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枯竭型城市耀州區何以“枯而不竭”
發表時間 :2023-08-22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今年一季度,銅川市耀州區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速達8.9%,高於全省平均增速3.6%。這一數據背後,因素眾多,最重要的是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耀州區主導產業的“輕裝上陣”。
耀州區是銅川市主城區,麵積1617平方公裏,人口18萬人,全區地貌複雜,山、川、塬、峁縱橫交錯。“挖煤賣資源,采石燒水泥”,耀州區作為典型的老舊工業區,隨著資源逐漸走向枯竭,正視區位資源稟賦現狀,調整產業結構,踏上了轉型發展之路。
轉換發展動能,通過產業轉型強基礎;加快技術升級提檔,讓重工業資源城市變為科技密集型區域……一係列動作下,耀州區實現了“枯”而不竭的重生。
舊礦洞變遺址,留下的不隻是思考
因煤礦而生,也困於煤礦,耀州區的傳統產業轉型跨越了一段“漫長的季節”。
隨著煤炭資源的不斷枯竭,銅川市在2009年首次被確定為全國資源枯竭可持續城市,隨後幾年裏,又陸續被確定為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城市、國家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試點區。
“老輩人說,煤炭、水泥是耀州區的心髒,是幾萬人的生活飯碗。但麵對高汙染、高能耗、不安全的產業,哪怕影響經濟增長速度,也要當斷立斷。”耀州區委副書記張強說。
然而,傳統產業轉型不亞於“脫胎換骨”,至關重要且難度極大。
2017年開始,耀州區逐步將93家工藝落後的水泥及分散石渣企業關停、並轉,忍痛犧牲15億元工業產值,讓粗放產業出局,淘汰落後產能,為產業發展騰出提升空間。
“年底一算賬,1億元的財政收入沒了,這是當年全區財政收入的近四分之一,需要很大的決心。”張強感歎。
仲夏時節,走進耀州區西北部的照金鎮秀房溝煤礦深處,眼前所見與想象之中大不相同,青山疊巒逶迤,碧溪奔流淙淙,順著山間小徑拾級而上,豁然開朗間,讓人忍不住大口呼吸。
當地村民介紹,這好看的風景,原先隻是秀房溝煤礦的一處深溝,經過幾年的改造,現在它有了一個動聽的名字:溪山勝境景區。
秀房溝煤礦投產時間約在2000年前夕,當時,煤礦年產16萬噸,極大帶動了周邊村鎮的經濟發展。2017年,在耀州區政府調整、改造政策推動下,秀房溝煤礦開始以不大拆大建、綠色生態的原則對礦區進行整體改造。
耀州區支持秀房溝煤礦邊生產、邊轉型,結合礦區自然資源優勢,融入照金景區建設,打造煤炭工業遺址體驗式旅遊基地,短短幾年,溪山勝境景區已是小有名氣。
企業的另一頭連著的是就近就業的工人,對大家夥兒來說,放棄賴以生存的飯碗,從熟悉的行當轉出,參與轉型改革的工作人員坦言,這確實需要時間。
廟灣鎮玉門村黨支部書記張憲來年輕時從沒想過,自己在不惑之年重新做了次職業選擇。
“我是上世紀80年代最早的一批礦工,第一個月工資就掙了400多元,在陳家溝煤礦務工時還曾和作家路遙做工友,同吃同勞動……”張憲來的前半生記憶幾乎都與煤礦相關,過去那些繁忙辛勞的日子裏,依然不乏一些閃光的回憶。
張憲來愛闖愛幹,從礦上下崗後,他就琢磨幹點別的事。玉門村地處耀州區水源保護地,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這片後塬山區成為秦嶺以北的香菇優生區。
2019年開始,他開始四處走訪村子周圍有種植經驗的農戶,帶頭在村上建大棚、規模化種植香菇。
他帶頭創建“借棒還菇”運營模式,將培養好的菌棒銷售給各村集體,由村集體將大棚分配給農戶承包,進行“資產托管、入股分紅”,帶動了廟灣鎮九個村及周邊村鎮1500戶的村民就業。
今年5月,張憲來的德祥農業香菇種植規模達到1300座大棚,年生產總值突破1100萬棒,產值突破2億元,他也蛻變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企業家。
水泥廠變景區,留下的不隻是綠地
在耀州區南塬上,有一個工業重鎮孫塬鎮,曾有著“亞洲一號”之稱的某大型水泥廠及多家小型工廠分布於此,生產高峰時,每年能帶來3.5億元的產值。
