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智能導鑽”實鑽應用獲重要進展 助力油氣勘探新突破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我國“智能導鑽”實鑽應用獲重要進展 助力油氣勘探新突破
發表時間 :2023-08-24    來源: 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近日,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智能導鑽技術裝備體係與相關理論研究”(簡稱智能導鑽)在位於塔裏木盆地西部的TP259-2H生產井實鑽應用中取得重要進展。通過自主研發的隨鑽方位電磁波電阻率成像測井儀和三維靶點精準導航技術,精準刻畫地下油氣層結構,引導鑽頭準確打入最佳開采點位,獲得了高產工業油氣流。
  8月上旬生產測試顯示,該生產井日產石油13.5噸、天然氣4.2萬方,油氣產量約是鄰井的5倍,落實地質儲量天然氣5.1億方、凝析油16萬噸,實現白堊係舒善河組下2段儲層的首次油氣突破,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簡稱西北油田)勘探開發提供了新陣地,驗證了“智能導鑽”理論技術體係的可靠性,顯示了其對我國深層油氣高效低成本鑽探的重要作用,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塔裏木盆地白堊係油氣藏屬於埋深超過4000米的“千層餅”結構,具有非均質性強、儲層薄(2~5米)和構造起伏大(>10米)等特點,導致準確定位儲層空間發育位置難度大,常規定向鑽井技術對該類油氣藏總體動用程度低。
  在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所朱日祥院士和底青雲院士帶領下,智能導鑽專項科研團隊同西北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工程技術管理部和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簡稱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相關團隊開展聯合攻關:基於“多尺度地質規律-多源地球物理探測-高精度油藏建模-精準定向鑽井”多學科融合,利用智能算法建立了河道砂體、測井信息、三維地震和地質模型的關聯關係,構建了油氣藏米級尺度的“構造-岩性-成分”三維地質模型,預設多個鑽前靶點,設計出水平井軌跡;預測可能鑽遇多套地層的埋深、岩性和含油氣性,計算出水平井的預測隨鑽曲線和含油氣指標;同負責作業的70188鑽井隊召開多次技術交底會,確定了智能導鑽裝備的地麵設備安裝、井下鑽具組合、試驗井段優選、複雜工況應對和人員配合等工作細節。
  2023年7月,智能導鑽專項科研人員利用自主研發的智能導鑽係統隨鑽方位電磁波電阻率成像測井儀在該井開展了地質工程一體化作業,入井深度4260米,完鑽深度4538米,進尺278米,累計工作時間229小時,在井下高扭矩、水平段托壓、強振動衝擊複雜工況下展現出高可靠性和穩定性,測量的補償電阻率、方位伽馬、方位電阻率和定向參數等數據實時傳輸至地麵決策係統,測量精度高,尤其對低阻地層具有較好的分辨能力,為現場井軌跡控製並精準鑽遇優質砂體提供了實時參數。
  三維靶點精準導航技術構建的鑽前地震地質模型精度優於5米、靶點預測精度優於1米,隨鑽三維模型實時更新速度小於0.5小時,為水平井著陸和準確中靶提供了決策依據。最終,TP259-2H水平井砂岩鑽遇率96.3%,測試油氣產量45噸/天,驗證了智能導鑽高端裝備技術在薄層砂岩油氣藏水平鑽井的精度和可靠性。
  據悉,為實現我國油氣勘探開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破解深層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難題,中國科學院2017年在複雜油氣藏高效勘探開發關鍵裝備與核心技術領域前瞻布局,設立“智能導鑽技術裝備體係與相關理論研究”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及相關領域大學共同攻關,旨在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智能柔性旋轉導向和地質導向係統,攻克我國石油工業麵臨的最關鍵“卡脖子”技術,形成我國深層/超深層油氣資源開發整體技術解決方案,實現深部鑽井智能“巡航”,達到“圈得準”“定得準”“打得準”的目標。
  通過數百位科研人員6年多的持續攻關,多支自研儀器曆經上百次井場試驗已完成技術定型,從原理樣機和試驗樣機階段,走向工程樣機的持續迭代更新。(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