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三北”地區露天礦山生態修複碳匯潛力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激發“三北”地區露天礦山生態修複碳匯潛力
發表時間 :2024-04-08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三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約占國土麵積的1/3,草原固碳增匯潛力巨大。同時,“三北”地區也因豐(feng) 富的礦產(chan) 資源承載著不少露天礦山開發活動,主要集中在草原區、荒漠區和丘陵區等地區,導致原本就脆弱的草原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因此,深入推進“三北”地區礦山生態修複,恢複和強化礦山生態係統的碳匯功能,成為(wei) “三北”地區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
  從(cong) “碳管理”的角度來看,目前草原礦區開發還存在一些問題。露天礦山開發和修複的過程也是礦區碳匯儲(chu) 存能力喪(sang) 失又恢複的過程,因此,開發前的土地“碳底數”如何,從(cong) 宏觀上看屬於(yu) “碳源”還是“碳匯”,對後續價(jia) 值開發意義(yi) 很大,決(jue) 定著礦山的生命周期。但目前在批建初期完成“碳底數”存檔、並在開采過程中追蹤數據變化的礦山還很少,礦山生命周期“碳底數”掌握不清。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yu) 土地複墾工作與(yu) 碳管理銜接不足。複墾方案對露天礦山各類生產(chan) 功能區的治理一般著重於(yu) 地質風險排除以及植被恢複,這些手段與(yu) 碳匯價(jia) 值沒有建立清晰的關(guan) 聯,因此也就不會(hui) 朝著“碳管理”的量化目標進行延伸、區分或強化。
  礦山發展轉型與(yu) “雙碳”目標關(guan) 聯不高。在獲準開采的資源采掘完畢之後,後續的治理修複過程往往投入較大,因此責任主體(ti) 對礦山生態修複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強。治理後的礦山要想在生態修複達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養(yang) 護管理乃至價(jia) 值轉型,難度較大。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對露天礦山綠色轉型的政策、製度、監管約束越發嚴(yan) 格。“雙碳”目標的提出,又進一步對礦山生態修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亟待通過科學的生態修複措施減少礦山開發造成的草原碳匯損失,同時激發草原碳匯潛力,助力北方地區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地方層麵應通過製定法規、規劃,推動宏觀目標落地見效。推動地方建立草原碳匯全過程管理機製,開展草原碳匯本底調查和評估,全麵掌握不同類型草原資源碳儲(chu) 量狀況及其動態變化情況。地方政府應積極構建包容性的礦山修複規劃製度,引導在建和生產(chan) 礦山自主編製礦山修複規劃,並為(wei) 其提供生態修複、減碳、固碳思路。
  土地用途轉用過程中要向碳匯目標傾(qing) 斜。有研究表明,不同性質土地體(ti) 現出不同的碳儲(chu) 存能力。幹旱少雨的礦區在生態修複初期,草地的碳儲(chu) 存能力優(you) 於(yu) 林地和農(nong) 田,但總體(ti) 來說均比建設用地碳儲(chu) 存能力強。因此,在確定治理後的土地用途時,要優(you) 化考慮生態用地、農(nong) 用地和建設用地的比例,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合理確定用地性質,促使礦山生態係統由“碳源”向“碳匯”轉變,以確保地塊整體(ti) 碳匯水平較開發前不減少甚至提升。
  監管過程中,要把“碳管理”納入監管措施。一方麵,將草原碳匯的變化納入礦山生態修複監督、監測、核算體(ti) 係,推動各級政府加大過程監管力度,並充分發揮社會(hui) 組織、媒體(ti) 、群眾(zhong) 的監督作用,引導督促治理主體(ti) 更主動地實施增加碳匯水平的舉(ju) 措。另一方麵,研究出台草原碳匯方法學,搭建並暢通碳匯減排交易市場,建立草原碳匯補償(chang) 機製和碳匯基金,支持草原碳匯經濟發展,將碳匯價(jia) 值轉化為(wei) 生態紅利,激勵土地經營者努力保持碳匯水平。
  在實施上述舉(ju) 措時,要重視礦山原始地貌,在地質地貌重塑、土壤基質改良、植被恢複等礦山修複關(guan) 鍵環節及後續經營過程中,不能隻追求短期可視的效果,而要因地製宜,結合修複目標在尊重原貌的基礎上少走彎路,以保證礦山生態修複質量。還要堅持嚴(yan) 格的碳匯核算標準。由於(yu) 經過人工努力增值的碳匯價(jia) 值才能被認定為(wei) 可交易碳匯,天然生長的植被隻能作為(wei) 公益碳匯,在推動礦山修複“增匯”過程中,要把“人工努力”作為(wei) 核算準線。在碳匯核算過程中,應明確核算邊界、核算方法及適用範圍,從(cong) 而形成規範化、標準化的碳匯數據。同時,可以引入長線碳金融產(chan) 品,如碳匯質押回購、融資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