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批模式再升級 激發市場新活力——甘肅推進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審查審批改革記略
發表時間 :2024-07-18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以前辦理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審查審批手續需要很長時間,現在上網隻需幾分鍾就辦好了,減少了很多環節和麻煩。”甘肅國能風力發電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王進才由衷感歎。
“原來壓覆礦審核程序繁瑣,辦理時間長,一般需要30個工作日才能形成書麵意見。”王進才說,現在壓覆礦審查縮短到10分鍾,效率如此之快,真的沒想到。
審查環節多、辦結周期長、流程成本高,曾是企業投資項目壓覆礦審查審批難邁的幾道坎。
去年以來,省自然資源廳創新工作舉措,轉變服務方式,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進一步規範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審查審批管理製度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部門內部藩籬和審批流程堵點,將製約全省建設項目快速落地的壓覆礦辦理難問題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突破口,高質量推進壓覆礦審查審批工作,為企業帶來可觀的改革紅利。
找準突破困境發力點
過去,壓覆礦審查審批一直是由建設單位申請,縣、市、省三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逐級上報審核,在“一張圖”進行查重的同時,還會同相關處室、單位采用人工核查方式進行壓覆礦審核,完成審核後以文件形式出具壓覆礦審核意見。
“礦保處隻有兩人專門從事壓覆礦審查審批工作,審批程序繁瑣、周期長、效率低等問題較為突出,從項目建設單位提出申請到取得書麵意見一般需要30個工作日,省直相關部門和建設單位反響強烈。”省自然資源廳總工程師、礦產資源保護監督處處長柳永剛介紹,2022年,全省上報的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查詢審核文件共525個,其中90%的查詢結果不壓覆重要礦產資源,但均需要出具書麵的審查意見,供建設項目用地報批組件。
去年,隨著甘肅省實施“四強”行動,建設項目數量大幅提升,對壓覆礦審查審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優化營商環境提質增效,全麵提升服務水平,提高壓覆礦審查審批效率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找準問題,就必須實地調研。省自然資源廳分管廳長帶隊,先後赴慶陽、平涼兩地收集資料、技術谘詢、匯總分析,並專程趕赴陝西省自然資源廳,就壓覆礦問題進行谘詢和交流,全麵了解建設項目壓覆隴東煤炭資源現狀,針對甜永高速、S28長武至靈台高速、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工程等重大建設項目,深入研究分析了壓覆礦曆史遺留問題和全省壓覆礦審查審批工作中存在的關鍵問題。
通過大量的現場走訪和座談交流,省自然資源廳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通過轉換思路,針對不同問題,梳理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就進一步提高全省壓覆礦審查審批效率,全麵解決曆史遺留問題,有效保護礦產資源、有力保障重點建設項目落地提出了對策建議。
早在2019年,省自然資源廳就出台了《關於開展特定區域壓覆重要礦產資源調查評估做好壓覆審批服務的通知》,要求特定區域所在地政府或管理機構開展區域壓覆重要礦產資源評估工作。但截至2022年,全省僅有嘉峪關工業園區、酒泉經濟技術開發區等6個特定區域開展了壓覆礦評估工作,區域評估評審工作整體推進相對緩慢。
去年,省自然資源廳為貫徹落實《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行企業投資建設項目信用承諾製改革的若幹意見》,按照“堅持規範審批與優化服務並重、簡政放權與強化監管並重、政策完善與技術支撐並重”的指導思想,提前完成前置性評估評審工作,安排149萬元專項資金,針對全省66個開發區和各市縣上報的10個集中連片開發區,共計76個特定區域在核準的範圍內,統一開展了壓覆礦區域調查評估。
