動產統一登記法治化進程邁向更高水平。地籍調查工作體係和技術體係不斷健全,不動產單元代碼“一碼管地”深入實施。四級聯通的信息平台平穩運行,已含15多億條登記信息的數據庫覆蓋全國、實時更新。深化數據成果運用,為國家層麵提供登記信息共享服務3億餘條、各地提供信息共享服務10億多次。
在“奔流到海不複回”的時代進程中把握曆史主動
黨的二十大製定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明確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製度,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
2023年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自然資源工作“嚴守資源安全底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維護資源資產權益”的定位。未來五年和今後一段時期的統一確權登記工作顯然是“維護資源資產權益”的題中應有之義,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麵保護人民群眾不動產權益,增進民生福祉。
——深入開展不動產登記隊伍作風常態化建設,應對新挑戰新要求。以作風建設為抓手、主線,加強登記隊伍建設,努力鍛造一支政治合格、作風優良、業務過硬、服務高效的登記隊伍,為不動產統一登記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和強大的動力。
——持續深化不動產登記改革創新,服務高質量發展。鞏固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成果,推動便民利企改革落地見效,不斷提升便利化水平。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保障不動產交易安全,夯實產權基礎,促進各類市場主體資產價值顯化、盤活利用、保值增值,增強市場主體經營活力和發展動力。
——穩妥推進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助力鄉村振興。把強化集體所有製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土地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成果。基本實現城鄉不動產登記全覆蓋,保持曆史耐心,固底板、補短板,穩妥推動房地一體宅基地、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
——完善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製度,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強化改革協同、突出整體保護,持續拓展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範圍,加強登記成果應用,為維護國家自然資源資產權益、保護重要自然生態空間和履行“兩統一”核心職責提供有效產權支撐。
——加強提升統一登記基礎建設,增強事業發展後勁。以《不動產登記法》為核心,構建現代化不動產登記製度體係,增強不動產登記法治化水平。推動“部省兩級、省級為主”的不動產統一登記係統建設,健全不動產登記信息共享機製,增強登記信息安全防護水平。紮實做好全類型不動產登記,構建多元化權屬爭議解決機製。
站在曆史的峰巒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時代風雲,更準確地把握前進方向。
長風破浪,未來可期。“不動產登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是永恒的事業。”自然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王廣華強調,要深入分析確權登記工作麵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將“保護產權更加有力、便民利企更加全麵、數治轉型更加有效、隊伍作風更加過硬”作為今後一個時期的努力方向,以更好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自然資源管理全局,更好發揮保護權益、保障交易和生態安全、便民利民的作用。
今後一個時期,將聚焦四個重點方麵,綱舉目張做好確權登記工作。
一是加快推動《不動產登記法》立法。推動不動產登記製度法治建設開啟新篇章,積極為改革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創造更好的法律環境。
二是健全不動產登記業務和服務標準。要完善從地籍調查、登記簿證、登記業務、窗口服務到係統運行、數據應用等全過程標準規範,提升工作質效。
三是夯實不動產產權底板。登記工作要逐步從城市延展到農村、從不動產延展到自然資源等全部國土空間,實現“城鄉一體、陸海相連、四級互通、平麵立體,形成空間全覆蓋、權利全類型”的產權底板數據庫。
四是建強不動產登記隊伍。要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相結合,將登記隊伍作風和素質提升一起抓、長期抓,增強為民服務意識、事業責任心和職業歸屬感,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高效的服務。
不負好春光,耕耘新希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熱潮激蕩著中華大地。成就振奮鼓舞人心,未來更需接力奮鬥。關係千家萬戶、千商萬企和支撐國家長治久安、可持續運行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在民族複興不可逆轉的曆史征程上闊步前行,正向最難之處再次攻堅,向更遠大目標再次進發,不懈賡續新的永恒答卷。(中國自然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