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獻計國家戰略資源保障體係
發表時間 :2014-11-18 來源:中國礦業報
“第四屆創新中國論壇”11月15日在京舉行,本次論壇以國家戰略資源保障體係建設為主題。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及礦業領域的專家就國家礦產資源保障體係建設問題,深入細致地進行了研討,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論壇上,兩院院士和專家們就我國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現狀進行了客觀冷靜的分析,並就礦產資源保障問題發表了各自的見解,觀點犀利,見仁見智。與會者對國家礦產資源保障體係建設問題,從國家戰略的宏觀設計到細分領域微觀問題的處理,都提出了尖銳而中肯的建議。
據介紹,由李政道先生與中國科學報社共同發起的創新中國論壇,之前已成功舉辦了三屆。
在當天的論壇上,由中國科學報社發起,聯合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多家科研、教育和社團機構共同主辦的創新中國智庫也宣布成立。
該智庫涵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通過整合多方資源、集聚跨界人才,努力建設成新型智庫平台。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誌珍任主席,80名院士學者受聘為首批專家。
據了解,第一批受聘的80位智庫專家中,包含眾多兩院院士和經濟、金融等領域的知名學者。這種整合,創造性地打破當前國內智庫組織學科單一的局限,促使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思想庫”形成合力,滿足各類服務對象多元化、全方位的需求。
該智庫成立後,將為政府、科技園區、科技企業、金融機構等各類經濟主體搭建協同創新平台,提供綜合性谘詢服務。同時,智庫還將定期結集出版研究成果和谘詢服務中的典型案例。
“必須從國家戰略頂層設計層麵,把好戰略性資源出口和破壞性開發的尺度,用政策機製調控當前不當的戰略性資源經濟行為,保障我們寶貴的戰略資源不再遭到掠奪性破壞。”11月15日在京舉行的第四屆創新中國論壇,以國家戰略資源保障體係建設為主題,與會專家觀點犀利,見仁見智,對國家的礦產資源保障體係建設問題,從國家戰略的宏觀設計到細分領域微觀問題的處理,都提出了尖銳而中肯的建言。
據介紹,由李政道先生與中國科學報社共同發起的創新中國論壇之前已成功舉辦了三屆。此次論壇是由剛剛成立的創新中國智庫這一公益智囊組織執行的。在原有的基礎上,中國科學報社聯合了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多家科研、教育和社團機構,成立了創新中國智庫。該智庫涵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除定期舉辦論壇外,通過整合多方資源、集聚跨界人才,努力建設成新型智庫平台。
論壇上,專家們就國家礦產資源保障體係建設問題,深入細致地進行了研討。
劉建明:突破單純“找礦買礦”思路
中國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建明談到,要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麵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突破單純“找礦、買礦”的思路,全方位“開源節流”。隻有如此,我國礦產資源安全保障才能不斷增強。第一,無論是開拓新型替代資源,還是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降低資源消耗,其核心都是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觀念創新),以創新技術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第二,不能孤立地去考察討論資源短缺問題,而是把破解資源短缺的難題與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緊密聯係在一起。變危機為契機、變難題為動力,在建設創新型社會的過程中找到破解礦產資源短缺難題的方法。第三,要抓住目前全球礦產品價格下滑這一機遇,加緊實施戰略儲備,同時淘汰國內落後礦山產能、促進行業升級轉型。