今年年初,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通知》,將全省76個已完成調查評估,並作出“未壓覆”和“不作壓覆”審查結論的特定區域納入“白名單”進行動態管理,公開發布了76個特定區域壓覆礦審查意見,可自行下載使用。“白名單”製度的落地,將建設項目評估、評審的單個項目把關調整為區域整體把關、申請後評審調整為申請前服務,極大地提高了審批效率、減輕了企業負擔、節約了社會資源,加快了建設項目落地。
助企紓困解難激活力
甜永高速公路因壓覆礦產資源問題,一直無法辦理建設項目用地審批。2023年以前,一直按照申請“同意壓覆”的思路辦理,但因建設單位與礦業權人高額的補償問題,一直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多方、多次協調未果。
工作人員經過調研發現,壓覆礦問題遲遲未能協調解決的根本原因是解決遺留問題思路不清,對壓覆礦相關規定吃得不透、病根找得不準,工作隻能在原地打轉。
為此,省自然資源廳將甜永高速作為解決全省建設項目壓覆礦問題的典型,主動協調慶陽市政府、建設單位、礦業權人和技術支撐單位,共同按照“不作壓覆”的目標,進行“解剖麻雀式”係統研究、深入論證。
通過“建設單位做出承諾、簽訂互不影響協議、積極尋求技術支持”三個步驟,由慶陽市政府委托科研單位對壓覆煤炭資源開采是否會對高速公路造成影響、造成什麽影響、何時造成影響、如何進行預警監測、如何全麵治理等問題進行論證,建設單位根據論證結論製定預防及治理方案,最終給出審查意見,依法辦理用地審批手續。
省自然資源廳嚴把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審查審批關,強化礦產資源保護優先,對涉及壓覆重要礦產的工程項目采取一次性行政審查告知,妥善處理好保護資源、保障發展和保護礦業權人權益三者之間的關係。
截至目前,慶陽市政府會同建設單位委托第三方機構完成安全論證,正在協調建設單位與礦業權人簽訂互不影響協議,長達八年之久的甜永高速公路壓覆礦遺留問題終於有了實質性進展。
完善製度體係出實招
少跑路、簡審批,為基層以及建設單位提供了方便,審批效率大幅提高。放得徹底,又要便於監管,行政審批改革正在深刻改變著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審批領域。
“平涼地區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工程的順利開工建設,就得益於壓覆礦審批改革帶來的便利。”項目管道工程負責人劉文波介紹,該工程起自寧夏中衛市,途經寧夏、甘肅、陝西、河南、湖北等5省區,其中甘肅省涉及平涼市涇川縣和靈台縣。
劉文波說,前些年,項目因建設單位變更等原因多次停工。2022年初,西氣東輸三線中段工程甘肅平涼段開工建設,又因涉及壓覆隴東地區煤炭資源問題未能取得用地批複。
曆史遺留問題堆積,導致審查審批周期延長。為了一次性解決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工程項目壓覆煤炭資源問題,省自然資源廳派出工作組前往隴東地區,召集建設單位、地方政府、礦業權人、專家學者等開展多方論證,研究提出解決措施和工作方案。
經過多次協調,建設單位對建設項目設計進行優化,將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工程與二線管道工程進行並線處理,既避免了壓覆新的礦產資源,又減少項目用地麵積,還節約了建設成本,土地礦產資源得到節約集約使用,取得了多方共贏的效果。
今年年初,甘肅新出台壓覆礦規範性文件中,明確提出線型工程項目建設在先,被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勘查在後,與之並線的新建同類項目,未超出原有建設項目影響範圍的,屬於“不作壓覆重要礦產資源情形”,為解決壓覆礦審查提供政策依據,打通了破解壓覆礦曆史遺留問題的政策通道。
3月,省自然資源廳出具該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情況審查意見,持續兩年多的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工程建設項目壓覆礦曆史遺留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在高速公路、鐵路、水利設施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項目用地範圍內存在礦產資源的情況。
4月,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關於特定區域壓覆重要礦產資源“白名單”有關事項的通知》,進一步深化細化區域評估改革,提升建設項目審查審批政務服務便利化水平。對甘肅省特定區域內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實行統一調查評估、統一審查審批、統一發布名單,並進行動態管理。由此,甘肅省內特定區域“白名單”納入“甘肅省自然資源三維一體一張圖係統”進行管理,實現清單化、動態化調整。
