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地:十三五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戰略
發表時間 :2016-06-21 來源:中國能源網
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2016年對於中國來說確實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這一年既需要對過去的問題進行回顧,也需要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能源行業更是如此。進入新的五年發展規劃,世界的能源發生了新的變化。國際油價在低位徘徊,氣候變化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世界性問題,在碳排放的約束之下,能源向低碳化發展已成為未來發展的大勢。我們既要認清當前的世界形勢,更要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縷清問題,為能源十三五定下發展的方向。
基於此,6月16日,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主辦,石油工業出版社有限公司承辦的能源大講壇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隆重迎來了首發式暨第一講《十三五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演講者為德高望重的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石油工業出版社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張衛國,副總經理韓青華,勘探院的相關領導及兩個單位副處級以上幹部共150多人參加了此次大講壇。
在將近三個小時的發言中,周大地對比了國際和國內的能源環境,分析了我國“十三五”能源戰略和規劃所麵臨的問題,他指出,當前世界能源的一次消費增速從2008年前的2.85%下降為2008年後的1.63%,具體而言,歐洲美洲的煤炭消費總量減少,中國推動亞洲和全球的煤炭消費比例上升。據統計,中國的能源消費占比,從1990年的8.36%逐步提升到2014年的17.3%,但中國的需求增速也在下降。隨著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國際上能源供應有增無減,北美地區石油產量近年來迅速增加,頁岩油氣是主要增量來源,中東石油產量一直保持較快增長,前蘇聯地區石油產量2000年以來大幅度提升,與此相對應的是世界的能源需求沒有相應的快速增長。亞太、北美、歐洲成為石油消費中心,發達國家消費增長緩慢,而亞太地區增長迅速,已占全球的34%。在石油消費大國中,中國和印度增長明顯,作為新興經濟體,未來這兩個國家將成為能源消費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世界天然氣消費總體快速增長,歐洲開始減速,亞太和中東地區天然氣消費增速顯著快於發達國家。在天然氣貿易方麵,未來仍然以管道輸送為主,主要市場為歐洲為中心的俄歐管線,北非歐洲管線,北美美加之間管線,中國為中心的亞洲管線。同時,液化天然氣輸運也得到快速發展,以東亞為消費中心,中東為主要供應地,具體到中國,未來中國天然氣進口將會得到快速發展。結合石油情況,周大地認為石油天然氣市場處於供需寬鬆狀態,最近十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氣消費年均增長1.3%和2.7%,而據IEA預計2015-2020年和2020-2030年,石油需求平均增速將降到1.1%和0.55%。全球油氣需求將在2040年前後分別達到47億噸和5萬億立方米的峰值,之後將緩慢下降,全球石油供應能力年均增速為1.4%,2020年將達到10500萬桶每日,供應能力高於需求600桶每日。
綜合而言,石油和天然氣目前仍然是世界能源消費和貿易的主要能源,從世界能源市場的供需看,能源資源不成為主要製約條件,能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麵有可能持續維持下去,世界油氣價格出現巨大波動,能源品種之間的市場競爭正在激烈化,對世界地緣經濟和政治力量分配有直接影響,圍繞能源資源和巨大能源利益的地緣經濟和政治爭奪仍然十分激烈。
十三五期間,我國的能源發展將進入轉型期,能源消費增長將繼續保持低速,保障能源供應主要矛盾轉變為常規過剩,優質低碳能源增長受阻,能源結構調整,加快綠色低碳化發展,提高能源係統效率,講求能源投資和運行經濟效益將成為今後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
具體而言,煤炭消費很可能已經越過峰值,整體進入總量下降通道。2014年和2015年煤炭消費總量連續下降,從煤炭運輸量下降情況看,煤炭消費下降幅度大於統計局公布數量。今年1-4月,全國煤炭產量10.1億噸,同比下降6.8%,鐵路煤炭發運6.2億噸,同比下降10.4%。大秦線下降更多,下降20%,海關統計,1-4月份累計進口煤炭6725萬噸,同比下降2.5%;出口330萬噸,增長161.4%。
電力增速下降明顯超過預期。2015年電力消費量僅增0.5%,第二產業負增長(-1.4%),重工業-1.8%。第二產業占電力總消費70.9%,重工業占總消費量的58.8%,發電量58105.8億千瓦時,增長0.3%,和能源增速下降趨勢保持一致。占電力消費約70%的第二產業,特別是高能耗原材料工業的電力消費增速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大幅度負增長。此外,電力建設的盲目性仍然很高。2015年末全國發電裝機容量150828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10.5%。其中,火電裝機99021萬千瓦,2015全年新增發電裝機14332千瓦,其中火電7164千瓦。大大高於原來估計數量。全國6000千瓦以上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下降349小時,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4329小時,同比下降410小時,降幅比2014年同期繼續擴大;實際上三年不建新火電項目都沒有任何供應短缺問題。能源局已經要求停建,緩建,取消核準一批火電建設項目。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深度轉型和調整階段,一般性製造業產能過剩具有普遍性。供應側結構性調整,是重要經濟政策方向性調整,提高消費質量和綠色低碳消費需求(環境生態,教育,健康,醫療衛生,文化,社會組織管理等等)。此外,隨著氣候變化與碳排放的約束,環境和氣候變化因素將改變未來能源的發展方向。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正在進一步達成共識。由化石能源為主轉向非化石能源成為未來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全球需要盡快限製和減少煤炭,石油的消費,並在本世紀內實現非化石能源化。而這幾年,隨著政策的支持與市場的開發,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資源在我們國家發展迅猛,在一次能源的占比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不斷的得到提高,全球的能源開始向低碳化乃至無碳化發展,因而,如果我們的能源發展不盡快實現轉型,必須被世界潮流拋棄。
在這種背景與大趨勢下,周大地提出,未來我們的能源發展要堅持優先發展非煤能源,積極推動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替代煤炭,電源結構的調整,也要認真考慮優先發展非煤電源;防止在煤炭產能過剩情況下,為煤炭找出路發展高碳技術的傾向,嚴格控製煤製氣煤製油和烯烴的發展。限製為技術示範和儲備。實現環境外部性內部化,建設適當從緊的碳排放配額和貿易體係,加快環境稅(包括碳稅)征收體係建設,建立有利於調整結構的市場信號體係。
近三小時的演講,讓與會者收獲滿滿。在當下機遇與挑戰齊飛的轉型時期,縷清問題,堅定方向是能源行業每一個從業者都必須時刻關注與認真對待的一件事。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正確的理論可以讓實踐者少走彎路,並給實踐者帶來行動的方向與信心,而這也正是此次能源大講壇開辦的初衷與意義所在。
據悉,未來能源大講壇還將邀請國內外能源專家分析能源戰略及形勢、能源科技新發展與創新、當前能源熱點問題、地緣政治,引導能源熱點潮流,為石油工業發展服務、為廣大石油員工服務、為社會大眾服務。
下一篇: 古德生院士談金屬礦業的困境與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