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地勘單位如何在調查研究中催生發展動能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淺析地勘單位如何在調查研究中催生發展動能
發表時間 :2023-06-08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回歸到地勘單位,在當前聚焦改革、謀求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之際,我們既麵臨著新機遇、新任務,也存在風險挑戰和複雜困難。清醒認識矛盾問題、有效激發動力活力、持續提高決策水平,找到發展辦法路徑……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大興調查研究,深入查找地勘單位高質量發展中的短板和優勢,找準工作切入點、發力點,把本部門本單位工作引入新發展格局。
  一、地勘單位大興調研之風的必要性
  (一)供需信息不對稱
  由於從事地質勘探和礦產資源評價等工作性質的原因和省局傳統垂直管理的行政體製約束,地勘單位對外交流相對較少,隊伍大多處在相對封閉的圈子。自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自成一體的封閉性管理與市場經濟的開放性特征相悖,社會對地勘單位在幹什麽、能幹什麽不夠了解,地勘單位對於社會對地勘行業的需求也存在認知不足。讓政府和市場主體了解地勘單位的能力和可以發揮的作用,是一件迫切的事情。這就需要地勘單位“走出去”,調查當地政府和市場的需求,從而思考研究地勘單位在哪些領域和方向對接社會和市場需求。
  (二)管理短板不明晰
  地勘隊伍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發展質量、效率、動力不高,存在人員結構不合理、內部同質競爭、崗位設置不科學、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考核機製、職能定位模糊、科技創新能力偏弱等內部管理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隊伍人力、財務的內耗以及發展動力不足。如何向管理要質效,進一步凝聚共識、部署工作?筆者認為,首先要清楚的是管理短板在哪,製約發展的“瓶頸”在哪,這就需要我們先進行調查研究,深挖麵臨的矛盾和問題。
  (三)自我定位不準確
  地勘單位隊伍龐大,存在“百局千隊”格局和近50萬從業人員規模,在安徽,“一省三局”業務相似,“一市多隊”隊隊產業雷同,同區域地勘單位競爭激烈,導致內部傾軋現象,可持續發展難以為繼。在這種形勢下,地勘單位要走出一條符合自己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發揮地質作用就要做到精準定位:隊伍在資料和經驗上有什麽積累?產業優勢在哪裏等。這同樣需要沉浸式下沉式考察調研,摸清自己的業務能力、優勢領域,從而在推進轉型的過程中,做出適合自身特點、有利於發揮自身特長的明確判斷和選擇。
  (四)隊伍思想不統一
  “人是事業發展最關鍵的因素”,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找礦報國,還是地質工作萎縮階段的共克時艱、地質春天後的再度繁榮,地勘單位每一階段的輝煌都離不開奮鬥精神的引導,每一項找礦成果都離不開隊伍的凝心聚力。今天,在地勘單位深化改革尋求新突破之時,職工隊伍存在前所未有的迷茫、困惑和倦怠,如何做好職工隊伍的思想建設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深入職工群眾中間,真誠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呼聲,著力防範化解信訪、內部矛盾、意識形態問題。
  二、調研的對象和內容
  (一)興調研之風,解市場需求
  市場調查是地勘單位製定發展戰略和經營計劃的必要步驟,通過市場調查可以了解市場的需求和潛力,並製定合理的市場策略和產品定位。因此,地勘單位對上要及時了解國家、地方相關政策導向和工作部署,樹立“大資源、大環境、大地質”服務觀念;對內要密切聯係兄弟單位,通過調研交流探索一類、二類單位間協同合作機製,互惠互利,開拓新領域、開辟新賽道;對外主動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合作,不斷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根據所處的區域特點,回訪和挖掘地勘客戶,針對社會新需求,開展戰略研究,搭建服務平台,促進礦地融合;密切同地方政府、環保、農業、科技、水利等單位聯係,特別是要緊密關注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調整,加強需求對接、項目對接和成果對接,擴大服務項目。
  (二)興調研之風,紓管理難題
  精益化管理是單位提高質效的重要途徑。相對來說,地勘單位往往缺乏與時俱進的觀念、管理模式和組織機製。隊伍內部管理仍顯粗放,甚至沿襲以往的陳舊模式。這就要求我們走出去,以滬蘇浙及山東省地礦係統為榜樣,去研學先進的管理模式、成熟的做法、有效的製度,以及創新的思維、開放的意識和前瞻的眼光,通過找差補缺和借鑒學習,不斷提高管理和決策水平;要深刻認識單位內部情況,充分了解單位在財務管理、重大決策、人才管理、風險防控等方麵存在的問題,梳理製約發展的“瓶頸”,摸透職工思想和認識上的障礙,有的放矢地進行內部革新,從而做好管理升級的頂層設計,樹立紀律和規矩意識,提高統籌規劃的管理水平,提升人財物等資源配置效率,完善激勵機製和考核製度等,為地勘單位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
  (三)興調研之風,明轉型方向
  “發揮地質作用”貴在做到精準定位,地勘單位首先要在研學國家政策中找定位:要提高政策靈敏度,從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再到大力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國家發展的不同階段,不斷產生出對地質工作的新的重大需求,隻要瞄準國家需求、社會需要,才能推動地質工作創新轉型,做好隊伍功能定位。其次,要從自身優勢中找定位。對於“地質家底”,地勘係統的院士、專家、學者、一線地質人員最清楚,通過對他們的調研,在前進的道路上將更加清晰。
  (四)興調研之風,凝發展共識
  通過走進群眾,了解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推動解決一批發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的問題,辦好民生實事,增強職工群眾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充分了解基層單位實際情況和問題困難,對於發展掌握實情、把脈問診,問計於群眾,開展“為誰幹、幹什麽,怎麽幹”研討,引導職工群眾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獻策集智、建功立業;地勘單位轉型升級需要得到職工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要通過走基層的活動,向大家宣傳好、解釋好相關政策,化解部分幹部職工對深化改革帶來的不確定性心理。調研是做好職工的思想穩定工作的先導,隻有聽其言、知其想,工作才行得通。
  三、調研方式方法
  (一)內部調研
  可利用主題黨日,組織黨員、幹部采取走訪調研等方式,廣泛聽取職工群眾意見,廣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走基層、訪一線”等實踐活動,在一線發現問題、化解問題、解決矛盾;召開老領導、老專家、勞模、先進人物以及本單位“走出去”的有影響力的人才等各方代表參加的座談、訪談會,從實踐中汲取智慧;發放問卷調查進行調查民意,組織開展“我為發展獻一策”“改革發展我怎麽看”“單位轉型怎麽轉”等研討活動,為高質量發展助力賦能。
  (二)外部調研
  主動走出去與地方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先進單位、各類市場主體進行麵對麵交流,學習經驗、獲取信息;把握地方召開會議的契機,組織專題沙龍,利用基層黨組、團青共建、工會工作等平台收集信息和意見;研深學透國家和省級政策及相關信息,就地勘事業單位改革政策進行解讀,為改革發展提供科學決策支撐和技術保障;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社交媒體、論壇、博客等網絡渠道,開展調查研究,提高科學性和實效性。
  調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相信,地勘單位的調查研究之風,將幫助大家正確認識和把握發展方向,理清發展思路,找準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的主攻點,凝聚起幹部職工的奮鬥共識和力量。
  (作者單位:安徽省地質調查院 王曉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