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門“一帶一路”海洋合作成果綜述
發表時間 :2023-10-20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張騫策馬西行,鄭和揚帆遠航,在世界曆史版圖上,兩條“絲綢之路”,恢宏而壯美。
2013年,習近平主席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實踐平台。
2023年10月10日,《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發布,介紹共建“一帶一路”10年來取得的成果。
一千多年前,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啟了人類文明交融新時期。
今天,中國自然資源部門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國家相關機構“共商共建共享”,藍色夥伴關係持續加強,海上務實合作不斷深化,海洋科技交流穩步推進。海洋的世界與開放的中國,共迎藍色未來。
“藍色朋友圈”不斷擴大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是深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行動指南。
多年來,自然資源部推動落實領導人外交成果,著力發展藍色夥伴關係。在2022年聯合國海洋大會期間,中國舉辦的“促進藍色夥伴關係共建可持續未來”邊會上發布了《藍色夥伴關係原則》、發起“可持續藍色夥伴關係合作網絡”和“藍色夥伴關係基金”,藍色夥伴關係機製愈加成熟、內容不斷豐富、合作更富活力。
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舉辦雅加達論壇,不斷增進各方對構建中國—東盟藍色經濟夥伴關係的理解。與有關國家簽署海洋合作文件,舉辦聯委會會議、研討會和培訓班,開展聯合科研調查和能力建設,不斷深化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自然資源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探索創新共建中國—東盟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中心的機製,增強中心活力,更多造福本地區海洋科技發展。
“中國—東南亞國家海洋合作論壇”已舉辦7屆,是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主要平台。
東亞海洋合作平台青島論壇作為東亞海洋合作平台一項重要活動,已成功舉辦7屆,成立了東亞港口聯盟等5個國際合作聯盟,吸引了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家企業和機構參展。論壇和東亞海洋博覽會已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海洋論壇和知名海洋展會品牌,成為深度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載體。
中非海洋科技論壇已連續召開4屆,是推動落實中非合作成果、促進中非藍色夥伴關係的重要舉措。2023年,中非海洋科學與藍色經濟合作研討會召開,中非海洋科學與藍色經濟合作中心在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埃及國家海洋與漁業研究所亞曆山大分部分別成立。
2017年和2022年,中國—島嶼國家海洋合作高級別論壇在中國福建平潭召開。《平潭宣言》《海島可持續發展倡議》,增進了中國同島嶼國家的合作關係,拓展了合作領域。
2017年,我國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首次將“北極航道”明確為“一帶一路”三大主要海上通道之一。2018年,《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強調,中國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倡導北極圈國家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建設“冰上絲綢之路”倡議,極大地拓展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地緣範圍。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與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全俄海洋地質和礦產資源研究所在合作研究、人員交流、聯合調查航次實施、合作實體建設和聯合舉辦科學研討會等方麵開展了大量務實合作,開展了落實“冰上絲綢之路”倡議的具體實踐。
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海洋局聯合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列入論壇成果清單。
《設想》提出,中國政府將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遵循“求同存異,凝聚共識;開放合作,包容發展;市場運作,多方參與;共商共建,利益共享”的原則,致力於推動聯合國製定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海洋領域的落實,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國家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海上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推動建立互利共贏的藍色夥伴關係,鑄造可持續發展的“藍色引擎”。
截至2022年,中國自然資源部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海洋合作關係。隨著“藍色朋友圈”的不斷擴大,“一帶一路”海洋合作機製不斷完善。
海上務實合作不斷深化
作為一種世界公認的海洋治理的有效工具,海洋空間規劃是當今國際海洋合作交流的熱點領域。
我國在海洋空間規劃領域起步較早,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編製和實施海洋空間規劃上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論、方法和標準,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與已經開展海洋空間規劃的國家相比,還有一些沿海和島嶼國家麵臨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困境,海洋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
作為我國首例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國家編製的覆蓋全海域的海洋空間規劃,中國—柬埔寨海洋空間規劃獲得了柬方的高度認可。
