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舉行8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文字實錄)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自然資源部舉行8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文字實錄)
發表時間 :2023-08-23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8月23日(周三)上午10點,自然資源部在北京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主要有四方麵內容:一是介紹“七下八上”關鍵期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防範工作情況;二是介紹《自然資源部關於加快測繪地理信息事業轉型升級 更好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有關情況;三是介紹2023年“最美自然守護者”宣傳發布活動情況;四是介紹2023年測繪法宣傳日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主場活動情況。以下為文字實錄: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主任謝承祥:各位媒體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參加自然資源部8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
  今天的發布會主要有四方麵內容:一是介紹“七下八上”關鍵期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防範工作情況;二是介紹《自然資源部關於加快測繪地理信息事業轉型升級 更好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有關情況;三是介紹2023年“最美自然守護者”宣傳發布活動情況;四是介紹2023年測繪法宣傳日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主場活動情況。
  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有: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熊自力、國土測繪司司長張繼賢、地理信息管理司司長李永春,他們將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麵,我先簡要介紹2023年“最美自然守護者”宣傳發布活動和2023年測繪法宣傳日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主場活動情況。
  關於2023年“最美自然守護者”宣傳發布活動,2021年,我們聯合中宣部聯合開展了首屆“最美自然守護者”宣傳發布活動,最終評選出10名長期奮戰在自然資源工作一線的先進典型,在各大媒體進行了廣泛充分的報道,為激勵自然資源係統廣大幹部職工見賢思齊、比學趕超,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營造了良好氛圍。根據“最美自然守護者”宣傳發布活動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工作安排,近日經中宣部批準,由中宣部、自然資源部聯合,我們正式啟動了2023年“最美自然守護者”宣傳發布活動,麵向自然資源係統推選10個優秀典型,具體情況大家可上我部官網查閱活動通知,歡迎在座的各位媒體,積極報道活動開展情況和典型人物事跡,向全社會宣介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感人的工作事跡。
  關於2023年測繪法宣傳日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主場活動。今年將迎來第20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主題為“規範使用地圖 一點都不能錯”,8月28日上午自然資源部將聯合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浙江德清舉辦主場活動,活動將聚焦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和測繪地理信息工作成效,發布“2023年版標準地圖”和“規範使用地圖 維護地理信息安全”互聯網企業倡議書,並請業務司局負責同誌介紹測繪法修訂實施、數字地圖與應用、數字中國時空基底建設等情況,分享各地在測繪地理信息應用方麵的好經驗、好做法,舉辦少兒手繪地圖大賽頒獎儀式和全國國家版圖知識競賽(中小學組)啟動儀式等。歡迎各位記者屆時積極參與活動並開展宣傳報道,為強化公民國家版圖意識,推進測繪地理信息轉型升級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下麵請地質勘查管理司熊自力司長介紹“七下八上”關鍵期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防範工作情況。
  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熊自力:謝謝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我謹代表地質勘查管理司,對大家長期以來對地質勘查管理工作的關心與支持表示衷心感謝!下麵由我給大家簡要介紹1—7月份地質、海洋災害情況及“七下八上”地質和海洋災害防治工作情況。
  今年1—7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243起,發生造成人員死亡失蹤的地質災害26起,造成5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約26794萬元,在此我們也對因災罹難的同胞表示沉痛的哀悼。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32起,避免了1606人的可能因災傷亡。
  “七下八上”曆來是我國每年防汛的關鍵期。據氣象部門統計,今年7月16日至8月15日,我國暴雨區域集中,極端性強,全國共出現7次暴雨過程,華北、東北分別遭受3次暴雨過程襲擊,其中華北多地日降水量破曆史記錄。