水泥產業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汙染。煤炭、水泥,這對能源“雙生花”該如何變得更加綠色、富有活力對耀州區來說至關重要。
為了守護藍天綠水青山,減少水泥企業排放,耀州區成立工作專班,一廠一策,逐個破難,實施“散亂汙”工業企業整治工作,工信、環保、安檢等多部門聯合開展工作。
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對2013年就進入水泥行業工作的陳龍來說最清楚不過。這位來自總公司的技術工程師,參與了廠區改造升級的每一個節點。
“對企業而言,一條生產線幾千萬元,升級換代成本不小,即使安裝環保設備,也要投入百萬元以上,但我們清楚,環保整治的風口,其實是企業轉型升級的路口。”堯柏水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龍說。
2019年,堯柏水泥支持煤炭綠色開采和智能化建設,按照行業規範,率先乘上環保整治的東風,安裝達標環保設備,年處置固廢、危廢20萬噸,新建車間,研發高端水泥產品11類,總投入達3000多萬元。
走進堯柏水泥廠區,第一印象就是明亮簡約:無人機巡檢、機器人裝車、聽不見噪聲、看不見粉塵,在日產萬噸水泥熟料生產線上,智能化生產有條不紊。
“這次改造後,工藝水平的提升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目前全線員工不超過100人,水泥年產量從改造前的3萬噸翻了近十倍,年產值達50億元。”堯柏水泥有限公司辦公室負責人田亞麗感慨,環保行動當初看似與企業對立,實際上是倒逼我們升級。
曾經的老水泥廠,從低端粗放走向綠色智能,在天藍水清的環境中,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改善運行的安全,同時也在提高企業競爭力。
據統計,近五年來,耀州區空氣優良天數也由253天增至310天,PM2.5平均濃度較之前改善32.7%。
固廢物變原料,留下的不隻是清潔
細雨朦朧中,地麵漸漸積水,在耀州區董家河鎮循環經濟產業園內,海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建設工地格外熱鬧,一輛輛半掛貨車開過,激起一片水花。
“目前下遊新能源整車需求旺盛延伸到上遊,各類原材料的價格快速上漲,產業鏈上下遊產品一度供不應求,量價齊升。所以,鋰行業的發展一直在尋求原材料的突破。”銅川海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相關負責人介紹。
2023年1月,海越新能源鋰材料一體化項目投產,依托於大型化連續生產裝備、數字化操作控製係統、智能化生產管理係統等裝備,從鋁電解質固廢中提取碳酸鋰,副產品加工成再生冰晶石再返回電解鋁係統,實現原材料與副產品的循環再利用,並且整個過程沒有廢水、廢氣、廢渣排出。
“鋰材料一體化項目主要產品為碳酸鋰,是生產鋰離子電池的原材料,不僅能夠顯著提高電池的安全性能,而且可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應用前景十分廣闊。這也是耀州區新能源產業又一重要延鏈補鏈項目。”海越新能源鋰材料一體化項目一期車間主任陳傳喜說。
以煤發電、以電煉鋁、鋁深加工、電廠灰渣再利用……董家河鎮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循環產業模式,形成了從廢舊資源回收、拆解、分選到精深加工的完整循環經濟產業鏈。
“耀州區開年就在搶抓項目建設,包括鋁及鋁合金產業鏈上的幾個重大項目,今年一季度,除了傳統產業轉型的增長,集群集約產業鏈的項目投資正在拉動經濟增長。”耀州區發改局副局長王輝說。
和其它入駐耀州區的高新技術企業一樣,陝西天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從能源工業廢料中提取原料、自主研發,製備高性能瀝青基碳纖維,產品應用於航空航天、人造衛星精密設備等領域。
“瀝青基碳纖維材料導熱、模量、強度優於傳統的銅鋁鐵鋼等基礎材料。銅川作為煤係城市,我們將原料采集點放在煤焦油上,以西安實驗室做研發、銅川生產的模式進行。”天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馮雪豔介紹。