鄭綿平:建立鹽湖綜合性管理部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鹽湖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說,鹽湖並非普通資源,而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青海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現狀是:第一,柴達木鹽湖有用組分多,綜合利用價值巨大,但也存在著綜合開發若幹亟待破解的技術難題。目前鹽湖多為單一產品開發,尚無在一個鹽湖中開發出多種產品的先例。第二,鹽類資源總量巨大,近期鉀鋰等戰略資源遠景尚可擴大,但鉀鹽若強化開發,其儲量不足。第三,鹽湖不同產品銷路差距懸殊。在我國,鉀、鋰、硼等供不應求,而金屬鎂及原鹽等產品,產量巨大,產能嚴重過剩。第四,具有生態環境的製約與風險。同時,他也提出了對策:一是加強領導協調和鹽湖資源管理。建議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有關部委聯動,形成有行政執法權的鹽湖綜合性管理部門。組織製定和全麵監督鹽湖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法規的落實。二是建立國家鹽湖綜合研發創新中心和分中心,根據當地資源和經濟地理條件,建立相應科研研發機構,並在經費上予以傾斜。三是針對製約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的重大科技瓶頸,設立國家柴達木鹽湖科技重大專項,支持柴達木鹽湖創新研發和培養、引進人才。四是加強鹽湖資源勘查、基礎研究和水鹽調查監測,為實現利用淡水和鹵水資源提供科技依據支持。五是構建鹽湖綠色化工產業基地,合理利用淡水資源,推動鹽湖綜合利用、發展。
賀鏗:加強礦產資源立法監管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央財經大學統計學院院長賀鏗教授,就國家礦產資源保障體係存在的問題和對策,談了他尖銳的觀點。他認為,國家礦產資源保障體係建設存在很大問題。一是國家對礦產資源、尤其是對稀缺資源的儲量心中無數。礦產資源的勘查雖取得很大成績,但對我國主要的礦產資源究竟有多少,還是把握不大。二是礦產資源與經濟發展規劃脫節。礦產資源規劃是碎片化的,缺少整體化的規劃。三是礦產資源、尤其是稀缺資源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健全。他建議:一是礦產資源保障要立足國內,加強勘探,不能立足於進口,否則對資源進口形成依賴會給經濟發展帶來非常大的危險。二是要加強研發新的資源技術,開拓新型的替代資源,強化科技支撐的力度,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的水平。三是要加強立法監管。我們雖然有《礦產資源法》,但執行力度不夠。因此礦產資源立法監督必須下力氣。四是要充分利用財稅杠杆,必須用差別稅率,鼓勵礦產資源開發技術的創新。
劉文勝:建立礦鋼聯動機製
中國冶金礦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文勝就構建鐵礦資源保障體係、提升戰略調控能力,談了他獨到的看法。他認為,國內鐵礦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國外礦商趁勢壟斷市場,十年國際礦價上漲6倍,國內鋼鐵全行業虧損。為支撐鋼鐵業發展,國內鐵礦山經過不懈努力,為平抑進口礦價格發揮了積極作用。以鞍鋼礦業集團的發展模式為例。其在解決自身發展的同時,致力於引領行業發展。受工信部委托,牽頭編製我國首個鐵礦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係統解決行業戰略定位、競爭力提升、優化布局、政策保障等問題;牽頭組建冶金礦業發展研究中心,承接行業和國家標準的製定,引領行業發展。但他也提出,構建國家鐵礦資源保障體係,緊靠企業層麵的能力遠遠不夠,需要國家層麵提高重視程度,製定應對市場變化的戰略和策略: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產業布局;合理調控鋼鐵產能,提升國產礦產量,實現礦鋼平衡發展。二是加強政策扶持,提升競爭能力。我國鐵礦資源本來先天不足,但礦企稅費多達25種,占銷售收入的20%~30%,而巴西和澳大利亞僅為4%~10%。國家應降低稅費,提高國產礦競爭力。三是加強行業管理,發揮協同效應。培育大型礦業集團,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探索建立礦鋼聯動機製,打造從資源勘探到鋼材深加工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提高全產業鏈的戰略調控能力。四是推進海外並購,提高經營實力。當前鐵礦石價格低迷既是挑戰,也是出手海外並購的有利時機。礦業巨頭的壟斷地位正是在上一輪礦業大熊市中通過大規模低價收購形成的。從長遠發展考慮,應鼓勵中國企業抓住有利時機,低成本並購海外礦山,建立多元化供給模式。
王高尚:鋼鐵需求已經越過頂峰
