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專職副會長兼總工程師劉玉強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對話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專職副會長兼總工程師劉玉強
發表時間 :2013-11-05    來源:中國礦業報王瓊傑
  推動礦業轉型升級需多策並舉
  ——對話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專職副會長兼總工程師劉玉強
  礦業一直備受全社會尤其是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在國際經濟形勢提振乏力、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不利影響下,在我國提出“五位一體”發展格局的新形勢下,中國礦業該如何實現“華麗轉身”?近日,中國工程院專門就中國礦產資源形勢與分析舉行了第175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
  作為礦業行業的知名專家,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專職副會長兼總工程師劉玉強在該論壇上作了題為《我國礦產開發形勢分析與對策》的報告。報告引起了諸多院士和與會代表的好評。在會議間隙,記者專訪了劉玉強。
  記者:我國礦業有著悠久的曆史,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礦業發展迅猛。請您談談我國當前的礦業基本情況。
  劉玉強: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持續不斷的努力和發展,我國已經建成了包括能源工業、鋼鐵工業、有色金屬工業、化學化肥工業、非金屬及建材工業在內的相對比較完整的礦業及其原材料加工工業體係。我國90%左右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30%以上的工業和居民用水都來自於礦產資源。礦產資源為保障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進入21世紀以來,全國非油氣礦山企業數量由2001年的15.4萬個減少到2010年的11.3萬個,10年中,礦山數量減少26.7%。按礦山生產建設規模統計,2010年,大型礦山4708家,中型5477家,小型53247家,小礦49206家,分別占非油氣礦山總數的4.18%,4.86%,47.27%以及43.69%,產業集中度明顯偏低。
  在開采規模方麵,2001年,全國非油氣礦山開采總量為44.3億噸,而到2010年,采出的原礦總量已達82.9億噸,10年中增長87.2%,年均增長7.2%。
  近10年來,由於企業增效與產業結構調整等原因,礦山從業人員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全國各類非油氣礦山企業從業人員由2001年的880.6萬人減少到20l0年的699.2萬人,10年中減員20.6%。
  2010年,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為3784.7億元;石油與天然氣開采基本建設投資為2928.0億元;金屬礦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2066.1億元;建材及非金屬礦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為883.1億元。
  2010年,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礦業企業20703個,工業總產值44950.7億元,占整個工業總產值的6.4%。采礦業與相關能源原材料加工業合計工業總產值為30.1萬億元,占整個工業總產值的43.0%。
  記者:我國礦產資源的開發形勢如何?
  劉玉強:我國能源消費長期以來仍然以煤炭為主。2005年,我國煤炭礦山數量為23570個,其中大型礦山262個,中型礦山494個,2010年,煤炭礦山數量為14357個,與2005年相比減少了9213個;大中型礦山數量由2005年的756個增加到2010年的1750個,增加了131%。“十一五”期間,累計關閉小煤礦9010處,每年淘汰落後產能4.5億噸。目前,已經形成了5家億噸級、9家5000萬噸級大型煤炭企業,千萬噸級以上的煤企集團達到50家。
  我國已經建成神東、晉北、兩淮、新疆等14個大型煤炭基地。2010年,我國煤炭產量為34.1億噸,儲量為910億噸,照此速度發展,煤炭資源國內保障能力將受到嚴峻的挑戰。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對鐵礦資源的開發利用取得了很大成就,逐步形成了一批大型-特大型鐵礦石生產基地:鞍山-本溪、西昌-攀枝花、冀東-密雲、五台-嵐縣、包頭-白雲鄂博、鄂東、寧蕪、酒泉、海南石碌、邯鄲-邢台、承德等地區。國產鐵礦石對鋼鐵工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另外,行業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從2005年到2010年,鐵礦山總數由3778個增加到4250個,其中大型礦山由60個增加到101個,中型礦山由118個增加到239個,小型礦山由1409個增加到2365個,而規模以下的小礦則由2191個減少1685個,規模以上礦山數量所占比例從2005年的42%提高到2010年的63.6%。
  其中,大中型礦山數量占比從4.3%提高到8%。2010年,十種有色金屬產量3134.2萬噸,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91.2%。我國有色金屬資源的國內保障能力在未來十年將會受到嚴峻的挑戰。
  記者:自去年以來,我國礦業陷入了低穀,那麽,當前我國的礦業形勢如何?