  自然資源部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救災工作的係列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采取各項有力措施,全力做好“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特別是台風“杜蘇芮”和“卡努”登陸前後地質災害防範應對和海洋災害防禦工作。
  一是加強研究部署,強化事前防範。7月15日,我部主要負責同誌組織召開2023年全國“七下八上”關鍵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調度部署視頻會議,要求緊盯重點區域和重點時段,對全力做好全國“七下八上”關鍵期地質災害防範工作進行再部署再要求。8月1日印發《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切實做好當前地質災害防範各項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督促指導相關部門和有關單位落實防災責任,及時處置各類突發狀況。8月3日和8月8日,部主要負責同誌2次主持召開部長專題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救災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其他中央領導同誌的批示要求,部署受台風“杜蘇芮”“卡努”影響地區的地質災害防範和海洋災害預警預報措施。8月8日,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台風“卡努”海洋災害應對工作的通知》,要求部屬各有關單位進一步做好台風“卡努”海洋災害防禦工作,加強值班值守,強化應急備勤,把海洋觀測監測、數據傳輸、預警預報、會商研判、信息發布和災害評估等重要環節落到實處;加強會商研判,重點關注“卡努”的發展態勢,同時關注第7號台風移動走向和強度變化,及時發布預警預報;及時派出專家工作組,針對重點隱患區,加強對地方海洋災害防禦的指導;實行信息零報告製度,第一時間報送災情信息。
  二是加強會商預警,強化防禦響應。地質災害防範應對方麵:“七下八上”特別是台風影響期間,我部組織有關地區召開2次視頻會商調度會,研判北京、河北、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的地質災害風險發展趨勢,分析防範重點區域,及時啟動和調整防禦響應等級,研究針對性防範措施。7月15日—8月16日,我部滾動發布國家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產品73期,針對受多輪強降雨過程和台風“杜蘇芮”“卡努”影響的18個省份,啟動地質災害防禦Ⅲ級、Ⅳ級響應12次,派出14個由司局級領導帶隊的工作組及駐守專家,會同地方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加強風險研判和預警發布,赴預警區和重要隱患開展巡查排查,及時向地方提出防範應對和臨災處置建議,督促指導地方落實應急預案和預警響應措施,有力支撐指導了各地防災工作。海洋災害防禦方麵:我部組織各有關單位加密觀測監測,強化會商研判,及時發布預報預警,加強對地方海洋災害防禦的指導。針對三次台風過程,共啟動海洋災害應急響應4次,共發布海洋災害警報57期,開展應急視頻會商19次,參加國家防總會商調度會11次。共派出工作組4批次,赴廣東、福建、浙江和遼寧4省5地市開展現場踏勘、災情調查和影響評估等工作。
  三是加強培訓演練,強化排查轉移。今年1—7月,全國共開展地質災害演練88113場,培訓58820次,參加人數分別達283.5萬人次和233.6萬餘人次。全國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共計派出專家及技術人員85.2萬餘人次,排查巡查隱患點149.9萬餘處次(重複計數),緊急處置各類地質災害險情或隱患6437處。其中:“七下八上”期間,我部指導各地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緊盯重點時段和重點區域,強化巡查排查,指導避險轉移,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如:北京發布9期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6期道路崩塌預警,針對高風險泥石流溝發布300餘次地質災害預警提醒,協助地方政府提前轉移2.9萬餘人。雨後安排部署45支地災應急調查隊伍出動1715人次,動員部署1163名群測群防員全力開展防災救災工作,排查隱患5400餘處,處置地質災害1200餘起。河北組織51組132人下沉9個山區市71個重點縣,排查隱患2600餘處,協助地方政府轉移2萬餘人。遼寧組織排查隱患6000餘處,協助地方政府轉移2萬餘人。吉林巡查排查3800餘處隱患,協助地方政府轉移2700餘人。黑龍江共出動8000餘人次,排查隱患6400餘處,指導公路部門臨時封閉24條道路,協助地方政府轉移3800餘人,成功避讓9起災害,避免908人可能傷亡。浙江組織對588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風險區開展巡查,實現全省全覆蓋。謝謝大家!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主任謝承祥:謝謝熊司長!下麵請國土測繪司張繼賢司長介紹《自然資源部關於加快測繪地理信息事業轉型升級 更好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有關情況。
  自然資源部國土測繪司司長張繼賢:謝謝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同大家見麵,在這裏我也代表國土測繪司,對大家長期以來對國土測繪工作的關心與支持表示衷心感謝!下麵我就《自然資源部關於加快測繪地理信息事業轉型升級 更好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作簡要介紹。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測繪地理信息工作,對新時代新征程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提出了新定位,對測繪地理信息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對傳承和弘揚測繪精神塑造行業新麵貌提出了新期待。為全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新期待,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數字中國、數字經濟等戰略部署,近日,自然資源部出台《自然資源部關於加快測繪地理信息事業轉型升級 更好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發展方向、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