在天策科技落地產業園之初,耀州區就率先長遠布局,各部門積極牽線搭橋,主動為企業完善用水、用電、排水等技術設施。目前,一期項目建設已經投產,二期正在建設。
耀州區是銅川市主城區,麵積1617平方公裏,人口18萬人,全區地貌複雜,山、川、塬、峁縱橫交錯。“挖煤賣資源,采石燒水泥”,耀州區作為典型的老舊工業區,隨著資源逐漸走向枯竭,正視區位資源稟賦現狀,調整產業結構,踏上了轉型發展之路。
轉換發展動能,通過產業轉型強基礎;加快技術升級提檔,讓重工業資源城市變為科技密集型區域……一係列動作下,耀州區實現了“枯”而不竭的重生。
舊礦洞變遺址,留下的不隻是思考
因煤礦而生,也困於煤礦,耀州區的傳統產業轉型跨越了一段“漫長的季節”。
隨著煤炭資源的不斷枯竭,銅川市在2009年首次被確定為全國資源枯竭可持續城市,隨後幾年裏,又陸續被確定為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城市、國家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試點區。
“老輩人說,煤炭、水泥是耀州區的心髒,是幾萬人的生活飯碗。但麵對高汙染、高能耗、不安全的產業,哪怕影響經濟增長速度,也要當斷立斷。”耀州區委副書記張強說。
然而,傳統產業轉型不亞於“脫胎換骨”,至關重要且難度極大。
2017年開始,耀州區逐步將93家工藝落後的水泥及分散石渣企業關停、並轉,忍痛犧牲15億元工業產值,讓粗放產業出局,淘汰落後產能,為產業發展騰出提升空間。
“年底一算賬,1億元的財政收入沒了,這是當年全區財政收入的近四分之一,需要很大的決心。”張強感歎。
仲夏時節,走進耀州區西北部的照金鎮秀房溝煤礦深處,眼前所見與想象之中大不相同,青山疊巒逶迤,碧溪奔流淙淙,順著山間小徑拾級而上,豁然開朗間,讓人忍不住大口呼吸。
當地村民介紹,這好看的風景,原先隻是秀房溝煤礦的一處深溝,經過幾年的改造,現在它有了一個動聽的名字:溪山勝境景區。
秀房溝煤礦投產時間約在2000年前夕,當時,煤礦年產16萬噸,極大帶動了周邊村鎮的經濟發展。2017年,在耀州區政府調整、改造政策推動下,秀房溝煤礦開始以不大拆大建、綠色生態的原則對礦區進行整體改造。
耀州區支持秀房溝煤礦邊生產、邊轉型,結合礦區自然資源優勢,融入照金景區建設,打造煤炭工業遺址體驗式旅遊基地,短短幾年,溪山勝境景區已是小有名氣。
企業的另一頭連著的是就近就業的工人,對大家夥兒來說,放棄賴以生存的飯碗,從熟悉的行當轉出,參與轉型改革的工作人員坦言,這確實需要時間。
廟灣鎮玉門村黨支部書記張憲來年輕時從沒想過,自己在不惑之年重新做了次職業選擇。
“我是上世紀80年代最早的一批礦工,第一個月工資就掙了400多元,在陳家溝煤礦務工時還曾和作家路遙做工友,同吃同勞動……”張憲來的前半生記憶幾乎都與煤礦相關,過去那些繁忙辛勞的日子裏,依然不乏一些閃光的回憶。
張憲來愛闖愛幹,從礦上下崗後,他就琢磨幹點別的事。玉門村地處耀州區水源保護地,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這片後塬山區成為秦嶺以北的香菇優生區。
2019年開始,他開始四處走訪村子周圍有種植經驗的農戶,帶頭在村上建大棚、規模化種植香菇。
他帶頭創建“借棒還菇”運營模式,將培養好的菌棒銷售給各村集體,由村集體將大棚分配給農戶承包,進行“資產托管、入股分紅”,帶動了廟灣鎮九個村及周邊村鎮1500戶的村民就業。
今年5月,張憲來的德祥農業香菇種植規模達到1300座大棚,年生產總值突破1100萬棒,產值突破2億元,他也蛻變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企業家。
水泥廠變景區,留下的不隻是綠地
在耀州區南塬上,有一個工業重鎮孫塬鎮,曾有著“亞洲一號”之稱的某大型水泥廠及多家小型工廠分布於此,生產高峰時,每年能帶來3.5億元的產值。
水泥產業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汙染。煤炭、水泥,這對能源“雙生花”該如何變得更加綠色、富有活力對耀州區來說至關重要。
為了守護藍天綠水青山,減少水泥企業排放,耀州區成立工作專班,一廠一策,逐個破難,實施“散亂汙”工業企業整治工作,工信、環保、安檢等多部門聯合開展工作。