  劉玉強:2013年前三季度,全球經濟艱難複蘇,增速放緩。新興經濟體增長乏力。世界礦產品需求低於預期,價格高位回落,大宗礦產品供需基本平衡。我國主要礦產品產量仍保持增長,但增幅明顯回落,企業經濟效益下滑,行業效益下降。煤炭需求低速增長,產能大規模集中釋放,庫存持續高位,價格連續下滑,企業經營困難;鋼材需求增速放緩,國內粗鋼產量繼續增加,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鋼企經營異常困難,虧損麵繼續擴大;鐵礦石供應相對平穩,鐵精粉價格在低水平下震蕩;有色金屬生產、投資比較平穩,結構調整有所推進,主要金屬價格震蕩下行,部分品種價格觸及近年來新低,企業經營風險進一步加劇;化工礦產供需失衡,庫存增加,價格大幅度下滑,進出口雙雙下降,固定投資出現負增長。
  另外還要提到兩點:一是國內重要礦產品生產持續增加。1月~8月,生產原油1.4億噸,同比增長2.0%;鐵礦石9.0億噸,同比增長7.0%;粗鋼產量5.2億噸,同比增長8.0%;十種有色金屬產量2623萬噸,同比增長10.0%;水泥產量15.2億噸,同比增長9.0%;煤炭生產24.2億噸,同比下降3.4%。二是大宗礦產品進口持續攀升。1月~8月,進口煤炭2.1億噸,同比增長15.5%;石油2.1億噸,同比增長3.5%,對外依存度為58.3%;鐵礦石5.3億噸,同比增長8.3%,對外依存度為59.3%。
  記者:當前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存在哪些問題?
  劉玉強:一是礦產資源稟賦條件較差。我國重要大宗礦產資源可歸納為“三多兩少一難”,即貧礦多、中小型礦床多、共伴生礦床多,富礦少、大型超大型礦床少,開發利用難。
  二是資源開發、利用的理念和技術落後。這包括有關法律體係、體製、管理製度不完善,礦業開發秩序治理整頓仍亟待加強;生產的粗放經營、管理水平低下導致安全事故頻發;回采率和回收利用率水平不高,資源浪費嚴重;對環境的破壞與汙染還較嚴重等問題。截至2008年底,全國因采礦活動占用、破壞的土地麵積達330萬公頃,其中地麵塌陷麵積達43萬公頃;固體廢棄物的累計積存量達353億噸,年排放遞增量將超過30億噸;礦山廢水廢液排放量達49億噸。
  具體到行業來說,煤炭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開采總量中1/5的煉焦用煤因被當做動力煤燒掉而造成浪費;煤炭礦井水利用率極低,地下水循環係統遭破壞;煤炭開采產生的矸石基本堆放,瓦斯基本排掉,共伴生資源基本燒掉;煤炭開采造成地表塌陷,環境破壞還相當嚴重。
  鋼鐵行業存在的問題有:鐵礦石資源儲量中保證可開采年限太短,產鐵重要省份8%的品位都在用,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嚴重;產業結構失衡,國有大中型鐵礦企業產能僅占全國的25%左右,地方中小礦山占75%,產業集中度低;國產鐵礦石稅賦沉重,造成競爭力極弱,發展國產鐵礦開發的政策支持不力,對進口礦管理渙散,放任自流。
  有色金屬行業存在的問題有:有色金屬礦產品位較低,選冶技術難度大;有色金屬礦產共伴生資源利用率低;資源開發對環境破壞較為嚴重。
  三是落後的礦業管理體製。中國缺乏具有全球視野的礦產資源戰略和礦業發展戰略,以致在全球礦產品市場中呈現出“中國賣什麽,什麽不值錢;中國買什麽,什麽就漲價”的怪象。中國企業“走出去、引進來”麵臨更多困難,使中國礦業難以融入國際礦業。其原因既有觀念滯後的影響,更有體製束縛的影響,歸根結底是中國的礦業管理體製脫離了國際規則和主要市場經濟國家慣例。