  《意見》堅持目標導向和需求導向,提出加快推進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理念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確定了“為數字中國建設打造統一的時空基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豐富的數據要素保障、為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營造優良環境、為構建新安全格局嚴守測繪地理信息管理底線”的工作方向,從新型基礎測繪體係建設、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測繪地理信息數據基礎製度建設和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等方麵明確了到2025年的發展目標,並展望了到2030年的中長期目標。
  《意見》從強化測繪地理信息數據要素保障、拓展測繪地理信息賦能應用、構建測繪地理信息新安全格局、優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環境、加強組織實施保障等方麵作出工作部署。在強化測繪地理信息數據要素保障方麵,加快建立新型基礎測繪體係,夯實時空信息定位基礎,豐富基礎時空數據資源,推進行業和企業數據供給,健全測繪地理信息數據資源體係。在拓展測繪地理信息賦能應用方麵,從支撐自然資源管理、賦能政府管理決策、助力數字經濟發展、服務百姓美好生活等方麵,深化測繪地理信息對高質量發展的全麵支撐。在構建測繪地理信息新安全格局方麵,加強地理信息安全監管,提升行業監管和服務能力,積極應對風險挑戰,嚴守測繪地理信息安全底線。在優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環境方麵,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健全測繪地理信息管理體製機製,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和重大工程牽引,健全技術標準體係,優化生產組織結構,加強測繪地理信息保障能力建設,優化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環境。同時,《意見》提出要加強組織領導、探索多元投入、加強宣傳引導等組織實施保障,確保轉型升級各項任務有效落實。
  《意見》將以推動測繪地理信息事業轉型升級、支撐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主線,促進地理信息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謝謝大家!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主任謝承祥:謝謝張司長,下麵,請各位記者提問,大家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單位。
  中國之聲記者:測繪地理信息是重要的數據要素。對於進一步做好數據保障、激發數據潛能、釋放數據價值,《意見》提出了哪些政策措施?
  自然資源部國土測繪司司長張繼賢:數字經濟與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既是重要的戰略性數據資源,又是新型生產要素。為充分發揮測繪地理信息數據要素保障作用,激活測繪地理信息數據要素潛能,《意見》對數據供給和應用進行了係統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
  在數據供給方麵,強化測繪地理信息數據要素保障,打造數字中國統一的時空基底。主要有4個方麵:一是加快構建新型基礎測繪體係,建立以現代測繪基準、實景三維中國、時空大數據平台為主要內容的新型基礎測繪業務格局;二是夯實時空信息定位基礎,持續完善國家測繪基準,構建基於北鬥的全國基準站“一張網”,提升測繪基準公共服務能力和北鬥產業化水平;三是豐富基礎時空數據資源,加快推進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加強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統籌,提升數字中國時空信息數據庫的規模和質量;四是推進行業和企業數據供給,加強行業地理信息的共享和利用,鼓勵社會力量依法依規采集和處理測繪地理信息數據,不斷豐富測繪地理信息數據資源體係。
  在數據應用方麵,拓展測繪地理信息賦能應用,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主要從4個方麵發力:一是支撐自然資源管理,推動時空大數據與自然資源管理的深度融合,促進自然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優化配置;開展空天地網一體化遙感監測,支撐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保護、利用的全程監管。二是賦能政府管理決策,全麵推進時空大數據平台建設,支撐政府部門信息化建設及治理模式不斷創新。三是助力數字經濟發展,加工編製公眾版測繪成果,並大力促進測繪地理信息在數字經濟新業態發展中的應用,釋放測繪地理信息數據要素價值。四是服務百姓美好生活,包括建設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天地圖)等,基於時空大數據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豐富購物消費、居家生活、養老托育、家政服務等數字化應用場景。
  《人民日報》記者:今年“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特別是受台風“杜蘇芮”“卡努”影響,我國多地發生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請問,下階段我國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發生趨勢是什麽?自然資源部門有哪些針對性部署?