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對2013年就進入水泥行業工作的陳龍來說最清楚不過。這位來自總公司的技術工程師,參與了廠區改造升級的每一個節點。
“對企業而言,一條生產線幾千萬元,升級換代成本不小,即使安裝環保設備,也要投入百萬元以上,但我們清楚,環保整治的風口,其實是企業轉型升級的路口。”堯柏水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龍說。
2019年,堯柏水泥支持煤炭綠色開采和智能化建設,按照行業規範,率先乘上環保整治的東風,安裝達標環保設備,年處置固廢、危廢20萬噸,新建車間,研發高端水泥產品11類,總投入達3000多萬元。
走進堯柏水泥廠區,第一印象就是明亮簡約:無人機巡檢、機器人裝車、聽不見噪聲、看不見粉塵,在日產萬噸水泥熟料生產線上,智能化生產有條不紊。
“這次改造後,工藝水平的提升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目前全線員工不超過100人,水泥年產量從改造前的3萬噸翻了近十倍,年產值達50億元。”堯柏水泥有限公司辦公室負責人田亞麗感慨,環保行動當初看似與企業對立,實際上是倒逼我們升級。
曾經的老水泥廠,從低端粗放走向綠色智能,在天藍水清的環境中,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改善運行的安全,同時也在提高企業競爭力。
據統計,近五年來,耀州區空氣優良天數也由253天增至310天,PM2.5平均濃度較之前改善32.7%。
固廢物變原料,留下的不隻是清潔
細雨朦朧中,地麵漸漸積水,在耀州區董家河鎮循環經濟產業園內,海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建設工地格外熱鬧,一輛輛半掛貨車開過,激起一片水花。
“目前下遊新能源整車需求旺盛延伸到上遊,各類原材料的價格快速上漲,產業鏈上下遊產品一度供不應求,量價齊升。所以,鋰行業的發展一直在尋求原材料的突破。”銅川海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相關負責人介紹。
2023年1月,海越新能源鋰材料一體化項目投產,依托於大型化連續生產裝備、數字化操作控製係統、智能化生產管理係統等裝備,從鋁電解質固廢中提取碳酸鋰,副產品加工成再生冰晶石再返回電解鋁係統,實現原材料與副產品的循環再利用,並且整個過程沒有廢水、廢氣、廢渣排出。
“鋰材料一體化項目主要產品為碳酸鋰,是生產鋰離子電池的原材料,不僅能夠顯著提高電池的安全性能,而且可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應用前景十分廣闊。這也是耀州區新能源產業又一重要延鏈補鏈項目。”海越新能源鋰材料一體化項目一期車間主任陳傳喜說。
以煤發電、以電煉鋁、鋁深加工、電廠灰渣再利用……董家河鎮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循環產業模式,形成了從廢舊資源回收、拆解、分選到精深加工的完整循環經濟產業鏈。
“耀州區開年就在搶抓項目建設,包括鋁及鋁合金產業鏈上的幾個重大項目,今年一季度,除了傳統產業轉型的增長,集群集約產業鏈的項目投資正在拉動經濟增長。”耀州區發改局副局長王輝說。
和其它入駐耀州區的高新技術企業一樣,陝西天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從能源工業廢料中提取原料、自主研發,製備高性能瀝青基碳纖維,產品應用於航空航天、人造衛星精密設備等領域。
“瀝青基碳纖維材料導熱、模量、強度優於傳統的銅鋁鐵鋼等基礎材料。銅川作為煤係城市,我們將原料采集點放在煤焦油上,以西安實驗室做研發、銅川生產的模式進行。”天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馮雪豔介紹。
在天策科技落地產業園之初,耀州區就率先長遠布局,各部門積極牽線搭橋,主動為企業完善用水、用電、排水等技術設施。目前,一期項目建設已經投產,二期正在建設。
(本文刊發於《當代陝西》202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