  四是產業定位不當,財稅政策不合理。依據產業定位的定義,最初從自然界獲得產品的是第一產業,其中包括農業、林業和礦業等。在中國現行國家標準中,“采礦業”和“礦產勘查業”分別被劃歸為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五是境外礦業投資“資源情況不明”、“水土不服”,成功率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麵:政府缺乏集中統一和係統高效的組織、指揮、指導、學習、幫助,沒有將其當成國家的戰略,僅當做企業行為,保駕護航不夠;資金、技術、項目缺乏有效銜接;融資渠道單一,保險製度的缺位;國內礦產勘查標準與國際標準脫節;政府信息服務較弱,企業獲取信息渠道過窄;資源本身不清,盡職調查(指由中介機構在企業的配合下,對企業的曆史數據和文檔、管理人員的背景、市場風險、管理風險、技術風險和資金風險做全麵深入的審核,多發生在企業公開發行股票上市和企業收購中。)不盡職導致項目失敗。
  記者:要打造中國礦業經濟“升級版”,我國在礦產資源開發方麵還應采取哪些對策?
  劉玉強:一是要確立礦業第一產業定位,完善礦業財稅體製;二是大力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真正發揮科研的力量,打破科研和生產兩張皮的怪象,實現科研指導生產,兩者互相促進並給予國內地勘單位優惠政策,為地勘單位的企業化改革實現資本和物質積累打下基礎;三是要加強礦業市場要素的研究與培育,適應市場的大型礦業聯合體還沒能形成,世界級的礦業公司還太少;四是大力實施和推動礦業企業境外開發戰略,以技術服務為切入點,實現從勘查技術服務到礦權風險勘查的轉變,以技術換資源也是可以借鑒的方法。同時,應優選投資地區及礦種,直接到目標國設立公司獲得礦權進行風險勘查開發;通過國際競標與合作獲取礦業權,開展風險勘查開發;定向增資並控股國外上市的初級勘查公司,直接參與國際勘查市場的競爭。
  記者:建設綠色礦山、發展綠色礦業已成為礦山企業轉型升級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抓手和主要突破口。您覺得應如何建設綠色礦山?
  劉玉強:當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礦業經濟的老路已經不能適應新的要求。綠色礦山建設以實現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目標,是礦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綠色礦山基本條件包括九個方麵的內容:依法辦礦、規範管理、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土地複墾、社區和諧和企業文化。
  通過幾年來的工作,我國的綠色礦山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相繼湧現出了以山東新汶礦業集團翟鎮煤礦和孫村煤礦、陝西黃陵礦業公司為代表的建設煤炭資源綠色開采的新模式,以四川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為代表的建設鋼鐵資源綠色開采新模式,以江西德興銅礦為代表的建設有色金屬綠色開采的新模式,以雲南雲磷集團海口磷礦和貴州開磷集團為代表的建設化工行業綠色開采的新模式。
  要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必須要推動綠色礦山支持政策的落地。
  一是加大對綠色礦山的國家專項資金支持力度,繼續開辟專門的申報渠道,鼓勵綠色礦山建設。
  二是製定有利於綠色礦山建設的資源配置傾斜政策。包括實行礦業用地傾斜政策以及在礦業建設用地指標上給予傾斜支持;實行礦產資源配置傾斜政策,在同等條件下,對綠色礦山企業優先配置礦業權,涉及開采總量控製的礦種,在開采總量和礦業權投放上給予傾斜。
  三是製定有利於綠色礦山建設的資源稅費政策。將綠色礦山企業納入增值稅、所得稅優惠政策範圍;允許綠色礦山企業提取礦山環境治理恢複保證金,用於礦山生態環境的恢複治理。
  四是把利用資源保護環境變為建設花園利用資源;從綠色礦山認識到形成理念發展成文化;從綠色礦山建設到綠色礦業發展。
  我相信,我國實現綠色礦山、建設生態文明的“中國夢”一定會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