  主持人:當前,我國仍處於主汛期,全國多地暴雨、洪澇、台風等災害仍然高發,華北、東北部分山區土壤含水量已經飽和,地質災害風險高,依然不能有絲毫放鬆。根據地質災害多年發生規律和相關氣象預測,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華北地區的北京北部和西部、河北中北部,東北地區的吉林南部和東部、遼寧東部等地,受“七下八上”強降雨影響,山區土壤已經或接近飽和,在短時強降雨影響下發生地質災害的風險依然較高,局部地區發生崩塌、滑坡及鏈式災害的風險高。
  下一步,自然資源部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係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要求,從以下幾方麵加強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防範各項工作。一是督促各地持續緊盯兩個防範重點。第一個是重點地區,既包括縣城、重點集鎮、學校、醫院、敬老院、農家院等集中居住區,還包括交通幹線、山區道路、重點水庫庫區、工礦場所、在建工地工棚、旅遊景點景區、度假休閑場所等流動人員較多的地區;第二個是加強長曆時降雨、短時局地強降雨、旱澇急轉和半夜大雨等重點時段防範。二是加強會商研判和監測預警,突出臨災預警,強化預警指向性,落實直達基層防災責任人的臨災預警“叫應”機製,加強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落實應急預案行動措施,指導相關地區做好雨前雨中和雨後排查巡查,提前做好人員撤離預案,預置技術力量和技術裝備。協助地方政府關鍵時刻果斷撤離轉移危險地帶群眾,確保應轉盡轉、應轉早轉。三是持續關注台風海洋災害發展形勢,開展加密觀測,提前研判會商,滾動發布預警報信息,及時派出工作組指導開展災害防禦工作。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為什麽要加強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近些年開展了哪些工作?
  自然資源部地理信息管理司司長李永春:感謝記者的提問。正確的國家版圖,是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象征。開展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其目的是促進公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從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和曆史長河中了解國家版圖、認知國家版圖,從而樹立國家版圖意識,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自覺性。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組成部分。中央領導同誌高度重視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和地圖管理工作,近年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地圖管理條例》也對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有明確要求。
  地圖、文字、影像、繪畫都可以描述國家版圖,但是地圖是國家版圖的最常見、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因此,地圖除了具有嚴密的科學性之外,還具有嚴肅的政治性、嚴格的法定性。
  近年來,自然資源部會同相關部門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方麵主要開展了如下工作:一是持續開展“一周兩賽三進”活動。即以8月29日測繪法宣傳日為重點,連續五年開展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活動,在全國掀起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高潮,同時,舉辦國家版圖知識競賽和少兒手繪地圖大賽、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媒體”活動。二是發布標準地圖,為社會公眾提供權威、準確、便捷的公益性地圖服務,從源頭上減少“問題地圖”的出現。目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提供了在線發布路徑和標準地圖服務。三是加大“問題地圖”監管力度,對電視、網站、報刊、商鋪、新媒體等各載體發布的不符合我國規定、未正確表達我領土主張的地圖,依法依規進行調查處理。四是完善地圖管理政策法規,陸續發布《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規範》《測繪地理信息管理工作國家秘密範圍的規定》,製定新型地圖產品審查規範,確保地圖應用和管理規範有序。
  《證券日報》記者:實景三維中國是新型基礎測繪的標誌性產品,是數字中國數據資源體係的重要內容。目前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應用場景有哪些?
  自然資源部國土測繪司司長張繼賢:感謝記者的提問。實景三維中國作為真實、立體、時序化反映和表達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時空信息,通過“人機兼容、物聯感知、泛在服務”,來實現數字空間與現實空間的實時互聯互通,為數字中國提供統一的空間定位框架和數字化分析基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部署要求,自然資源部正在加快推進實景三維中國建設。
  截至目前,在地形級實景三維建設方麵,覆蓋全國陸地國土的10米格網新一代數字高程模型全麵建成,完成了東部和西部重點區域約600萬平方千米優於5米格網地形三維模型建設;建成了11版覆蓋全國陸地國土2米分辨率、2版覆蓋重點區域優於1米分辨率影像數據,實現影像成果由不定期獲取向按季度采集和提供的跨越;完成了黃河流域約40萬平方千米基礎地理實體數據建設。在城市級實景三維建設,共計26個省(區、市)264個城市,開展約5.52萬平方千米城市三維模型建設,在地方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堅持“邊建邊用”原則,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目前有災害防治、智慧安防與調度、曆史文化保護、國土空間規劃、耕地保護、節約集約用地等22大類、近百餘種應用場景。給大家舉例來說,城市精細治理方麵,杭州依托實景三維打造“數字國土空間”,整合全域規劃、自然地理信息、人口、法人、經濟社會、交通等數據,實現人、地、樓、房、企等基礎信息的關聯,開發了人口密度、公共配套、軌道交通站點、景觀分析等工具,支撐城市空間三維數字化、治理智能化、監管精準化。又如,鄉村振興方麵,海南通過打造實景三維·瓊中,集成國土空間規劃、征地、基礎地理數據、災害應急等40餘項數據,有力支撐了產業項目落地、鄉村規劃編製、綜合整治等,助力瓊中鄉村振興。比如,服務公眾,湖南基於實景三維,複刻現實世界的張家界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觀精華,實現足不出戶在線實景瀏覽和漫遊,為張家界旅遊發展大會提供全方位、多時態、可視化的服務。比如,生態保護,陝西以實景三維數據為支撐,對秦嶺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狀況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為秦嶺區域生態環境健康發展提供服務和保障。
  鳳凰衛視記者:相信在座很多媒體朋友和我一樣,是用手機導航來到自然資源部參加新聞發布會的。那麽,請問發布人,現在公眾關注的自動駕駛地圖、智能汽車基礎地圖是否也會像手機地圖這樣普遍呢?自然資源部采取了什麽樣的措施?