2013年以來,國家海洋技術中心與柬埔寨相關機構建立了穩定的海洋空間規劃長效合作機製,創新“海洋空間規劃+”模式,圍繞數據收集與共享、規劃編製與實施、海洋公園建設與區劃、技術培訓與能力建設等開展“十項聯合行動”。建設了中國—柬埔寨海洋空間規劃聯合實驗室,為開展柬埔寨海洋空間規劃研究、實施、能力建設和交流提供平台化支撐。共同編製的《柬埔寨海洋空間規劃(2018-2023年)》被確定為柬埔寨首個海洋領域指導性法律文件。
中柬海洋空間規劃合作的故事,入選中柬建交60周年紀錄片《家在青山綠水間——信任如樹》,於2018年7月19日中柬建交紀念日當天在多國媒體平台播出。
通過中柬項目的實施,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的新模式基本形成。在此基礎上,我國與泰國的海洋空間規劃合作也取得了實質性成果。
泰國蘭島是國際知名旅遊島,受氣候變化和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一度麵臨困境。中泰相關機構於2016年啟動了蘭島海洋空間規劃編製。2018年,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聯合泰國宋卡王子大學編製的首批泰國蘭島及周邊海域海洋空間規劃成果,移交泰國資源環境部。該部相關負責人評價說,蘭島項目的實施,實現了中泰海洋空間規劃合作研究成果在泰國的落地,開啟了兩國在這一領域合作的新篇。
從2018年開始的5年來,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設立並實施了“推行海洋空間規劃,助力藍色經濟發展”海上絲路項目,先後與18個沿海國家和海島國家、3個國際組織簽署“海絲項目”合作文件30多份,建立了支撐項目實施的海洋空間規劃研究院、海洋空間規劃技術重點實驗室、海上絲路項目綜合業務平台。
在海洋空間規劃合作不斷推進的同時,海洋經濟規劃領域的合作也在進行。
2016年,佛得角海洋經濟部部長若澤·貢薩爾維斯致函中國駐佛得角大使杜小叢,請求中方為佛得角聖文森特島海洋經濟特區規劃項目提供技術援助。2018年3月,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局與佛得角外交部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訂了《援佛得角聖文森特島海洋經濟特區規劃項目實施協議》。此後,雙方開展了充分的交流互訪,項目所形成的成果列入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達成的重要成果之一,於當年10月在佛得角首都普拉亞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佛得角共和國政府關於援佛得角聖文森特島海洋經濟特區規劃技術援助項目的交接證書》。
由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完成的《佛得角聖文森特島海洋經濟特區規劃》,在佛得角政府製定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和聖文森特島經濟特區建設工作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參考規劃提出的建議,佛得角政府成立了聖文森特島“海洋經濟特區管理局”,製定了“聖文森特島海洋經濟特區投資政策和獎勵措施”,根據規劃提出的特區港口布局方案舉行了聖文森特郵輪碼頭國際招標,並與中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企業和大學就特區建設達成諸多合作意向。
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國家中,關於海水淡化的故事,同樣“潤澤”民心。
2014年12月,馬爾代夫首都馬累市水務公司海水淡化廠失火,導致馬累15萬人缺乏飲用水。馬爾代夫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危急時刻,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應邀派出技術團隊馳援,為馬累海水淡化廠加快恢複供水提供了重要技術援助,得到了馬爾代夫政府的高度讚賞。
2017年,吉布提最大的工業項目——“阿薩勒鹽湖溴化鈉項目”開工在即,卻麵臨著嚴峻問題:當地淡水資源匱乏,工程用水成本高,且不能穩定供水,項目無法按時啟動實施。得知這一情況後,天津淡化所針對吉布提研發設計了“集裝箱式反滲透海水淡化裝置”,不僅解了工程的燃眉之急,還極大地降低了工程成本。
2020年9月,中國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與沙特阿拉伯鹽水轉化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2023年9月,中國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與沙特國際電力與水務公司簽署了《關於海水淡化項目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海水淡化設備與材料、工程運維、濃海水化學資源提取、水回用、海水淡化環境影響監測和評估、標準化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推進中東北非、中亞區域及中國等多區域的海水淡化潛在項目開發。
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文萊、佛得角……一個個海水淡化共建項目,有效地解決了當地用水問題;大批國際人員參加了我國組織的海水淡化研討會、培訓班,成為知華友華的海水資源利用技術和管理人才……在海水淡化水“灌溉”之下,國際友誼之花愈發嬌豔。
2021年和2022年,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連續兩年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46個國家開展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發布了共建國家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評價報告。
優勢互補、互利共贏。10年來,多領域的海上務實合作不斷深化。
海洋科技交流穩步推進
在《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中,“‘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環境預報保障係統’持續業務化運行,範圍覆蓋共建國家100多個城市”寫入“促進全方位多領域互聯互通”成果。
“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環境預報保障係統”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研發運行。該係統采取“7+2”建設模式,包括海麵風、海浪、風暴潮、海嘯、搜救、溢油和海洋溫鹽流7個預報分係統,以及“海絲路航行安全保障服務信息平台”和中國海洋預報網海絲路專題頻道。
“海絲路航行安全保障服務信息平台”與外交部“平安絲路”項目對接,“平安絲路”網站開設港口海浪預報、風暴潮、海嘯預警等信息專欄。平台現有注冊用戶290餘位,累計訪問量達53100餘次。
在“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環境預報保障係統”為海上互聯互通保駕護航的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也在為南中國海周邊國家防災減災提供重要公共產品。
