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涵:海外煤炭布局亟待規避政治風險
發表時間 :2013-08-12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一直以來,中國煤炭企業不斷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但是企業走出去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可預測的風險,就會導致海外投資成功率較低的情況頻頻出現。
之前,1月份蒙古國新政府更迭,蒙古煤礦公司ETT稱其將不再履行協議向中鋁集團供應煤炭,使得中鋁蒙古煤炭投資陷入了困局。這一現象隻是中國海外煤炭投資的一個縮影,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那麽如何才能實現海外煤炭破局,實現“走出去困境”?《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近日就此對國際關係學院中國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日涵博士進行了專訪。
《中國產經新聞》:海外投資不確定性有很多,在您看來主要有哪些風險?
黃日涵:目前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遭遇的政治風險主要包括6個方麵:
一是戰爭風險。即海外投資地東道國發生革命、政變、戰爭或者暴亂,造成我國跨國投資項目中的資產和人員受到破壞、損失、被奪取或被留置的風險;
二是遭遇恐怖襲擊。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在非洲和南亞地區已經多次遭遇綁架事件。
三是大規模排華騷亂。由於社會製度和文化認知的差異,有可能引發海外投資地東道國對跨國企業的反感或反對,最終引起騷亂或大規模排華事件,擾亂中國跨國企業的經營秩序,並導致重大經濟損失。在東南亞地區,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地就曾經發生過嚴重的反華和排華事件。
四是政府腐敗和效能低下的風險。主要指的是海外投資東道國的法律製度不完善而導致的政府官員的貪汙腐敗或不作為,從而造成中國企業成本上升所帶來的損失。
五是沒收征用和國有化風險。雖然進入21世紀以後,這一類風險並不常見,但也需提防。
六是東道國政府違約風險。非洲一些國家,由於政治環境的不穩定,很容易發生部族衝突、政權更迭等,新政府上台後,往往會對外資項目進行重新評估,要麽索性不承認前任政府的承諾,這些風險後果最終都隻能由跨國投資的企業來買單。
《中國產經新聞》:由此可見,常見的政治風險謹慎選擇投資地是煤炭企業必須在煤炭對外投資過程中認真思考的一個關鍵因素。那麽您認為海外煤炭投資近期應重點開發是哪些國家?
黃日涵:對於海外煤炭投資而言目前風險係數較大的是莫桑比克、印度尼西亞;而哈薩克斯坦、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政治風險指數較低。尤其是澳大利亞政局穩定、法律健全、資源豐富且賦存條件較好,該國煤炭資源的購並也相對比較活躍。因此,海外煤炭投資近期應重點開發澳大利亞煤炭資源,在立足澳大利亞市場的基礎上,把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以及東南亞和西亞地區作為中長期目標市場,非洲、南美洲則可以作為中長期目標市場。
《中國產經新聞》:為了有效規避跨國投資過程中的風險,在您看來“走出去”的中資企業需要如何做才能走得遠?
黃日涵:為了有效規避跨國投資過程中的政治風險,內外兼修,苦練內功不僅是海外煤炭投資的必經之路,也是所有“走出去”中資企業的必須課。
在企業海外投資的準備階段,首先就要加強對外投資人才培養和儲備,隻有有了充分的人才儲備,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其次,在投資之前,需要對地區環境和國家政治環境進行科學全麵的評估,慎重選擇投資對象國。在選擇投資國時,應該全麵、綜合考慮該國政治局勢、經濟和人文環境,相關的投資政策和法律等諸多方麵因素。與此同時也要對當地煤炭資源賦存特征、地質構造、安全因素進行綜合調研;對煤礦所在地的配套設施,如區位優勢、交通條件、電力供給應進行細致考察;對煤炭市場需求、營銷成本、投入產出及企業效益進行測算分析等;對投資區域內與煤炭產業相關聯的產業鏈條中各點產業發展情況和煤炭“上下遊”工業產品和附加值狀況進行調查,以利於煤炭綜合利用和深加工,拓展產業鏈。隻有充分綜合評判之後,才能為海外煤炭資源投資奠定良好的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