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百萬噸級二氧化碳是如何注入“海底巨碗”的?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超百萬噸級二氧化碳是如何注入“海底巨碗”的?
發表時間 :2023-06-02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在蔚藍的南海,恩平15-1原油鑽采平台穩穩矗立於海麵之上。在這座巨大平台紮入海床的眾多管道中,一條綠色管道格外引人注目——成百上千噸的液態二氧化碳正通過這條特殊管道,源源不斷回注海平麵800米之下的地層之中。
  1日,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範工程項目在恩平15-1平台正式投用,這標誌著我國成功掌握海上二氧化碳捕集、處理、注入、封存和監測的全套技術和裝備體係,實現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領域從無到有的重要突破。
  平台紮管海底給“碳罐頭”充氣
  1日9時30分,在恩平15-1平台中控室,一聲清脆的鼠標鍵敲擊聲之後,二氧化碳回注井“采油樹”的主閥和翼閥被打開,顯示屏灰色柱狀圖瞬間變為綠色。伴隨著壓縮機隆隆的轟鳴,油田開發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獲、分離、加壓至氣液混合的超臨界狀態,通過一條深入海底的“綠色通道”,回注至距平台3公裏遠、在海床800米底下的“穹頂”式地質構造中。
  “這個地質結構猶如一口巨碗,將二氧化碳牢牢封住,成為一個巨大的海底‘碳罐頭’。”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副總經理鄧常紅說。
  專家介紹說,適合海底碳封存的儲層包括深部鹹水層、枯竭油氣層、不可采煤層等。以穹頂式地質結構深部鹹水層為例,這種結構多數類似一個直徑超過10公裏的大“碗”,注入其中的二氧化碳由於密度比地下鹹水低,因此會自動運移到“碗”的頂部。由於“碗”頂有厚厚的不滲透或滲透性很低的覆蓋層,二氧化碳很難滲出,因此具有良好的封閉性。
  恩平15-1平台是亞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鑽采平台。如今,這個平台有了新麵貌,尾部突出了一大塊,新增建設的兩層甲板搭載了總重約750噸的我國首套海上二氧化碳封存裝置。按照設計方案,這裏每年封存的二氧化碳總量達30萬噸,累計封存量將超過150萬噸,相當於植樹近1400萬棵。
  恩平油田群開發項目鑽井總監鄧成輝說,中國海油成功研發了低密度耐二氧化碳腐蝕水泥漿體係、低溫流變性穩定鑽井液體係,優化封堵劑類型及粒徑配比,形成了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回注、封存鑽完井工程技術體係。
  海風吹拂,浪花陣陣,在十多根紮入深海海底的管道中,那根綠色“二氧化碳回注井”管道特別顯眼。鄧成輝說,從找尋合適的地質結構到研發生產安裝相關科技設備,再到反複測試運行,這是他工作經曆中最難打的一口井,也是技術密度最高、最讓他驕傲的一口井。
  二氧化碳封存前景廣闊
  二氧化碳回注井為何在我國南海首先投產?
  中國海油恩平油田總經理萬年輝介紹,恩平15-1油田是我國南海首個高含二氧化碳油田,“此次和二氧化碳回注井同時投用的還有恩平15-1油田的高含二氧化碳原油生產井。這樣的井在平台上共有4口,所產生伴生氣的二氧化碳含量高達95%,若按常規模式開發,二氧化碳將隨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麵,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現在這些二氧化碳將被全部回收。”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首次發布的我國海域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評價結果顯示,我國海域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巨大,預測封存潛力達2.58萬億噸。
  鄧常紅說:“恩平項目不僅實現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領域從無到有的重要突破,也為後續工作提供了思路。”
  中國海油方麵介紹,在恩平項目的基礎上,中國海油已經在廣東惠州啟動我國首個千萬噸級碳捕集與封存集群項目,未來將捕集大亞灣地區排放的二氧化碳,通過管道等方式輸送到珠江口盆地海域進行封存。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齊美勝說,中國海油將繼續加大科研攻關,推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發展,提高采油效率的同時解決二氧化碳封存的問題,推動“岸碳入海”示範項目落地落實,為後續油氣田開發以及沿海高排放企業的大規模減排提供借鑒。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