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京黃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劉山恩
發表時間 :2013-07-18 來源:中國黃金網
從4月中旬開始金價急速下跌,到如今,金價短暫回升後仍繼續下跌的整體趨勢。金價下跌一躍成為全民話題:從華爾街和美聯儲的“陰謀”,到所謂搶金大媽的巨大能量,各種觀點讓人莫衷一是。為此,《中國黃金報》記者采訪了北京黃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劉山恩。
“影響金價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眾多短期造成金價波動的因素,並不能影響金價總體趨勢變化。把握金價總體趨勢,才能認識當今金價變化的真正原因。”劉山恩如是說。
金價下跌並非偶然
劉山恩告訴記者,金價下跌並非偶然。早在2012年6月舉辦的礦業與財富高峰論壇上,他就提出,黃金牛市的基本要素已經或正在發生變化,黃金行業要高度警惕市場出現拐點。
雖然那時很多人認為還沒有到拐點,金價還會有上升空間,但事實上,大約從2001年就被美元因素左右的黃金牛市,隨著2010年歐債危機的爆發,歐元的替代效應弱化,逐步出現“沒有更好、隻有更壞”的國際貨幣格局,美元從弱轉強,黃金牛市的推動力就已轉弱,拐點的可能性出現了。
歐債危機前,在國際貨幣市場中,美元占60%,30%多是歐元,其他貨幣不足5%,人們認為美元的國際貨幣功能可被歐元替代。但歐債危機後,人們在對比之下,又把美元這個弱勢的貨幣重新推到第一位,黃金牛市逐步失去上升動力。
到2011年,金價雖仍保持上升之勢,但漲幅已由25.9%收窄至6.19%。從2012年10月金價開始下跌,至今已連續8個月下跌,說明金價拐點已出現。
劉山恩解釋道,2002年開始的牛市持續到2012年已10年,一些業內人士已習慣於牛市,難免會出於慣性看法認為牛市會持續下去,對他的拐點論存有疑慮。但事實上,過去美元由強轉弱,帶動了黃金市場10年牛市;現在隨著美元由弱重新轉強,帶動黃金市場從牛市轉為熊市,是完全可以講得通的。
黃金投資者依然有勝券
在判斷金價要出現拐點的前提下,劉山恩開始思考,倘出現拐點,黃金經營者應該如何應對?
關於黃金投資者,劉山恩認為,黃金市場從牛市轉入熊市,並不會對黃金投資者造成絕對的負麵影響。牛市也有倒黴的投資者,熊市也有盈利的投資者,牛市時把握低買高賣的機遇,熊市時把握高賣低買的機遇,就可盈利。所以,對黃金投資者,關鍵問題在於,要對黃金市場情況擁有正確的判斷,並及時調整投資策略。
黃金生產者遇熊市需調整思路
“黃金生產企業是牛市的最大受益人。”劉山恩忍不住感歎,過去的10年內黃金生產企業盈利大幅上升,但盈利增長絕大部分來源於金價上升,如扣除此因素,10年中有兩年金礦企業是虧損的。雖然機遇與挑戰同在,但黃金生產企業在過去10年內遇到的更多是“機遇”,還沒經曆“挑戰”。
“挑戰”即是熊市。熊市中,缺少金價上升帶來的紅利,全行業將麵臨洗牌。然而,熊市並不意味著沒有發展。上世紀90年代雖也是熊市,但國際黃金生產依然增長迅速,傳統產金國如美國、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等發展都很快,反而在新世紀黃金牛市期間,這些國家的生產出現了萎縮:南非1970年時產金量為1000多噸,但2012年已不足200噸,澳大利亞如今的黃金產量還低於2001年。
劉山恩認為,市場是重要的外在條件,但發展的關鍵還在企業內功。要迎接熊市的“挑戰”,黃金生產企業要在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上重新學習,從思路上進行調整,轉變企業經營理念。
第一,盈利點要從市場轉為現場。熊市時,誰的成本更低,誰就更具生存權,現場管理成為企業效益的主要源泉。
第二,發展的理念要從追求規模轉到追求效益。市場由牛轉熊,市場紅利消失,企業擴大規模的力量減小,麵對變化的現實,必須將發展目標從規模轉向效益,要在增效益的前提下再考慮擴規模。
第三,從追求數量增長為第一目標,轉變成追求價值增量的增長。長期以來,企業習慣於通過數量的增長實現價值量的增長,在熊市壓縮黃金生產邊際效益的情況下,必須轉變生產方式,增加單邊產品的價值量,通俗地說,就是要使產品賣出更高的價格。劉山恩認為,在未來想要提高價值增量,就要把握住文化要素、品牌要素、技術要素等相對 “虛”的因素,而減少“實”的諸如物的消耗量等因素。
黃金用金企業應少用黃金交易市場
對於黃金珠寶生產商等用金企業,劉山恩指出,為減少金價不確定的風險,應少使用黃金交易市場,更多地使用借貸市場。通過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價值,鎖住風險老實掙加工費,也是熊市避險的不錯方式。
牛市給了加工商投機盈利的機會,使得他們不僅能掙取加工費,還能靠市場投機獲得買賣價差。因為價差的利潤更可觀,很多黃金用金企業不惜通過壓低加工費來籠絡客戶。但隨著熊市的到來,掙黃金價差的方式有了更大風險,加工商更加依靠提高加工費來獲取生存和提高效益。
但是,劉山恩也特別指出,想要提高加工費,靠的是黃金加工企業的“本事”,加工費即使提高一分錢,也需要黃金加工企業提供能充分說服客戶的理由,而這種“本事”就要看企業的競爭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