  自然資源部地理信息管理司司長李永春:首先,非常感謝您關注並使用地圖產品!
  導航電子地圖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深度融入到百姓的生活。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導航電子地圖產品模式、內容也在發生著諸多變化。目前大家關心的自動駕駛地圖、智能汽車基礎地圖,就當前我們認知而言,是一種新型的導航電子地圖,在位置精度、要素內容、更新頻率、應用場景等方麵與傳統導航電子地圖有所區別。
  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自然資源部支持業界利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基於時空大數據,加快數字地圖、導航定位等地理信息數據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融合,近幾年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在政策保障方麵。2020年,會同11部門聯合印發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對智能汽車基礎地圖做出規劃,2022年我部印發《自然資源部關於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維護測繪地理信息安全的通知》,2023年印發《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規範》等。二是在試點實踐方麵。2019年,我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關於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和自動駕駛地圖應用試點的合作協議》,支持北京在亦莊開展自動駕駛地圖測試區建設。2022年,我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的意見》,支持、指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重慶6個城市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高精度地圖應用試點工作。三是在地圖審核方麵。先後經過安全評估、製定審查規範、實施行政許可等步驟,促進了麵向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的高級輔助駕駛地圖產品的投產。在此基礎上,2023年,全麵放開普通道路高級輔助駕駛地圖應用。四是在技術研發方麵。針對自動駕駛需求,組織優化升級地圖保密處理技術和相關插件。組織實施基於國產密碼的數字化測繪體係安全技術改造示範工程,專項推進解決自動駕駛地圖采集、傳輸和在線更新等環節安全問題。五是在標準研製方麵。印發了《智能汽車基礎地圖標準體係建設指南(2023版)》,對智能汽車基礎地圖標準體係做出了建設規劃。目前正按第一階段工作目標推動相關重點標準的研製工作。
  通過上述工作,我們在堅守地理信息安全底線的同時,進一步釋放了地理信息潛能,促進了自動駕駛地圖的應用。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改革完善政策製度、推動試點試驗、改進監管方式方法、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加快標準研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自動駕駛地圖產品走進大家的生活,為低碳綠色出行助力。
  《新京報》記者:當前測繪地理信息為共享經濟、智慧出行、物流快遞等提供服務保障,社會公眾日常生活都離不開。請問《意見》在優化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環境方麵有哪些具體舉措?
  自然資源部國土測繪司司長張繼賢:感謝記者的關心和提問。自然資源部立足自身職責,聚焦製度政策供給,圍繞“促進”“推動”,主要是在強化政策支撐、優化產業生態上下功夫,助力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主要有4個方麵的舉措。
  一是開放基礎數據資源。加工和編製多尺度、多類型的公眾版測繪成果,推動測繪地理信息數據安全有序開放。目標是“十四五”期間實現95%的用戶使用公眾版測繪地理信息成果。
  二是積極探索製度創新。探索建立測繪地理信息數據產權登記、流通交易、安全治理等基礎製度,規範測繪地理信息數據管理、流通和使用。建立測繪地理信息數據分類分級保護製度,製定地理信息數據流通和交易負麵清單。建立健全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數據有償使用和收益分配機製,鼓勵更多社會力量進行增值開發和利用。
  三是著力優化產業生態。加快推廣使用安全可信的地理信息技術和設備,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推動地理信息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鼓勵社會力量依法依規采集處理測繪地理信息數據,加大數據要素供給。優化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環境,促進北鬥導航定位、數字地圖、遙感等測繪地理信息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地理信息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建設,支持測繪地理信息企業拓展國際業務。
  四是充分發揮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協會作用。充分發揮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協會在反映企業訴求、保護企業權益、妥善處理糾紛、協助政府監管等方麵作用,支持其建立健全行業自律機製。謝謝。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主任謝承祥: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對自然資源工作的大力支持!今天的例行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自然資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