2019年9月16日,IOC秘書處簽發“關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於2019年11月5日啟動正式運行的通函”,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用戶手冊作為正式技術文檔一並發布。該中心依托我國建設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與減災係統,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承建。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的國際預警服務區域包括南海、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覆蓋了該區域主要的地震俯衝帶,為南中國海周邊的中國、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並組織開展該區域的培訓、宣傳教育等減災活動。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運行至今,對南中國海區域發生的37次事件製作發布了41期產品,首份海嘯產品平均用時7.3分鍾。其中,2022年7月27日發生在菲律賓呂宋海域的7.0級地震引發了局地約10厘米的海嘯波,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在震後約5分鍾便發出了第一份預警產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IOC秘書處執行秘書弗拉基米爾·拉賓寧指出,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是太平洋海嘯預警和減災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對聯合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又一重大貢獻。
印度尼西亞是東盟最大的經濟體。10年間,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實施了中印尼海上合作基金“中印尼海洋與氣候中心聯合觀測站——比通生態站建設”、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西太平洋海洋技術應用推廣試驗區建設”、亞洲合作基金“中印尼海洋與氣候中心發展——典型海洋生態係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連通性”等項目。通過雙方科學家的交流培訓、海洋生態係統觀測和管理經驗的分享,共同提高兩國在海洋生態觀測和研究等方麵的能力。
10年來,“一帶一路”海洋科技交流持續開展,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中非衛星遙感應用合作中心等一批區域性平台成立。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的設立,為共建國家培養了近300名優秀青年人才,不斷夯實海洋科技合作交流支撐。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盛大開幕。其中,海洋合作專題論壇也如期召開,共商發展與合作,共享理念與成就。
站在共建“一帶一路”10周年的新起點,自然資源部門將開展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海洋合作,培育更多合作增長點,與共建國家相關機構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藍色未來。(中國自然資源報)
2013年,習近平主席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實踐平台。
2023年10月10日,《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發布,介紹共建“一帶一路”10年來取得的成果。
一千多年前,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啟了人類文明交融新時期。
今天,中國自然資源部門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國家相關機構“共商共建共享”,藍色夥伴關係持續加強,海上務實合作不斷深化,海洋科技交流穩步推進。海洋的世界與開放的中國,共迎藍色未來。
“藍色朋友圈”不斷擴大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是深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行動指南。
多年來,自然資源部推動落實領導人外交成果,著力發展藍色夥伴關係。在2022年聯合國海洋大會期間,中國舉辦的“促進藍色夥伴關係共建可持續未來”邊會上發布了《藍色夥伴關係原則》、發起“可持續藍色夥伴關係合作網絡”和“藍色夥伴關係基金”,藍色夥伴關係機製愈加成熟、內容不斷豐富、合作更富活力。
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舉辦雅加達論壇,不斷增進各方對構建中國—東盟藍色經濟夥伴關係的理解。與有關國家簽署海洋合作文件,舉辦聯委會會議、研討會和培訓班,開展聯合科研調查和能力建設,不斷深化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自然資源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探索創新共建中國—東盟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中心的機製,增強中心活力,更多造福本地區海洋科技發展。
“中國—東南亞國家海洋合作論壇”已舉辦7屆,是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主要平台。
東亞海洋合作平台青島論壇作為東亞海洋合作平台一項重要活動,已成功舉辦7屆,成立了東亞港口聯盟等5個國際合作聯盟,吸引了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家企業和機構參展。論壇和東亞海洋博覽會已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海洋論壇和知名海洋展會品牌,成為深度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載體。
中非海洋科技論壇已連續召開4屆,是推動落實中非合作成果、促進中非藍色夥伴關係的重要舉措。2023年,中非海洋科學與藍色經濟合作研討會召開,中非海洋科學與藍色經濟合作中心在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埃及國家海洋與漁業研究所亞曆山大分部分別成立。
2017年和2022年,中國—島嶼國家海洋合作高級別論壇在中國福建平潭召開。《平潭宣言》《海島可持續發展倡議》,增進了中國同島嶼國家的合作關係,拓展了合作領域。
