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床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發表時間 :2023-05-31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以下簡稱“采集工程”)於2010年正式啟動,是經國務院批準,由中國科協牽頭聯合11家部委共同實施的一項科技曆史人文工程。十餘年來,已有六百多位老科學家接受采集,全國上百家單位投入采集工作,累計獲得實物原件14萬餘件、數字化資料近34萬件,音頻資料近56萬分鍾、視頻資料近47萬分鍾,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類型最廣泛的科學家珍貴曆史資料收藏工程,以及從事中國現當代科學史和科技人物研究、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平台,是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載體。
他是我國著名的礦床地質學家,為礦產勘查、成礦預測、區域成礦理論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曾任原地質礦產部總工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領導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全國地質找礦工作。他主持研編的《中國礦產地質誌》填補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礦產資源詳實誌書的空白。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
1953年,正在南京大學讀一年級的陳毓川被選派到蘇聯就讀地質勘探專業。從那時起,“學成為國家出力”的誌向就印在他的心裏。
陳毓川:“這5年蘇聯學習期間,我們當時專心致誌搞學習,每天3個地方,一個宿舍,一個在學校裏聽課,第三個小圖書館,基本上集中精力幹學習。所以中國學生學得都不錯,尤其是我們這些在國內念了一年大學的人,條件更加好一點。因為數理化、普通地質我們都學過的,所以我們就要比沒有上過大學的人有利得多。”
回國後,他一頭紮進了為國找礦的緊張工作。在廣西大廠錫礦區,沉下心,用5年時間深入解剖典型礦床;在江西東鄉楓林銅礦,帶隊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並驗證了鎢在硫化礦床氧化帶中的地球化學行為,破解了“含鎢鐵帽之謎”;在長江中下遊地區,致力於火山岩成礦研究,建立了寧蕪玢岩鐵礦成礦理想模式。
陳毓川:“這個項目主要成果就是提出了寧蕪玢岩鐵礦成礦模式,這是我們國家第一個區域礦床成礦模式。把成礦從區域角度考慮,把區域上的礦床跟區域的地質構造岩漿岩活動全過程聯係起來,形成一個整體,而且對這些礦床它產生的時間空間和成因關係都有明確的定位,這是在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方麵的一個重大進步,對找礦工作還是很有意義。
因為在世界上也是,真正的作為一個區域性礦床成礦模式,大概我們寧蕪玢岩鐵礦是具有代表性的,它比較全麵。所以,這個模式到目前為止,在我們礦床地質界大家公認的,沒有什麽疑義,工作比較細致。”
上世紀70年代末,陳毓川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程裕淇等人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礦床的成礦係列”概念。之後,這一理論作為我國區域成礦分析的主要理論,為國家礦產資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陳毓川:“就是跟程老先生,程裕淇先生,還有趙一鳴,我們在1979年的時候提出了成礦係列的概念,這是一個重大的進展。
這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也是我們寧蕪項目,還有考察了羅馬尼亞之後逐步形成的一個概念。我們的概念就是礦床不是孤立的,礦床是一個整體,礦床組合的集體是一個整體,它和地質構造、和不同時代的地質構造、和成礦作用有聯係,它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叫礦床成礦係列。
就這個問題,程老先生1979年找我。他說這個問題是不是我們要寫個文章。我們很讚成,後來我們就去寫了。我負責岩漿成礦部分,趙一鳴同誌負責鐵礦部分,程老進行匯總,發表在我們1979年地科院正式第一期雜誌上。”
年過八十,本該安逸享受晚年,可陳毓川院士一刻都停不下來。他組織啟動了《中國礦產地質誌》的研編工作。這是一項全國性的、裏程碑式的係統工程,要總結百年來我國礦產地質調查研究的主要成果。
他常說:“我們是奔著國家需要去幹工作的,這是我的終身目標,也是我們地質工作者所奔向的目標。”(中國科學家)
他是我國著名的礦床地質學家,為礦產勘查、成礦預測、區域成礦理論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曾任原地質礦產部總工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領導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全國地質找礦工作。他主持研編的《中國礦產地質誌》填補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礦產資源詳實誌書的空白。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
1953年,正在南京大學讀一年級的陳毓川被選派到蘇聯就讀地質勘探專業。從那時起,“學成為國家出力”的誌向就印在他的心裏。
陳毓川:“這5年蘇聯學習期間,我們當時專心致誌搞學習,每天3個地方,一個宿舍,一個在學校裏聽課,第三個小圖書館,基本上集中精力幹學習。所以中國學生學得都不錯,尤其是我們這些在國內念了一年大學的人,條件更加好一點。因為數理化、普通地質我們都學過的,所以我們就要比沒有上過大學的人有利得多。”
回國後,他一頭紮進了為國找礦的緊張工作。在廣西大廠錫礦區,沉下心,用5年時間深入解剖典型礦床;在江西東鄉楓林銅礦,帶隊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並驗證了鎢在硫化礦床氧化帶中的地球化學行為,破解了“含鎢鐵帽之謎”;在長江中下遊地區,致力於火山岩成礦研究,建立了寧蕪玢岩鐵礦成礦理想模式。
陳毓川:“這個項目主要成果就是提出了寧蕪玢岩鐵礦成礦模式,這是我們國家第一個區域礦床成礦模式。把成礦從區域角度考慮,把區域上的礦床跟區域的地質構造岩漿岩活動全過程聯係起來,形成一個整體,而且對這些礦床它產生的時間空間和成因關係都有明確的定位,這是在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方麵的一個重大進步,對找礦工作還是很有意義。
因為在世界上也是,真正的作為一個區域性礦床成礦模式,大概我們寧蕪玢岩鐵礦是具有代表性的,它比較全麵。所以,這個模式到目前為止,在我們礦床地質界大家公認的,沒有什麽疑義,工作比較細致。”
上世紀70年代末,陳毓川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程裕淇等人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礦床的成礦係列”概念。之後,這一理論作為我國區域成礦分析的主要理論,為國家礦產資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陳毓川:“就是跟程老先生,程裕淇先生,還有趙一鳴,我們在1979年的時候提出了成礦係列的概念,這是一個重大的進展。
這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也是我們寧蕪項目,還有考察了羅馬尼亞之後逐步形成的一個概念。我們的概念就是礦床不是孤立的,礦床是一個整體,礦床組合的集體是一個整體,它和地質構造、和不同時代的地質構造、和成礦作用有聯係,它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叫礦床成礦係列。
就這個問題,程老先生1979年找我。他說這個問題是不是我們要寫個文章。我們很讚成,後來我們就去寫了。我負責岩漿成礦部分,趙一鳴同誌負責鐵礦部分,程老進行匯總,發表在我們1979年地科院正式第一期雜誌上。”
年過八十,本該安逸享受晚年,可陳毓川院士一刻都停不下來。他組織啟動了《中國礦產地質誌》的研編工作。這是一項全國性的、裏程碑式的係統工程,要總結百年來我國礦產地質調查研究的主要成果。
他常說:“我們是奔著國家需要去幹工作的,這是我的終身目標,也是我們地質工作者所奔向的目標。”(中國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