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資源要素保障:為高質量發展持續護航賦能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資源要素保障:為高質量發展持續護航賦能
發表時間 :2024-03-13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增長5.2%,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亮出了2023年中國經濟的成績單,再次彰顯了中國經濟具有強大韌性、潛力和後勁。
  2023年是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看高位推動,錨定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自然資源部嚴守資源安全底線,不斷提升要素保障的力度與水平,推出了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一攬子舉措;看地方作為,各地自然資源部門持續用好“政策工具箱”,助力經濟發展穩中有進。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圍繞要素保障和高質量發展,代表委員建諍言、獻良策、聚共識,為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強信心、增底氣。

  從高質到新質,要素保障為發展蓄勢賦能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重申了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明確要進一步解決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麵存在的突出問題。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助推民營經濟乘風破浪,做好要素保障關鍵且必要。
  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經濟主題記者會,商務部負責人表示,將會同有關方麵強化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和科技創新支撐等。
  從中央到地方,用地要素如何保障,代表委員牽掛於心。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茂興帶來了加快新時代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他認為,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要在融資支持、滿足用工需求、土地要素和能源資源要素保障等方麵持續加力,增強民營企業高效平等獲取要素的能級。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首位??今年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產力無疑是最熱詞匯之一。
  聚焦產業向“新”,先進製造業的健康發展不容忽視。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圍繞加快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推動飛行汽車應用等提出建議。他建議通過加強土地保障,統籌基礎設施和資源配套,開展應用探索,設立飛行汽車運營示範區。
  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是全國人大代表、鎮江市市長徐曙海思考的問題。在聚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麵,他提出加強園區建設,全麵編製園區發展規劃,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土地等要素保障。
  聚焦數據向“新”,充分挖掘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巨大潛能,是激活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一招。去年12月31日,國家數據局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的《“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明確,推動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新質生產力。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許慶民帶來了在提升數據要素價值背景下優化自然資源數據治理工作的建議,呼籲國家有關部門強化自然資源數據治理頂層設計,統一數據標準和技術規範體係,開展國土空間信息模型標準研製和建模示範,提升多元化數據采集和主題化數據加工能力,建立統一的自然資源數據資源目錄和數據統籌管理共享機製。
  在全國政協委員、西南財經大學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寇綱看來,數字經濟的主要場景將是工業互聯網、車聯網和新型智慧城市。他建議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製,努力把數字技術與製造業、服務業等實體經濟相融合,放大相互資源的價值。

  從城市到鄉村,讓土地要素配置準、流動暢
  土地,民生之本,發展之基。作為基本的空間載體和生產要素,如何實現土地要素精準配置,為城市高品質發展、推進鄉村全麵振興、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支撐,是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鄉村振興中產業振興是基礎,要發展產業就離不開要素保障。”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橫車鎮九棵鬆村黨委書記董振興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地方存在土地要素盤活難的問題。他認為在確保糧食安全前提下,應優先考慮怎樣更好保障農村的產業、項目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表示,部分農村的耕地、住宅和宅基地處於閑置或半閑置狀態,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鼓勵農民盤活利用好閑置資源,提高農村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破解宅基地閑置浪費的問題。
  如何盤活農村閑置土地、促進城鄉要素融合?這是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浙江省委會副主委王麗萍的研究課題。去年,她深入鄉村調研走訪,發現由於農村資源盤活利用途徑不暢,導致“缺地”成為不少地方推動鄉村振興產業項目落地的主要瓶頸。鑒於此,她呼籲要多措並舉盤活閑置宅基地等資源,破除政策障礙,喚醒“沉睡”土地,激發鄉村活力。
  “各地陸續落地實施的國土空間規劃劃定了城鎮開發邊界,但有的地方在劃定時,存在對鄉村發展考慮不足、預留發展空間較為緊張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研究員趙鬆建議,在嚴守“三條控製線”基礎上,切實發揮村莊規劃的引領作用,提升規劃的前瞻性,進一步優化土地空間布局。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蔡繼明長期從事土地製度改革和城鄉融合發展研究。今年全國兩會上,他帶來了一份關於增強優勢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土地保障能力的建議。基於中國大城市發展中普遍麵臨土地資源的約束,蔡繼明建議增強城市化優勢地區發展的土地保障能力,在取消對特大超大城市人口總量限製的同時,增加優勢地區“計劃性”土地供給;擴大宅基地流轉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範圍,增加優勢地區“製度性”土地供給;而對於農業優勢地區,在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同時,擴大農業生產優勢地區戶均耕地規模,為推進鄉村全麵振興和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土地保障。
  “市場經濟中,土地要素和勞動要素隻有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其創造財富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蔡繼明期待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可以不斷優化,城鄉要素有序流動活力能夠持續增強。

  從礦產到海洋,匯聚澎湃動能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麵對日趨複雜的外部環境,強化重要能源和關鍵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是當務之急。今年全國兩會上,保障能源資源安全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學學術副校長金雙根深耕測繪遙感科技領域多年。針對我國煤係氣大產業發展,他建議構建空天地一體化安全監測預警體係,為能源安全提供更優質的空間信息技術支撐。
  手中有礦,心中不慌。2024年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強調,加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提高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盧進看來,推動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投入體製機製綜合配套改革,對實現企業增儲上產、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他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和產業引導力度,完善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支持機製,例如出台係列鼓勵勘查投入的保障性舉措,推動建立專門風險勘查基金等。
  “向新質生產力發力,要開拓生物、能源、海洋、環境等前沿交叉戰略領域,搶占極地、深地、深海、深藍等未來競爭製勝點。”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龍騰如是說。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從近海到深海,如何夯實要素保障,實現向海而興,備受關注。
  浙江的海洋資源得天獨厚。日前,浙江發布的《海域立體分層宗海界定技術規範》正式實施,標誌著浙江用海進入“三維時代”。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廳長邢誌宏表示,基於浙江海岸線較長這一資源稟賦,浙江自然資源部門將在航運服務等方麵加大保障力度,並持續推進深遠海的開發利用,助力海洋強省建設。但是,保障的前提是守護好海洋生態。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首先要強化規劃引領。”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舟山市市長徐仁標表示,舟山將統籌海洋產業分工與布局,把舟山獨特的區位條件、資源特色、海島空間等優勢轉化為開放發展優勢。
  “隨著我國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用海矛盾日益突出,渤海海域風電、光伏場址與油氣礦區重疊麵積約占礦區麵積16%,單獨開發海上風電會導致海域資源浪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汪東進認為,實現融合發展,可有效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他建議統籌海洋經濟產業空間規劃,加強陸海統籌頂層設計,做好區域協調,避免無序使用和重複浪費,有序推進從近海向深遠海的融合開發進程。合理規劃用海空間,簡化融合開發項目審批流程,優化營商環境。(中國自然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