《通知》明確,屬“白名單”的特定區域內建設項目無須辦理單個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審查審批手續;尚未開展調查評估的特定區域,由特定區域管理機構開展調查評估工作,編製特定區域壓覆重要礦產資源調查報告,經審查後符合要求的特定區域納入“白名單”動態管理;“白名單”申報可以批量申報,也可以符合條件區域單個申報。
因地適宜、因時製宜的政策調整和補充,不斷推進甘肅省壓覆礦審批製度改革,實現了“全域覆蓋”,提高了審批效率,推進了基層減負,全麵提升了全省建設項目的要素保障水平。
數字賦能行政審批“大提速”
建設單位從前期準備到正常生產的辦證周期過長,令不少企業和建設單位頭疼不已,反複提交材料,多個部門間“跑斷腿”,最終導致申請人反複跑腿、一路“卡殼”。
提效、便民,成了壓覆礦審批製度改革必須實現的目標。
對此,省自然資源廳積極探索線上線下融合新路徑,在查詢效率上做“加法”, 辦理時限上做“減法”。依托甘肅政務服務網,在“甘快辦”手機App上開發壓覆礦查詢功能,將壓覆礦查詢功能從PC端移植到手機端,項目建設單位直接登錄甘肅政務服務網,從項目用地預審階段開始,可進行自主查詢。
用地報批階段,未壓覆礦的建設項目可在線直接出具審查意見,在此基礎上,省自然資源廳對甘肅政務服務網上現有的壓覆礦查詢功能進行拓展,新增“報告生成”功能,審查時間由原來的30個工作日減少至10分鍾,審查流程優化為項目建設單位直接從網上申請、在線出具,實現未壓覆礦審查從“最多跑一次”變為“一次不用跑”,工作效率得到極大提高。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同誌介紹,自去年4月係統開通以來,共向928家企事業法人提供在線查詢3762次,為無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建設項目出具帶章審查意見2637份,線上辦理率達99%以上,相當於以往6年累計的審查審批工作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去年甘肅開通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網上審查係統後,企業可直接登錄係統自主查詢擬建項目壓覆情況,未壓覆重要礦產資源的可在線生成審查意見,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立等可取’。”慶陽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南永強介紹,線上操作,不僅改變了壓覆審查審批辦理方式,由原來的省、市、縣逐級上報變為網上自主辦理,壓覆件辦理時效得到了質的飛躍,壓覆礦審查“政務服務”便利化水平明顯提升。
以往,建設單位為了避免壓覆礦產資源,經常需要多次調整項目選址方案。開通建設項目壓覆礦產資源預查詢服務,建設單位就可以更便捷地獲取項目所在地礦產資源和礦業權分布情況,預查詢結果直接在線獲取電子文檔,大大縮短了取得查詢結果的時間。
“通過線上申請、線上出具的服務方式,有效解決了群眾異地辦事多地跑、來回跑的問題,大大降低壓覆礦辦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柳永剛介紹,綜合對比企業反饋的意見,省自然資源廳還進一步優化查詢係統“一張圖”基金項目數據結構、數據屬性,移除查詢庫中已設置礦業權的礦產地數據、無成果基金項目,有效屏蔽了無效礦業權數據,全麵提高未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建設項目客戶端一次性審查通過率。
柳永剛說,通過不斷完善更新網上查詢係統後台礦產地、基金項目和礦業權數據庫,及時將市縣發證數據庫納入礦業權數據庫進行統一更新管理,全麵健全查詢係統後台數據庫動態更新機製,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推進壓覆礦審查服務工作。對查詢存在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其他情形的,堅持問題導向,市、縣自然資源部門積極發揮服務、協調職能,查明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及時、高效按照原有流程逐級上報,獲取最終審查審批意見。
行政審批的一係列微小變化,都直接影響著建設企業項目推進的時效。甘肅國能風力發電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王進才對此深有感觸:“原本項目建設中最難預測的審批時間,如今成為企業項目進度的已知因素。”
近年來,甘肅省結合省情提出了礦地融合工作新模式,要求進一步完善土地、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新機製,這對於礦政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審批改革建立了一套製度體係,實現了“全域覆蓋”,提高了審查審批效率,推進了基層減負,提升了基層和建設單位的滿意度。