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高尚闡釋了中國主要礦產資源需求峰值和供需格局。他認為,首先,未來十年,中國主要礦產資源需求將陸續達到峰值,麵臨資源需求的洪峰與產業轉型的雙重壓力,我們國家在短期內礦產資源對外依存格局短期難以改變。第二,全球經濟格局與資源供需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全球資源供需矛盾階段性緩解,短期有機遇,長期仍有挑戰。我們要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部署我國的全球資源戰略。過去十年我們是逆勢而上,現在我們有一定的機遇。第三,資源領域將發生消費、供應、技術、體製的重大變化。尤其是能源結構和能源調整,包括頁岩氣和新能源等。第四,由於市場的決定性,目前全球供需矛盾緩解了,價格就會下降。
王高尚以鋼鐵為例,認為我國長三角和東部地區的鋼鐵需求已經越過頂峰,我國的平均鋼鐵需求已經剛剛到達頂峰,中西部還在S型曲線,最後向上爬一些。全球鋼鐵增速需求下降,鐵礦石產能增長較快,將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可能會持續十年。我國的鐵礦石成本和主要的鐵礦石生產供應商的成本之間差異很大。所以,我們的鐵礦石產業麵臨很大的考驗。過去十年,鐵礦石價格暴漲。我們的鋼鐵行業受到了極大的利潤空間擠壓。現在的鐵礦石價格大降,按說對我們國家的整體的鋼鐵行業是有利的,但是對我們的產業鏈會造成衝擊。因此,我們必須從國家戰略層麵對鐵礦資源未雨綢繆。
邱霈恩:要統籌處理六對關係
國家行政學院領導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邱霈恩教授談到,要統籌處理六對關係,妥善開發戰略資源。一是進口與出口。過去我們很窮,原始積累的外匯儲備很重要。一個渠道就是出口,包括各種戰略資源的出口。這種破壞性的經濟行為其實一直持續到今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過去我國不重視戰略資源的儲備。日本2007年製訂了一個戰略資源儲備計劃,有14種戰略資源作為儲備對象。在戰略資源上,我們要盡可能把出口變為進口,由出口為主變成以進口為主,出口為輔。二是市場利益和安全利益。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潤,資源開發利用常常不顧資源安全、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公共安全甚至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利益。這樣的利潤就是通過損害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換來的暴利,是不正當、不妥當、起碼是不科學的市場利益,實際是短期利益、短命利益,絕對不可持續。然而,這種情況卻還一直此起彼伏、大行其道。這實際是政策失控的結果。三是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亟需從戰略上對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予以更切實的統籌處理和政策把握。要以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科學測算、合理調控為基礎,以充分保障戰略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能大幅度升值為大局和底線,製定和實施戰略資源開發利用政策及相應的保障政策,確保國家戰略資源保障體係建設無漏洞。四是民生需要與國計需要。二者本是相互兼顧、相輔相成的一對關係,但在戰略資源開發利用上卻也常常出現偏差、矛盾甚至衝突。在政策上和戰略上一定要首先保證國計的需要,然後在國計需要的空間和便利下再來最大限度滿足民生需要。事實上,隻有保證了國計需要,根本上才能保證民生需要。戰略資源政策的把握一定要服從這個大局。五是地方衝動與中央調控。在啟動戰略資源保障體係建設時,一定要統籌處理好這一對政策關係。既要充分照顧地方的實際困難和需要,予以政策傾斜,又要嚴把戰略關,保護有限的戰略資源,謹防資源開發失控,確保國家戰略資源管理和調控步步到位。六是市場價值與技術能力。戰略資源在市場條件下其價值常被低估,在市場波動下常難得到應有的價值實現,甚至虧本。我們首先要把相應的技術政策與技術把關措施盡快盡好地拿出來、跟上去,用強力政策控製住目前無法取得應有市場價值的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好資源,等待有技術能力時再行開發。
下一篇:葉檀:中國黃金儲備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