2017年,我國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首次將“北極航道”明確為“一帶一路”三大主要海上通道之一。2018年,《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強調,中國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倡導北極圈國家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建設“冰上絲綢之路”倡議,極大地拓展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地緣範圍。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與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全俄海洋地質和礦產資源研究所在合作研究、人員交流、聯合調查航次實施、合作實體建設和聯合舉辦科學研討會等方麵開展了大量務實合作,開展了落實“冰上絲綢之路”倡議的具體實踐。
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海洋局聯合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列入論壇成果清單。
《設想》提出,中國政府將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遵循“求同存異,凝聚共識;開放合作,包容發展;市場運作,多方參與;共商共建,利益共享”的原則,致力於推動聯合國製定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海洋領域的落實,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國家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海上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推動建立互利共贏的藍色夥伴關係,鑄造可持續發展的“藍色引擎”。
截至2022年,中國自然資源部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海洋合作關係。隨著“藍色朋友圈”的不斷擴大,“一帶一路”海洋合作機製不斷完善。
海上務實合作不斷深化
作為一種世界公認的海洋治理的有效工具,海洋空間規劃是當今國際海洋合作交流的熱點領域。
我國在海洋空間規劃領域起步較早,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編製和實施海洋空間規劃上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論、方法和標準,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與已經開展海洋空間規劃的國家相比,還有一些沿海和島嶼國家麵臨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困境,海洋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
作為我國首例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國家編製的覆蓋全海域的海洋空間規劃,中國—柬埔寨海洋空間規劃獲得了柬方的高度認可。
2013年以來,國家海洋技術中心與柬埔寨相關機構建立了穩定的海洋空間規劃長效合作機製,創新“海洋空間規劃+”模式,圍繞數據收集與共享、規劃編製與實施、海洋公園建設與區劃、技術培訓與能力建設等開展“十項聯合行動”。建設了中國—柬埔寨海洋空間規劃聯合實驗室,為開展柬埔寨海洋空間規劃研究、實施、能力建設和交流提供平台化支撐。共同編製的《柬埔寨海洋空間規劃(2018-2023年)》被確定為柬埔寨首個海洋領域指導性法律文件。
中柬海洋空間規劃合作的故事,入選中柬建交60周年紀錄片《家在青山綠水間——信任如樹》,於2018年7月19日中柬建交紀念日當天在多國媒體平台播出。
通過中柬項目的實施,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的新模式基本形成。在此基礎上,我國與泰國的海洋空間規劃合作也取得了實質性成果。
泰國蘭島是國際知名旅遊島,受氣候變化和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一度麵臨困境。中泰相關機構於2016年啟動了蘭島海洋空間規劃編製。2018年,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聯合泰國宋卡王子大學編製的首批泰國蘭島及周邊海域海洋空間規劃成果,移交泰國資源環境部。該部相關負責人評價說,蘭島項目的實施,實現了中泰海洋空間規劃合作研究成果在泰國的落地,開啟了兩國在這一領域合作的新篇。
從2018年開始的5年來,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設立並實施了“推行海洋空間規劃,助力藍色經濟發展”海上絲路項目,先後與18個沿海國家和海島國家、3個國際組織簽署“海絲項目”合作文件30多份,建立了支撐項目實施的海洋空間規劃研究院、海洋空間規劃技術重點實驗室、海上絲路項目綜合業務平台。
在海洋空間規劃合作不斷推進的同時,海洋經濟規劃領域的合作也在進行。
2016年,佛得角海洋經濟部部長若澤·貢薩爾維斯致函中國駐佛得角大使杜小叢,請求中方為佛得角聖文森特島海洋經濟特區規劃項目提供技術援助。2018年3月,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局與佛得角外交部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訂了《援佛得角聖文森特島海洋經濟特區規劃項目實施協議》。此後,雙方開展了充分的交流互訪,項目所形成的成果列入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達成的重要成果之一,於當年10月在佛得角首都普拉亞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佛得角共和國政府關於援佛得角聖文森特島海洋經濟特區規劃技術援助項目的交接證書》。
由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完成的《佛得角聖文森特島海洋經濟特區規劃》,在佛得角政府製定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和聖文森特島經濟特區建設工作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參考規劃提出的建議,佛得角政府成立了聖文森特島“海洋經濟特區管理局”,製定了“聖文森特島海洋經濟特區投資政策和獎勵措施”,根據規劃提出的特區港口布局方案舉行了聖文森特郵輪碼頭國際招標,並與中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企業和大學就特區建設達成諸多合作意向。
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國家中,關於海水淡化的故事,同樣“潤澤”民心。
2014年12月,馬爾代夫首都馬累市水務公司海水淡化廠失火,導致馬累15萬人缺乏飲用水。馬爾代夫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危急時刻,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應邀派出技術團隊馳援,為馬累海水淡化廠加快恢複供水提供了重要技術援助,得到了馬爾代夫政府的高度讚賞。