“礦產資源高質量發展進入新常態,對政府服務提出了新要求。”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王馳介紹,全省自然資源係統將把壓覆礦審查審批服務功能延伸到建設項目選址階段,盡可能地將壓覆礦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進一步優化政務係統壓覆礦審查審批流程,最大限度提供便利。(甘肅日報)
“原來壓覆礦審核程序繁瑣,辦理時間長,一般需要30個工作日才能形成書麵意見。”王進才說,現在壓覆礦審查縮短到10分鍾,效率如此之快,真的沒想到。
審查環節多、辦結周期長、流程成本高,曾是企業投資項目壓覆礦審查審批難邁的幾道坎。
去年以來,省自然資源廳創新工作舉措,轉變服務方式,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進一步規範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審查審批管理製度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部門內部藩籬和審批流程堵點,將製約全省建設項目快速落地的壓覆礦辦理難問題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突破口,高質量推進壓覆礦審查審批工作,為企業帶來可觀的改革紅利。
找準突破困境發力點
過去,壓覆礦審查審批一直是由建設單位申請,縣、市、省三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逐級上報審核,在“一張圖”進行查重的同時,還會同相關處室、單位采用人工核查方式進行壓覆礦審核,完成審核後以文件形式出具壓覆礦審核意見。
“礦保處隻有兩人專門從事壓覆礦審查審批工作,審批程序繁瑣、周期長、效率低等問題較為突出,從項目建設單位提出申請到取得書麵意見一般需要30個工作日,省直相關部門和建設單位反響強烈。”省自然資源廳總工程師、礦產資源保護監督處處長柳永剛介紹,2022年,全省上報的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查詢審核文件共525個,其中90%的查詢結果不壓覆重要礦產資源,但均需要出具書麵的審查意見,供建設項目用地報批組件。
去年,隨著甘肅省實施“四強”行動,建設項目數量大幅提升,對壓覆礦審查審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優化營商環境提質增效,全麵提升服務水平,提高壓覆礦審查審批效率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找準問題,就必須實地調研。省自然資源廳分管廳長帶隊,先後赴慶陽、平涼兩地收集資料、技術谘詢、匯總分析,並專程趕赴陝西省自然資源廳,就壓覆礦問題進行谘詢和交流,全麵了解建設項目壓覆隴東煤炭資源現狀,針對甜永高速、S28長武至靈台高速、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工程等重大建設項目,深入研究分析了壓覆礦曆史遺留問題和全省壓覆礦審查審批工作中存在的關鍵問題。
通過大量的現場走訪和座談交流,省自然資源廳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通過轉換思路,針對不同問題,梳理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就進一步提高全省壓覆礦審查審批效率,全麵解決曆史遺留問題,有效保護礦產資源、有力保障重點建設項目落地提出了對策建議。
早在2019年,省自然資源廳就出台了《關於開展特定區域壓覆重要礦產資源調查評估做好壓覆審批服務的通知》,要求特定區域所在地政府或管理機構開展區域壓覆重要礦產資源評估工作。但截至2022年,全省僅有嘉峪關工業園區、酒泉經濟技術開發區等6個特定區域開展了壓覆礦評估工作,區域評估評審工作整體推進相對緩慢。
去年,省自然資源廳為貫徹落實《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行企業投資建設項目信用承諾製改革的若幹意見》,按照“堅持規範審批與優化服務並重、簡政放權與強化監管並重、政策完善與技術支撐並重”的指導思想,提前完成前置性評估評審工作,安排149萬元專項資金,針對全省66個開發區和各市縣上報的10個集中連片開發區,共計76個特定區域在核準的範圍內,統一開展了壓覆礦區域調查評估。
今年年初,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通知》,將全省76個已完成調查評估,並作出“未壓覆”和“不作壓覆”審查結論的特定區域納入“白名單”進行動態管理,公開發布了76個特定區域壓覆礦審查意見,可自行下載使用。“白名單”製度的落地,將建設項目評估、評審的單個項目把關調整為區域整體把關、申請後評審調整為申請前服務,極大地提高了審批效率、減輕了企業負擔、節約了社會資源,加快了建設項目落地。
助企紓困解難激活力
