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菊興院士:高原探礦路漫漫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唐菊興院士:高原探礦路漫漫
發表時間 :2023-12-13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在12月8日下午北京舉行的中國工程院2023年當選院士學習教育暨頒證儀式上,我國著名探礦專家、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唐菊興,從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院士手中接過了鮮紅的院士證書。這沉甸甸榮譽,印證了他數十年青藏高原科技找礦的豐碩成果,更激勵他以至誠、至真、至勇、至純之心,踏上推動西藏乃至全國銅礦勘查新突破的漫漫征程。
  1980年,當未滿16周歲的唐菊興,從煙雨迷蒙的浙江嘉興,挑著一根小扁擔,扛著被褥,曆時近70個小時來到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找礦係學習時,並沒有想到自己會走向更高遠的西部,把畢生智慧和汗水投入青藏高原找礦事業。
  嘉興沒有什麽礦,少年唐菊興也不知什麽是找礦。但學一行就要愛一行、精一行的道理他是知道的。大學四年,他的成績始終保持在班裏的第一第二名。礦產係,主要學的就是礦產地質調查。開始,隻是聽說找礦辛苦,而到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時,他才真正理解了地質工作的艱苦、艱難、艱辛。
  生產實習是在雲南昆陽磷礦進行地質填圖。吃過早飯帶個饅頭就上山,一頭紮進滿是螞蟥、蛇和荊棘的密林,辛苦不言而喻;沒想到,畢業實習參加東天山黃山東銅鎳硫化物礦床的勘查,條件更為艱苦。他至今還記得,在1984年的4月初,他第一次見到了戈壁灘,第一次見識了西北彪悍的狂風——從下午3點多一直刮到第二天早晨,帳篷都吹跑了。在東天山戈壁荒漠、崇山峻嶺的那幾個月裏,他在導師、礦產係係主任王潤民教授的帶領下開展地質填圖、科學研究,親身體會了地質人“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精神,親身感受了在艱苦歲月中艱難創業、交出完滿找礦成果的喜悅。
  1984年,剛滿20歲的唐菊興從成都地質學院畢業,留校任教。
  之後,一切順風順水、順理成章:學業上,到武漢地質學院進修,又在成都地質學院繼續攻讀了碩士、博士;工作上,從助教到教授,直至擔任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常務副書記、副院長。
  轉折發生在2004年。當年6月,他在成都地院85級小師弟也是同鄉王登紅的勸說下,進入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後工作站開展研究工作,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在陳院士的指導下,他的眼界更加開闊,對西藏岡底斯等成礦帶、以及斑岩銅礦的研究也愈發深入。
  2006年8月出站時,正好趕上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大調查項目中的青藏專項即將啟動,這意味這青藏高原地質工作將迎來一個跨時代的飛躍,而他和同事在區域成礦特別是銅礦研究方麵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多項創新認識亟待驗證——這對於一個醉心於礦產勘查的地質科技工作者來說,誘惑實在太大了。於是他便聽從了陳院士的建議,留在地科院,專心從事青藏高原礦產方麵的研究工作。
  滿足安穩、囿於安逸,可能是當今大多數人的選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身邊的許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麽已經功成名就且38歲就被評為教授的老唐偏要從學院領導的位置上毅然出走?好在他的夫人是支持他的,在青藏高原找礦中作出成績是他的願望,有所追求,就要有所放棄。
  唐菊興來到地科院,沒有提任何要求。那時,一個月租房子要3500元,差不多要花去他工資的一半,教授轉成了研究員,工資比之前低了一大截。不過,他從未後悔,他知道,理想與舒適是無法兼容的,對自己而言,做好科學研究、為國找礦、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問題,更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是金子到哪裏都會發光。唐菊興很快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嶄露頭角,礦產資源研究所先後任命他為區劃研究室副主任、區域成礦規律研究室主任,直至後來的大宗急缺礦產調查工程的首席科學家和地調局首批“李四光學者”。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