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康:一味追求“資源儲備”最大化並不可取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劉益康:一味追求“資源儲備”最大化並不可取
發表時間 :2016-04-27    來源:
  當前,不論是鋼鐵、煤炭、有色、建材這些與礦有關的行業,還是礦產勘查業,都存在著產能過剩、產品積壓問題,麵臨“去產能、去庫存”的艱巨任務。在這樣一個礦業寒冬,國內外的業界,投資風險勘查的意願很低,財政資金也退出了商業性礦產勘查領域。然而,有建議提出,對於市場不願投資的領域,應當由國家出資,勘查一批礦產資源,儲備起來,以保證資源安全。這種增加“資源儲備”的解困方略,令人費解。
  顧名思義,“資源儲備”就是“備不時之需,保障資源安全”。如發生戰爭礦產品供應被封鎖切斷時,被國際礦業公司壟斷時,礦產品價格畸高時,我們還有“資源儲備”可以應對。這些也是許多礦產勘查立項報告中的經典表述。
  但“二戰”已過去70年,若真再有大規模戰爭爆發,傳統封閉的“資源安全”概念,是否適應新的戰爭形態,尚需重新審視。眼下又正值產能過剩,筆者想問,埋藏於地下的礦產資源,真有必要做那麽多儲備嗎?
  就拿鐵礦來說,近年來受鐵礦石高價的刺激,為了“不受製於人”,求得話語權,各地都掀起了鐵礦勘查的熱潮,全力以赴增加“資源儲備”。2014年,鐵礦石的資源儲量,就已由過去的不到500億噸猛增到843.4億噸。若以鐵礦石每噸60美元這個非常樂觀的預期價格測算,不虧本的鐵礦石可供量,僅約有六十億噸。例如,某鐵礦埋藏在1200米以下,控製深度超過2000米,全鐵的含量僅30%左右。盡管資源量巨大,但采選成本高,缺乏市場競爭力,屬於典型的呆礦。類似的呆礦有太多,許多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開發。
  再者,就是根本不考慮市場容量,一味追求大型、特大型,實施過度勘查造成的呆礦。這些年來,鉬礦勘查高歌猛進,2014年的資源儲量就已達到2826.0萬噸,按現在國內已過剩的鉬礦產能計算,可供中國開采約300年、全球開采100年以上。
  “一旦發現礦床,勘查就探到邊、打到底,隻要鑽機還能打,就不停鑽,目標就是資源儲量最大化。”筆者以為,這種傳統的思路該轉變一下了。
  雖然國際上的礦業公司也有資源儲備,但勘查深度和控製程度,是與開采規模相適應的。例如,一座設計年處理1000萬噸礦石的鉬礦山,一年隻能生產約1萬噸鉬,有必要把可采200多年的鉬一次探明呢?這樣的“資源儲備”,實際上是把錢埋到地下,浪費社會資源。
  現在,在全球配置的礦產品市場環境下,礦產資源的供應是相對充分、有保證的。我國是礦業大國,但還不是礦業強國,缺乏一批世界級的礦業公司。實踐已經證明,靠不能開發的“資源儲備”,既無法提升在全球礦產品價格中的競爭力,也無法有效應對市場安全。
  筆者以為,增加“資源儲備”,將使過剩的地勘產能湧向“資源儲備”的勘查項目,產生一批更難開發的呆礦,不僅不利於“去產能”,還會加劇產品積壓。此舉並不可取。千萬別讓“資源儲備”成為勘查呆礦的“擋箭牌”。