甜永高速公路因壓覆礦產資源問題,一直無法辦理建設項目用地審批。2023年以前,一直按照申請“同意壓覆”的思路辦理,但因建設單位與礦業權人高額的補償問題,一直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多方、多次協調未果。
工作人員經過調研發現,壓覆礦問題遲遲未能協調解決的根本原因是解決遺留問題思路不清,對壓覆礦相關規定吃得不透、病根找得不準,工作隻能在原地打轉。
為此,省自然資源廳將甜永高速作為解決全省建設項目壓覆礦問題的典型,主動協調慶陽市政府、建設單位、礦業權人和技術支撐單位,共同按照“不作壓覆”的目標,進行“解剖麻雀式”係統研究、深入論證。
通過“建設單位做出承諾、簽訂互不影響協議、積極尋求技術支持”三個步驟,由慶陽市政府委托科研單位對壓覆煤炭資源開采是否會對高速公路造成影響、造成什麽影響、何時造成影響、如何進行預警監測、如何全麵治理等問題進行論證,建設單位根據論證結論製定預防及治理方案,最終給出審查意見,依法辦理用地審批手續。
省自然資源廳嚴把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審查審批關,強化礦產資源保護優先,對涉及壓覆重要礦產的工程項目采取一次性行政審查告知,妥善處理好保護資源、保障發展和保護礦業權人權益三者之間的關係。
截至目前,慶陽市政府會同建設單位委托第三方機構完成安全論證,正在協調建設單位與礦業權人簽訂互不影響協議,長達八年之久的甜永高速公路壓覆礦遺留問題終於有了實質性進展。
完善製度體係出實招
少跑路、簡審批,為基層以及建設單位提供了方便,審批效率大幅提高。放得徹底,又要便於監管,行政審批改革正在深刻改變著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審批領域。
“平涼地區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工程的順利開工建設,就得益於壓覆礦審批改革帶來的便利。”項目管道工程負責人劉文波介紹,該工程起自寧夏中衛市,途經寧夏、甘肅、陝西、河南、湖北等5省區,其中甘肅省涉及平涼市涇川縣和靈台縣。
劉文波說,前些年,項目因建設單位變更等原因多次停工。2022年初,西氣東輸三線中段工程甘肅平涼段開工建設,又因涉及壓覆隴東地區煤炭資源問題未能取得用地批複。
曆史遺留問題堆積,導致審查審批周期延長。為了一次性解決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工程項目壓覆煤炭資源問題,省自然資源廳派出工作組前往隴東地區,召集建設單位、地方政府、礦業權人、專家學者等開展多方論證,研究提出解決措施和工作方案。
經過多次協調,建設單位對建設項目設計進行優化,將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工程與二線管道工程進行並線處理,既避免了壓覆新的礦產資源,又減少項目用地麵積,還節約了建設成本,土地礦產資源得到節約集約使用,取得了多方共贏的效果。
今年年初,甘肅新出台壓覆礦規範性文件中,明確提出線型工程項目建設在先,被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勘查在後,與之並線的新建同類項目,未超出原有建設項目影響範圍的,屬於“不作壓覆重要礦產資源情形”,為解決壓覆礦審查提供政策依據,打通了破解壓覆礦曆史遺留問題的政策通道。
3月,省自然資源廳出具該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情況審查意見,持續兩年多的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工程建設項目壓覆礦曆史遺留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在高速公路、鐵路、水利設施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項目用地範圍內存在礦產資源的情況。
4月,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關於特定區域壓覆重要礦產資源“白名單”有關事項的通知》,進一步深化細化區域評估改革,提升建設項目審查審批政務服務便利化水平。對甘肅省特定區域內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實行統一調查評估、統一審查審批、統一發布名單,並進行動態管理。由此,甘肅省內特定區域“白名單”納入“甘肅省自然資源三維一體一張圖係統”進行管理,實現清單化、動態化調整。
《通知》明確,屬“白名單”的特定區域內建設項目無須辦理單個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審查審批手續;尚未開展調查評估的特定區域,由特定區域管理機構開展調查評估工作,編製特定區域壓覆重要礦產資源調查報告,經審查後符合要求的特定區域納入“白名單”動態管理;“白名單”申報可以批量申報,也可以符合條件區域單個申報。
因地適宜、因時製宜的政策調整和補充,不斷推進甘肅省壓覆礦審批製度改革,實現了“全域覆蓋”,提高了審批效率,推進了基層減負,全麵提升了全省建設項目的要素保障水平。
數字賦能行政審批“大提速”