2017年,吉布提最大的工業項目——“阿薩勒鹽湖溴化鈉項目”開工在即,卻麵臨著嚴峻問題:當地淡水資源匱乏,工程用水成本高,且不能穩定供水,項目無法按時啟動實施。得知這一情況後,天津淡化所針對吉布提研發設計了“集裝箱式反滲透海水淡化裝置”,不僅解了工程的燃眉之急,還極大地降低了工程成本。
2020年9月,中國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與沙特阿拉伯鹽水轉化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2023年9月,中國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與沙特國際電力與水務公司簽署了《關於海水淡化項目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海水淡化設備與材料、工程運維、濃海水化學資源提取、水回用、海水淡化環境影響監測和評估、標準化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推進中東北非、中亞區域及中國等多區域的海水淡化潛在項目開發。
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文萊、佛得角……一個個海水淡化共建項目,有效地解決了當地用水問題;大批國際人員參加了我國組織的海水淡化研討會、培訓班,成為知華友華的海水資源利用技術和管理人才……在海水淡化水“灌溉”之下,國際友誼之花愈發嬌豔。
2021年和2022年,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連續兩年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46個國家開展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發布了共建國家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評價報告。
優勢互補、互利共贏。10年來,多領域的海上務實合作不斷深化。
海洋科技交流穩步推進
在《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中,“‘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環境預報保障係統’持續業務化運行,範圍覆蓋共建國家100多個城市”寫入“促進全方位多領域互聯互通”成果。
“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環境預報保障係統”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研發運行。該係統采取“7+2”建設模式,包括海麵風、海浪、風暴潮、海嘯、搜救、溢油和海洋溫鹽流7個預報分係統,以及“海絲路航行安全保障服務信息平台”和中國海洋預報網海絲路專題頻道。
“海絲路航行安全保障服務信息平台”與外交部“平安絲路”項目對接,“平安絲路”網站開設港口海浪預報、風暴潮、海嘯預警等信息專欄。平台現有注冊用戶290餘位,累計訪問量達53100餘次。
在“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環境預報保障係統”為海上互聯互通保駕護航的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也在為南中國海周邊國家防災減災提供重要公共產品。
2019年9月16日,IOC秘書處簽發“關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於2019年11月5日啟動正式運行的通函”,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用戶手冊作為正式技術文檔一並發布。該中心依托我國建設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與減災係統,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承建。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的國際預警服務區域包括南海、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覆蓋了該區域主要的地震俯衝帶,為南中國海周邊的中國、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並組織開展該區域的培訓、宣傳教育等減災活動。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運行至今,對南中國海區域發生的37次事件製作發布了41期產品,首份海嘯產品平均用時7.3分鍾。其中,2022年7月27日發生在菲律賓呂宋海域的7.0級地震引發了局地約10厘米的海嘯波,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在震後約5分鍾便發出了第一份預警產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IOC秘書處執行秘書弗拉基米爾·拉賓寧指出,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是太平洋海嘯預警和減災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對聯合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又一重大貢獻。
印度尼西亞是東盟最大的經濟體。10年間,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實施了中印尼海上合作基金“中印尼海洋與氣候中心聯合觀測站——比通生態站建設”、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西太平洋海洋技術應用推廣試驗區建設”、亞洲合作基金“中印尼海洋與氣候中心發展——典型海洋生態係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連通性”等項目。通過雙方科學家的交流培訓、海洋生態係統觀測和管理經驗的分享,共同提高兩國在海洋生態觀測和研究等方麵的能力。
10年來,“一帶一路”海洋科技交流持續開展,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中非衛星遙感應用合作中心等一批區域性平台成立。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的設立,為共建國家培養了近300名優秀青年人才,不斷夯實海洋科技合作交流支撐。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盛大開幕。其中,海洋合作專題論壇也如期召開,共商發展與合作,共享理念與成就。
站在共建“一帶一路”10周年的新起點,自然資源部門將開展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海洋合作,培育更多合作增長點,與共建國家相關機構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藍色未來。(中國自然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