建設單位從前期準備到正常生產的辦證周期過長,令不少企業和建設單位頭疼不已,反複提交材料,多個部門間“跑斷腿”,最終導致申請人反複跑腿、一路“卡殼”。
提效、便民,成了壓覆礦審批製度改革必須實現的目標。
對此,省自然資源廳積極探索線上線下融合新路徑,在查詢效率上做“加法”, 辦理時限上做“減法”。依托甘肅政務服務網,在“甘快辦”手機App上開發壓覆礦查詢功能,將壓覆礦查詢功能從PC端移植到手機端,項目建設單位直接登錄甘肅政務服務網,從項目用地預審階段開始,可進行自主查詢。
用地報批階段,未壓覆礦的建設項目可在線直接出具審查意見,在此基礎上,省自然資源廳對甘肅政務服務網上現有的壓覆礦查詢功能進行拓展,新增“報告生成”功能,審查時間由原來的30個工作日減少至10分鍾,審查流程優化為項目建設單位直接從網上申請、在線出具,實現未壓覆礦審查從“最多跑一次”變為“一次不用跑”,工作效率得到極大提高。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同誌介紹,自去年4月係統開通以來,共向928家企事業法人提供在線查詢3762次,為無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建設項目出具帶章審查意見2637份,線上辦理率達99%以上,相當於以往6年累計的審查審批工作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去年甘肅開通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網上審查係統後,企業可直接登錄係統自主查詢擬建項目壓覆情況,未壓覆重要礦產資源的可在線生成審查意見,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立等可取’。”慶陽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南永強介紹,線上操作,不僅改變了壓覆審查審批辦理方式,由原來的省、市、縣逐級上報變為網上自主辦理,壓覆件辦理時效得到了質的飛躍,壓覆礦審查“政務服務”便利化水平明顯提升。
以往,建設單位為了避免壓覆礦產資源,經常需要多次調整項目選址方案。開通建設項目壓覆礦產資源預查詢服務,建設單位就可以更便捷地獲取項目所在地礦產資源和礦業權分布情況,預查詢結果直接在線獲取電子文檔,大大縮短了取得查詢結果的時間。
“通過線上申請、線上出具的服務方式,有效解決了群眾異地辦事多地跑、來回跑的問題,大大降低壓覆礦辦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柳永剛介紹,綜合對比企業反饋的意見,省自然資源廳還進一步優化查詢係統“一張圖”基金項目數據結構、數據屬性,移除查詢庫中已設置礦業權的礦產地數據、無成果基金項目,有效屏蔽了無效礦業權數據,全麵提高未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建設項目客戶端一次性審查通過率。
柳永剛說,通過不斷完善更新網上查詢係統後台礦產地、基金項目和礦業權數據庫,及時將市縣發證數據庫納入礦業權數據庫進行統一更新管理,全麵健全查詢係統後台數據庫動態更新機製,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推進壓覆礦審查服務工作。對查詢存在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其他情形的,堅持問題導向,市、縣自然資源部門積極發揮服務、協調職能,查明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及時、高效按照原有流程逐級上報,獲取最終審查審批意見。
行政審批的一係列微小變化,都直接影響著建設企業項目推進的時效。甘肅國能風力發電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王進才對此深有感觸:“原本項目建設中最難預測的審批時間,如今成為企業項目進度的已知因素。”
近年來,甘肅省結合省情提出了礦地融合工作新模式,要求進一步完善土地、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新機製,這對於礦政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審批改革建立了一套製度體係,實現了“全域覆蓋”,提高了審查審批效率,推進了基層減負,提升了基層和建設單位的滿意度。
“礦產資源高質量發展進入新常態,對政府服務提出了新要求。”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王馳介紹,全省自然資源係統將把壓覆礦審查審批服務功能延伸到建設項目選址階段,盡可能地將壓覆礦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進一步優化政務係統壓覆礦審查審批流程,最大限度提供便利。(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